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
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你可以到二里头遗址寻找“最早的中国”
到殷墟探究文字的起源
到贾湖遗址“聆听”9000年前的笛声……
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在河南方言里。中国之声融媒体音视频节目《乡音密码》第二期《学会河南话,穿越到秦汉都不怕!》中,河南大学教授辛永芬、豫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郑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陈红旭等嘉宾与总台主持人王艺、郭嘉宁一起,为您解密“千年古音”河南话背后的乡音密码。
河南人挂在嘴边的“噫”和“中”,竟已流传数千年!
很多人认为,河南话的精髓,就在那个意蕴悠长的“噫”。陈红旭是郑州“喷空”创始人,他现场演绎了不同环境下,河南人“噫”出来的不同意思。一个简单的“中”字,则被认为是河南人的身份标识,爽快的河南人对它情有独钟。而河南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两个字,追溯起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辛永芬教授说,“噫”字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孔子学生颜回很有才气,但去世较早,孔子伤心地说过一句:“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老天爷这是要我的命啊!”孔子虽是鲁国人,但他讲学和主持祭祀等活动时用的却是洛阳雅言。
“中”字则在《战国策》里就已出现。《战国策·齐策二》中有“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的表述。这里的“中”,和河南人今天嘴里的“中”是一个意思。
这三个看上去非常生僻的古字,其实至今都“活”在河南人的生活里。“衣服开线了,你帮我敹敹吧。”敹,读liáo,缝补的意思,最早见于西周文字,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都有收录。
“搲水”,“搲”,读wǎ,舀的意思,很多方言里都有这个读音。“搲”字最早见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完稿的《集韵》,可以说也是相当“有文化”的一个字!
嬎,读fàn,河南话里常用来说鸡等禽类生蛋,如“鸡嬎蛋”。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古字。
除了古字,古词、古音在河南话里也很常见。如果说河南人有自己的专属BGM,那一定是豫剧!豫剧演员金不换现场表演了他的代表作《七品芝麻官》中的唱段,河南话保留尖音等中古音韵的特点,在豫剧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为什么这么多的古字、古词、古音在河南话里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辛永芬解释说,就像我们今天有“普通话”一样,古人也有通用语,官府议政、老师讲学、文人作诗作词都得用它。正在发掘的二里头遗址已经充分证明,夏朝的都城就在洛阳偃师。有证据证明,从夏朝开始,洛阳话就成为通用语。后来,通用语又被叫做中州音、河洛音、汴洛音、中原雅音,河南话作为通用语的历史在很长时期都没有中断。可以说,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河南话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河南话,是很多中国人的“老家话”!
最早有关河南方言的记录是《诗经》。节目中,一段珍贵的录音引起了众人的兴趣。
著名音韵学家郑张尚芳先生曾构拟出一套上古音体系。他生前根据这套上古构拟音亲自朗读的一段《诗经·周南·关雎》,让人们领略了“古洛阳话”的神韵。听完之后,大家的讨论更为热烈。这是为什么呢?您不妨也听一听。
“这也太像广东话了吧!”
辛永芬解释,粤语本就是中原人南迁带到南方与当地语言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方言,所以它保留了河南话早期的一些特点。不只是粤语,作为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普通话”,在历经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之后,河南话影响深远,很多方言里都有河南话的影子。
相比之下,北方官话发展得更快,因此在今天的河南话里,早期的某些特点变得不那么明显。
与此同时,河南话自身也受到外来的影响。河南话内部的“南腔北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豫北、豫南、豫东的发音各有独特之处,而临近山西的林州,口音中除了“胡辣汤味”,还有“老陈醋味”!
看似彼此无甚关联甚至现在互相很难对话的两种方言,却可能存在着紧密而悠远的亲缘关系。这种文化的链接,尤其让人感叹语言背后文化的力量。
辛永芬教授补充说,至今在浙江、江苏和江西等地还散落着一个个独特的“河南话方言岛”。大家都知道客家人的祖根地是河南洛阳,客家人有个古训,叫“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也是河南话在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如此深远影响的一个原因吧。
如何速成一口“胡辣汤味儿”的河南话?
最快多久能学会说一口河南话?
上期节目中,陕西乡党为您安排了“一分钟学会陕西话”。这期再上难度,河南网友们助你挑战“20秒学会河南话”!
快速学会河南话,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掌握了下面这个河南话“变调公式”,不说“包正宗”吧,至少八九不离十!
记不住?没关系,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声调已经标上了,走,咱先去“二七”广场逛一逛,再来碗胡辣汤尝一尝!
河南话的“土”,不是真的土!
河南话长期以来都被打上“土气”的标签,甚至有网友认为,“说河南话影响颜值”。网络博主“小黑妮”本名范梓鹤,原来是巴基斯坦人,被一对河南夫妻收养。她长着一副“外国人面孔”,操着一口河南人口音。“不开口国际超模,一开口河南馏馍”,是网友对她的评价。她说,“都说河南话影响颜值,我第一个不同意”!
河南话听起来“土”,其实是接地气!郭嘉宁是总台农业农村频道主持人,平素为农民发声,网友封他为“郭站长”。在这位河南籍主持人看来,河南话自有一股“麦香味儿”!河南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小麦产量全国第一。“河南收,顾九州”,豫北、豫西、豫南,其不同口音都和各自小麦性状区特点“绑定”。
中国之声主持人王艺也是地道河南人。在她看来,河南话的出圈流行不是偶然。河南人生性幽默、乐观、坚韧,他们用语简洁,惜字如金,能用一个字说完,坚决不用两个字!
陈红旭则从河南的历史地位来看河南人的幽默。他说,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祖祖辈辈养成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用乐观的语言来表达。
乡音背后是乡情。河南话是历史的声音,是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乡音也是乡情的黏合剂。如果方言有生命,那么河南话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性情一样,坚韧朴实;和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一样,悠远绵长。
河南话孕育了河南人的精气神儿,传递着河南文化的中原范儿,隐藏着河南深厚的文化自信。
河南话,你说中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