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在罗山县何家冲的这棵银杏树下集结出发,向西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报道组
豫南大别山腹地,罗山县何家冲的古银杏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山坳下的红军桥、红军医院修葺一新、游客如织。
这片红土地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北上抗日的途经地。他们相聚于此,共同签约,携手打造沿线红色文旅联盟,推进乡村振兴。
90年前的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冒着大雨从这里出发,汇入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被誉为“北上先锋”,书写了红军长征史上的恢宏篇章。
新时代,新长征。河南日报全媒体报道组历时月余踏访豫陕甘宁四省区,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沿着红色足迹,倾听历史回响,探寻那一片片热土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新变化。
伟大远征
光山县文殊乡花山寨会议旧址,一件件展品无声诉说着改变红二十五军前途命运的会议。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召开“花山寨会议”,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红二十五军2900余名指战员由此踏上漫漫征程。
这是一次追求革命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感动。
跟随采访的信阳红色党史专家李建设已是第三次重走长征路,他怀念那些从大别山走出的“娃娃兵”。他说,红二十五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跟着部队走。
这支革命意志坚定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没有电台,与党中央失联,却一次次冲破困境,向前,向前……
巾帼英雄“七仙女”是红军医院的医护人员。长征开始后,军领导怕女战士们掉队遇险,便动员她们留下或回家。7位女战士却铁了心:“就是死在前进的行列中,也决不向后转!”“誓死不回头”的“七仙女”有5位完成了长征,曾纪兰、曹宗楷却永远倒在了长征路上。
在光山,匡氏八子弟踊跃参军的故事至今传颂。战士匡占华请假回到家乡匡家湾,向亲人介绍红军、宣传革命主张。他的弟弟匡书华和6名堂弟堂侄也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红军将士们用顽强意志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壮举,印证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坚如磐石的信仰。”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专家牛珂珂说。
这是一曲激昂澎湃的革命英雄主义壮歌。
“一把刺刀
直插苍穹
一座丰碑
矗立心中
25.34米的高度
正气凛然
伟岸坚挺
每一块岩石
都是烈士不屈的身躯
每一条岩缝
都是烈士的鲜血凝成
……”
报道组走进方城县独树镇,鬓发斑白的省直文联主席殷江林面对独树镇战斗遗址纪念碑久久伫立,赋诗礼赞那些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
方城县退休干部朱国明仍记得长辈讲述的鏖战独树镇的故事。1934年11月26日,跳出敌军在桐柏山区的包围圈后,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到达独树镇七里岗附近,突然遭遇敌军袭击。
危急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高声呼喊“共产党员跟我来”,挥着大刀冲上去。看到政委冲锋在前,战士们热血沸腾,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经过连夜突围,部队转危为安。独树镇战斗,红军死伤300多人,是生死攸关的一战。
红二十五军的远征路上,虽然没有雪山草地大渡河,但同样艰苦卓绝。鏖战独树镇、伏击木札岭、血战庾家河、攻克两当、勇战四坡……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经历多次激战,打破敌人重重围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牺牲。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都曾数次身负重伤,军政委吴焕先英勇牺牲。
长征之路是一条浸透着鲜血的牺牲之路,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时光荏苒,经久不衰。
这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篇章。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来做军装……”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在罗山,有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为证明伤员是自己的儿子,何大妈在敌人面前发毒誓,并不惜刺瞎自己的右眼,最终救下这名红军战士;在鲁山,孙白氏老太太拿出仅有的一筐花生让红军战士充饥;在卢氏,小货郎陈廷贤带领红军巧妙入陕;在宁夏西吉县单家集村,一面锦旗见证“回汉兄弟亲如一家”……
在桐柏革命纪念馆,有一种学名为缠松的植物,花朵状若红色五角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军花”,而今,“红军花”开遍桐柏,依然开在革命老区人民心里。
薪火相传
“吴焕先烈士,家乡人看你来了!”报道组把一份特殊礼物——吴焕先烈士家乡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的水和土,轻轻撒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吴焕先烈士墓前。
