关注第25个中国记者节丨那次采访 我最难忘

2024年11月08日07:3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

  记者,记人、记事、记时代。他们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情倾听人民呼声;他们熬更守夜,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用镜头定格历史瞬间;他们坚守理想,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而歌,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

  为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本报特别策划推出“那次采访我最难忘”,邀请5名一线记者,讲述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感人往事,让读者窥斑见豹,了解新闻工作者的奉献与辛苦、责任与荣光。

  庆祝建党百年盛典我在现场

  □本报记者 李悦

  2021年7月1日,这是我从事新闻行业20年来,最难忘的一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耳边回响着一声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眼前是党旗组成的红色海洋,在这个全国上下共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我有幸作为这个光荣集体的一分子,现场见证百年华诞盛典。

  作为河南日报前方报道组一员,我和时政部同事石可欣在那年6月初就到北京开始了前期报道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伟大征程》文艺演出现场等地点都留下了我们采访的足迹。在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期间,一位贵州媒体同行看了“劈开太行山”展区后表示,十分钦佩林县人民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的当天,我凌晨出发,破晓时分抵达天安门广场,在与同事一次次拍摄现场视频、核对采访提纲中,时间来到早上8时整。庆典仪式上,激动人心的场面不胜枚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71架战机飞向天安门广场,直升机、战斗机分别组成“100”“71”字样掠过长空。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发出伟大号召。与我共同在大会现场听到号召的,还有陈晓磐、郁林英、李世江等来自河南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采访中,他们极少谈及自己,更多的是讲先辈精神,说群众事迹,这些代表用自己的言行,展现了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人格魅力。

  我还采访了一批来自登封塔沟武校的00后,他们用4个月的艰苦排练,保障了在《伟大征程》中的精彩演出。当年秋季征兵,这批功夫小子中有许多人穿上军装、奔赴四方。党的百年华诞盛典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激励他们从军报国、不负韶华。

  那一刻我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本报记者 师喆

  前几天,因为写稿需要,我查阅了不少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揭牌仪式的相关报道。看着近3年前的一篇篇稿件、一段段视频,记忆也像开了闸门一般倾泻而出。

  2021年5月,我从一名夜班编辑转岗成为科技线口记者。正是从那年6月开始,河南创新的脚步明显更快、更坚定了:提出“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的新目标,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十大战略”之首,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相继成立,首批省产业研究院和省中试基地集中揭牌……每一个举措都昭示着,河南认准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我也就此找到了工作的发力方向。

  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河南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抓手。2021年7月,省委明确提出要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当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郑州隆重举行。我仍清晰记得,那一天的龙子湖畔,群星璀璨。台上,省委书记以最诚挚的口吻,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发出“招贤令”。台下,数十位院士共同见证着河南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迈出的新步伐。

  随后的展厅参观环节,我握着录音笔,在人群中努力辨认着科学家们的身份,请他们谈一谈对河南发力科技创新的感受和期待。

  “如今的河南,正面临着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作为河南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当天尤为激动,他说,“省委、省政府把创新放在首位,把科教振兴放在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实在是太鼓舞人心了。”

  当时还是“小菜鸟”的我,只隐约觉得自己触摸到了一点时代的脉搏。站在今日回望,“重建重振”这简简单单四个字,却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场关于创新的深刻变革。我期待着未来还能经历更多这样的重要时刻,努力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做好新时代的“瞭望者”。

  一次激发共鸣的人物专访

  □本报记者 金京艺

  在我家书柜上,摆放着一本《曹新林油画作品集》,每次看到它,总会让我想起4年前那次难忘的采访。

  当时我所采访的对象,正是这本书的作者——曾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油画学会会长的著名油画家曹新林。

  那是2020年初冬,在对曹新林先生进行专访前,我专程去看了“曹新林油画作品展”。

  10幅巨大的人物肖像一字排开,画像中的农民或凝神、或回眸、或沉思、或得意,栩栩如生。进入展厅,我的目光一下子就被这组名叫《苍生图谱》的作品所吸引。而展厅中其他上百幅画作的“主角”,也几乎全是中原农民。

  看完画展的我心潮澎湃,也对这位执着于为中原农民画像的油画家产生了好奇:为何会用如此多的笔墨为农民写照、为农民画像?

