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春丽
一年一度,中国文学盛典的大门再次开启。聚光灯下,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一一走出。屏幕光影变幻,闪现大地的巨变;作家娓娓讲述,诉说心灵的回响。创立于1981年、在祖国大地“驰骋”43年的“骏马奖”,“跑”进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跑”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多彩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在盛典现场,处处可以感受到深化改革给文学带来的新气象。
文学,是饱含深情的书写,总是贴近时代的脉搏,聆听时代的心跳。从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作家以笔为犁、耕耘时代的深度与广度——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讲述新疆农场建设的创业史,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交融,细微与宏大兼具;报告文学《让世界看见》真实记录了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精准脱贫的历程,与美丽刺绣一同被看见的,还有草原上澄澈美好的心灵;散文《青白石阶》见证了文学如何成为宁夏西吉青年马骏的“双腿”,赋予他价值和力量……
本届文学盛典传递的最强烈信号,就是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作品、作家与读者的深厚联接。正如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所总结的:“我们的文学工作有3个目标,作家的作品越写越好,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大,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多。这3个目标是我们恒久不变的追求。”
建立作品、作家与读者的深厚联接,文学需要不断出发和抵达:从“心”出发,从“新”出发,抵达最广泛的读者,抵达时代的最前沿。
从“心”出发——孜孜以求“深入人心”的价值,绵绵用力“潜心创作”的劲头。
“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是现场被提及的高频语句。盛典期间,“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进会同步举办。两年来,两个计划取得一批成果,作家们也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即要着眼长远、尊重规律,扎根生活、潜心创作。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例,文艺评论家白烨认为,要写好时代新生活,塑造时代新人物,需要在深入人民生活上下大功夫、花大气力。当代作家要以更博大的情怀,沉入生活深处,提高原创能力。
从“新”出发——主动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推动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
“跨界破圈”,是在现场听到的另一个高频语句。写作是孤独的,但文学需要关注的目光。短视频兴起,纸质阅读量下降,这是文学面临的传播环境。跨界联动文艺圈层,输出文学母本的价值和活力,文学创作、生产、传播、转化各个环节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出版社借助电子书、有声书让文学作品触达更多读者;“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与平遥国际电影展合作设立“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行动座谈交流会上,莫言、陈彦等作家与《人民文学》从直播间随机选中的读者围坐在一起,畅谈文学何以照亮生活。这些都是主动应变的积极尝试。
作家马金莲在谈到宁夏西吉文学之乡时动情地说:“头顶纯净天空,就有诗句涌现在脑海;脚踏厚重大地,就有情感激荡在心底。”文学,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都期待着走过灿烂历史的中国文学,继续攀登高峰,持续给我们以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