红色收藏家杨翔飞和报道组一起重走长征路,先后捐出红色文献藏品460余件,为沿途红军长征纪念馆增添一份历史的厚重。
延安革命后代王树贵收集红色故事,整理成18万字的书籍《永不灭的火种》。他自觉担负起讲好红军故事的使命,让红色火种永不熄灭。
在罗山举行的河南省第八届红色故事会上,47名青年人激情澎湃,同台展演,《一张油布币的记忆》《永远的丰碑》等故事荡气回肠。
一粒粒红色种子在青年人心中生根发芽。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小小的皮影造型,在巧手竹棍的调动下,借由六尺布帛与光影,演绎出一幕幕世间风云变化。
罗山县以皮影戏为载体,将红军长征故事搬上影幕,持续开展皮影戏“红色故事会”进学校、进乡村、进单位巡演活动。
信阳市推进“红色文化+”工程,长篇小说《红二十五军》、影视剧《妇女排》《军魂吴焕先》等陆续推出,以火绫子、花鼓戏、皮影等形式创作的一批红色题材非遗类剧目独具特色。
桐柏县、鲁山县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红色研学活动,“小红军”们走山路唱红歌,在游中学、学中游,接受红色洗礼。
卢氏县创作大型原创现代蒲剧《布衣英雄》,演绎小货郎陈廷贤带领红二十五军走小路巧妙入陕的红色故事。
让红色文化品牌亮起来。
“红二十五军从卢氏铁锁关挺进陕南,开启西征北上的新局面。”选调生袁文祯十分忙碌,这位远近闻名的红色讲解员,穿上报道组的红色采访衣格外开心。
初冬时节,一批批游客走进豫陕两省交界处的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踏上红军桥、驻足红军亭,在红军雕像前打卡……小小村落依托红色资源,把长征景观打造得有声有色。
栾川县叫河镇建起红二十五军长征体验地,通过历史场景重现、经典故事宣传、军事拓展训练等形式,叫响红色文化品牌。
河南在红二十五军长征沿线6个省辖市的16个县(市、区),全面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挖掘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在甘肃省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高大的核桃树掩映着一座两层土楼,被称为“红军楼”,这里是吴焕先烈士不幸牺牲的地方。泾川县建成全国首个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四坡战斗”旧址、吴焕先烈士墓、红军渡河口等在内的相关纪念设施、遗址不断被修葺完善。
“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光辉长征历史和伟大长征精神的鲜活载体,加强保护利用,激发新时代长征文化生机与活力,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义务。”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委会副主任王留彦感慨。
红果盈枝
在红军经过的地方,“红文化”变成“金名片”。
嵩县车村镇龙王村位于植被茂密的木札岭上,红军战士曾在这里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龙王村党支部书记王丙申这几年四处取经,推进红色文化示范村建设,他说,要把红军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转化为造福于民的实事。龙王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龙王美术馆等一一落地,村民从红色旅游中尝到了甜头。
六盘山是“胜利之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一条再现长征历程的步道景观——“红军小道”蜿蜒山间,以雕塑群形式再现了红军长征时的18个主要场景。“2.5公里的景观道浓缩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精神之旅!”武汉游客龙先生说。
在红军经过的地方,“红土地”结出“幸福果”。
红二十五军驻扎过的桐柏县磨沟村,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我们积极开拓红色‘游’产业、点亮绿色‘茶’产业、发展致富‘油’产业、激活国宝‘医’产业。”磨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晋驻村两年来越干越有劲。
走进革命圣地延安,瞻仰革命旧址,尝尝“沾沾”的陕北风味,这里的革命故事永远也讲不完。从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到对区域内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延安红色旅游方式正从传统的看文物展览向深度文化拓展转变。
在延川县永坪镇繁华的十字路口,屹立着永坪会师雕像,鲜艳的工农红军旗帜下,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将士们凝神注目、握手相拥。
跨越山河,心手相牵。
“今天,我们重走长征路,从何家冲来到永坪,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是来赴一场‘红色之约’。”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罗山县与会师地延川县共同召开“新时代新长征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交流座谈会,罗山县委书记余国芳动情地说。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路追寻着先烈们的足迹,真切感受那段革命岁月的艰苦卓绝,深刻体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90年前,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西征北上,缔造传奇;今天,沿途人民群众初心不改、携手共进,争做先锋。
(本报记者 朱殿勇 周青莎 徐东坡 周晓荷 王绿扬 王斌 祁思元 见习记者 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