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水乡 剧声朗朗

2024年11月15日07:42

来源:人民日报

1731611862901_1.jpg

  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活动《漂浮歌后》剧照。

2.jpg

  戏剧《人工智能与亚伯》海报。

3.jpg

  乌镇一景。

4.jpg

  戏剧《依娜娜计划》海报。

  以上图片均为乌镇戏剧节组委会提供

  深秋的乌镇,树木葱郁,水道徜徉,戏剧的旗帜在飘扬。阿尔贝·加缪、曹禺、莫里斯·梅特林克、汤显祖……百位世界戏剧大师的肖像悬挂于乌镇西栅街市。凝望大师,亦可感到他们的回望;漫步长街,犹如置身戏剧长河的一次旅程。10月17日至27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如约而至。11天时间,24部中外特邀剧目在11座风格各异的剧院演出86场,著名导演的力作与青年新秀的佳作相映成辉,勾勒出一幅群星闪烁的当代中外戏剧交流图景。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10月25日晚,沈家戏园。这是一座白墙黑瓦的江南院落,四间五进,雕梁画栋,相传是梁昭明太子的老师沈约的后人所建。夜雨朦胧,戏剧《依娜娜计划》正在上演。天井四四方方,仅容百名观众围坐,一片石板地就是整个舞台。戏剧改编自5000年前的苏美尔神话,由5首史诗和3首赞美诗组成,导演引领全剧,在诗篇之间讲述序言和剧情,6位表演者依次吟唱依娜娜从人走向神的颂歌,循着歌声,象征爱与力量的苏美尔女神依娜娜逐渐浮现在观众眼前。

  导演汤姆斯·理查兹是波兰戏剧导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的关门弟子,他践行着老师提出的“质朴戏剧”,摒弃灯光、服装、化妆、布景等舞台元素,强调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同时融入源于其他文化的戏剧传统。《依娜娜计划》的舞台背景只有一条长凳,演员用本国语言演唱,表演方式也各不相同:亚历山德罗·利纳雷斯来自西班牙,在演绎《依娜娜与胡鲁普树》时,他融合古巴乐风,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凯·富兰克林来自美国,在史诗《归来》的演唱中融入爱尔兰歌曲与美国阿巴拉契亚民谣,旷远悠扬;杰西卡是法国人,有着西班牙血统,唱起西班牙民谣时,她说“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在沈家戏园的天井中,6位表演者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演绎着依娜娜的传奇,她是西班牙人,也是美国人,她是你、我、他。表演令5000年前的史诗具有了当代性与普遍性,依娜娜的故事产生了现实意义,赋予观众走出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尝试。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演唱方式在剧场相遇,重复吟唱间,每种唱法的深层文化意义不断涌现,个人与传统、当下与过去、本土与异域之间相互连接。人们在歌声中走近彼此,走进戏剧,仰望更崇高的精神,萌生更纯净的情感。这是剧场的魔力,也是戏剧的魅力。

  在乌镇,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既是戏剧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外戏剧人共聚一堂的累累硕果。走入环湖剧场,85岁的日本导演铃木忠志携《酒神》重返戏剧节。该剧改编自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在挖掘原作关于“文化摩擦与冲突”的当代意义之外,通过指导演员用脱胎于日本能剧的肢体语言演绎西方经典剧目,导演实现了不同戏剧源流的融合发展。88岁的丹麦戏剧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第四次来到乌镇。与中国戏剧人对谈时,他说自己了解梅兰芳,在印度看过当地剧目演出,对东方传统戏曲形式很感兴趣,设计戏剧服装时经常融入东方元素。回首2014年乌镇戏剧节,巴尔巴担任荣誉主席,他看过戏剧《女仆》后,被中国演员丁一滕的表演打动,邀请他前往丹麦欧丁剧团学习交流。今天,丁一滕已是中国戏剧的中坚力量,导演了《拥抱麦克白》《醉梦诗仙》《窦娥》等作品。乌镇戏剧节办了11届,他就来了11年,从最初的表演者,到今年的青年竞演评委,他走过的戏剧之路也是许多中国戏剧人的成长之路。