  随后的专访,让我找到了答案。

  采访中,曹新林告诉我,1964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工作。在许昌农村参加劳动锻炼时,与生产队大爷一起住牲口棚、睡大通铺的场景,让他终生难忘。也正是那段经历,让他开始了解农民、理解农民,并被农民身上天然的质朴品质所吸引。他甚至笑言:“来了河南才发觉,我生错了地方,不应该生在鱼米之乡湖南,而应该是个从中原大地的土坷垃里走出来的孩子。”

  从《一方水土》《大地回春》到《紫气东来》,从《老伴儿》《艳阳天》到《苍生图谱》,曹新林在每个时期都刻画着有生活理想并行走在时代大潮中的农民群像。因为在曹新林看来,“农民的笑纹里藏着时代的变迁”。

  采访渐近尾声,看着被我记得密密麻麻的采访本,曹新林笑道:“就像你们记者一样,采访写作是为了传播信息、记录时代,艺术家体悟生活、为人民画像,也是记录时代的一种方式。”

  那一刻,我的心随之共鸣。是的,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记录时代,无论对艺术家来说,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而言,都是相通的,因为只有真正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笔尖书写担当,才能将最真实、立体、生动的时代故事传递。

  从抗洪前线发回最及时的报道

  □本报记者 谭勇

  2021年夏天,令我难忘。

  那年夏天,海河流域出现持续强降雨。河南海河流域卫河水系9大蓄滞洪区相继紧急启用8个,其中5个在浚县。浚县保卫战打响,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7月29日晚,位于滑县的一线防汛抢险指挥部里灯火通明,研究小滩坡蓄滞洪区是否需要启用。当天23时左右,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7月30日0时启用小滩坡蓄滞洪区。

  从滑县指挥部到小滩坡蓄滞洪区,还有一段路程。我和河南水利一线防汛抢险宣传小分队的于娇燕、彭可、赵秀民等迅速驱车前往。

  等我们到达小滩坡分洪现场已是第二天凌晨。“快退回去,退回去……”一线指挥杨长明急切地对着我们喊道。现场灯火通明,机械轰鸣,小滩坡蓄滞洪区正在开挖分洪。我们这才发现,由于天黑慌不择路,我们的车驶入了蓄滞洪区,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7月30日0时49分,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推出了附带视频的报道《保鹤壁、安阳!卫河第八个蓄滞洪区启用》。当天,在视频制作团队的协助下,我又从现场发回报道《小滩坡蓄滞洪区进行第一次爆破》。

  在浚县采访期间,我在暴风雨中录制现场视频报道发回报社本部,在用沙袋筑成的“护城堤”上采访拍摄……

  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沙地中心校的校长带着老师,给奋战在抢险一线的武警、消防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送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洪水漫过王庄路了,基本上现在就剩县城了……”说话间,这名校长忍不住哽咽,但她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视频报道《加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幕,让无数人动容。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记者,不仅是一份职业,更代表着责任与担当。回望来时路,我自豪是一名记者。

  江河为证感受“向水而兴”

  □本报记者 宋敏

  这是我的第14个记者节。作为一名年轻的“老记者”,我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新闻领域。以记者的身份,我们有机会坐在历史“前排”,见证并记录一个个重要瞬间。

  如果非要从那么多“难忘采访”中选择,我想说说河南的水运。地处内陆的河南,虽以交通枢纽闻名,但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河南有水运吗?”有的。河南发展内河航运,实现“通江达海”,不光怀揣朴实的愿望,还有着优越的先天条件、独特的运力优势。当然这是我通过一次次采访获知的。

  “5000余艘散货船,超千万吨运力,河南数万名船民长年闯荡在长江上。”当我初次看到这串惊人的数字,就萌生了到现场采访的想法,这一计划终于在2021年6月成行了。

  那是在武汉的长江边,我乘坐摆渡船到达王家屋锚地,攀爬铁梯第一次登上河南籍万吨货船。我无法描述我的激动和兴奋。那次我采访了很多河南人,有船主、超市老板、上下游服务企业负责人、协会专家等,有几点很深的感触:一是船民以船为家,即使已经在武汉买了房,但几乎不回岸上住,宁可守着船,他们说“房子不是家,船才是”;二是河南的船都并排靠在一起,河南老乡们在外打拼互帮互助,河南人的心也在一起;三是河南船员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货物装在河南船上放心,货主都喜欢河南的船。这些感触被我写在稿子里、拍进视频里,感动了很多人。

  这次采访激发了我对中原水运发展的强烈兴趣。之后我又去往舟山、宜昌,采写了《河南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长江上的河南船可就近拿证啦》等融媒体报道;在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南阳等地的江河岸边、港口码头,一次次留下我采访的足迹,陆续推出水运相关新闻产品50余件。

  令人欣喜的是,河南加快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从蓝图到实践,我们看到“黄金水道”正逐步释放出“黄金效益”。感受“向水而兴”,记者仍然在路上,正如《优势再造看“两航”》中所说:“千里江河,万里长空,可以做更好更美的大文章。”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