  折射现实,启迪思考

  戏剧犹如镜子,折射时代背景,记录社会现实。乌镇戏剧节展演的中外戏剧纤毫毕现地呈现不同时代的横截面,其中有对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亦有聚焦当下的原创新作,无一不体现创作者的敏锐思考,观之有所思、有所得。

  左翼戏剧家布莱希特深刻影响了德国戏剧传统:剧场是城市文化中心,通过作品讨论社会议题是戏剧人的责任。《彼得曼和纵火犯》是瑞士德语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代表作,讲述资本家彼得曼因同情收留了一个自称无家可归的人,而对方竟招来同党,扬言要烧房子。彼得曼胆小怕事,自欺欺人,不断讨好纵火犯,最终他们点燃汽油,燃烧全城,彼得曼也成了同谋。这部剧又被称为“布莱希特式譬喻剧”,通过建立一个没有真实时代背景、不与现实相符的故事模型映射历史与现实。

  德国海德堡剧院戏剧传统悠久,导演苏珊娜·施美尔歇尔紧扣时代脉搏,根据社会现状对《彼得曼和纵火犯》进行改编,她采用说唱形式,革新了旧的舞台语言。在阐释创作意图时,她说纵火犯象征着今天的极端分子,他们如同无形的火,燃烧着德国的社会结构;彼得曼代表了虽然洞悉真相,却为徇私利与恶共舞的人。施美尔歇尔说,要在观众面前放一面镜子,用彼得曼的悲剧观照现实,引人警醒,避免重蹈覆辙。

  由巴尔巴导演、意大利演员洛伦佐·格莱杰斯演出的独角戏《舞者的一天》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与原著中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样,剧中舞蹈演员格里高尔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对完美演出的追求中逐渐“异化”为一只“甲虫”。这部作品的演出时长只有75分钟,抽象凝练地展现出普通人徘徊于理想与现实,充满机械重复和自我质疑的麻木生活状态。

  《人工智能与亚伯》短小精悍,充满思辨,这部由奥地利莱因哈特戏剧学院学生创排的戏剧展示出青年人对科技发展和时代变化的迅捷反应。该剧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下,人如何保持精神世界的独立与完整,如何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中筛选知识,人与人之间如何开展有效沟通。导演比安卡·托马斯认为,新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冲击是戏剧人责无旁贷的评判对象。关注当下,回归人群,是这部戏留给观众的一道思考题。

  水乡的烟雨氤氲着乌镇走过1300多年日暮晨昏,滋润着戏剧节行至第十一年。本届戏剧节上,特邀剧目名作云集,18部青年竞演剧目、11场小镇对话、9个戏剧工作坊、38场朗读会、2000场古镇嘉年华共同上演。走进乌镇,转角,遇到戏剧:

  波兰著名导演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携手华沙新剧院带来开幕大戏《我们走吧》,主人公克鲁姆的个人探险与返乡故事隐喻了世界人口迁移的宏大命题,在欢笑与泪水交织的舞台上,演员与观众共同探寻生命真谛,在有限中拥抱无限,于荒诞中寻觅意义。在戏剧工作坊,一名中国观众说自己从事汽车行业,热爱戏剧,她向德国海德堡剧院艺术总监霍尔格·舒尔茨提问,如何学习戏剧?如何才能开启戏剧之路?舒尔茨回答,看各种各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吧。乌镇戏剧节,如万花筒般集纳中外戏剧佳作,令戏剧触手可及,与观众彼此拥抱。古镇嘉年华水上歌剧《漂浮歌后》如梦似幻,从莫扎特的《爱神啊,请赐我安慰》到普契尼的《哦,我亲爱的爸爸》,一曲曲华美的咏叹调在江南水乡顺流而下,点亮乌镇的夜晚,也点亮观众心中的戏剧之梦。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是“如磐”,寓意“精神如炬,信念如磐”;明年的主题为“扶摇”,源自《庄子·逍遥游》,取“扶摇直上”之意。乌镇戏剧节植根中国戏剧的土壤,经典戏剧《四世同堂》《茶馆》在此上演,一位位青年戏剧人从这里走出,这是它得以扎根、坚如磐石的基础。乌镇戏剧节亦吸收世界戏剧的阳光雨露不断成长,中外戏剧人往来于此,对话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期待中国戏剧的未来扶摇而上,创造新的辉煌。

编辑:路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