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
◎本报记者张毅力
“近期,我们年产超百吨的高纯度赤霉酸原药生产线,已成功投产。”12月3日,河南三浦百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郭军杰介绍,这得益于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的牵线搭桥。借助服务平台,该企业与河南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在线红外光谱仪”等大型设备,成功优化了产品配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正是重要抓手之一。
“这一举措,犹如一座桥梁,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紧密相连,也激活了‘沉睡’的科研设施仪器。”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锐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服务平台上线8年来,已累计为200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创团队及个人提供了超过5万次的仪器预约服务。目前,该平台入网仪器10693台/套,仪器原值近124亿元。
搭建平台让科研资源活起来
企业在成长发展中,其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人才储备往往受到资金限制;与此同时,有的单位不舍得拿出自家“宝贝”,使得科研设施沉睡在“闺中”。如何破解这一困境?
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服务平台的受益者。2022年,该公司质量安全中心总监董永芬,在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一次政策宣讲会中,得知可通过平台预约使用仪器设备。
“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注册了账号,并根据需求在网站上进行了智能检索。”董永芬介绍,很快他们选定了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作为合作单位。两年多以来,该公司使用共享仪器设备开展日常科研工作,加快了新产品研发进程,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公司营业额和利润也大幅增长,该项目已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700万元。
张锐介绍,河南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科研创新需求日益增长。2016年10月,以“开放、共享、服务、创新”为宗旨的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发展成一个集信息检索与发布、资源导航、在线预约、用户管理、专家咨询、共享评价、申领兑付科技创新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并搭建起国家、省、地市、单位互联互通四级网络服务的“立交桥”。
细化激励让一池春水动起来
为加快推进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大型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河南省在2018年启动实施全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评价和双向补贴工作。
“好的奖,差的通报并限期整改。绩效评价是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挥棒。”河南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建设基地处处长单新民透露,自2018年起,河南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连续6年对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绩效评价工作。自2021年以来,累计对46家优秀单位进行奖励920万元,同时责令67家存在不足的单位限期整改。
通过联合评议工作机制,河南省推动评议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从源头上解决条块分割、自我封闭、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存量资源的系统集成与高效利用,进一步优化河南省科研仪器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有源头活水来。河南还引入科技创新券制度。”单新民介绍,科技创新券面向河南省行政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无偿发放,用于支持其通过服务平台,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企事业单位等法人管理单位购买科技创新服务。
河南省财政每年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截至2023年,累计为1300多家企业补助资金2363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2亿元。
此外,河南开展仪器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对仪器名称进行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对入网仪器名称进行规范的省份。规范后的名称,不仅更便于管理和检索,还避免了重复购置。
“让科研共享之光,照亮河南经济进阶之路。”张锐表示,越来越多的创新力量在这一共享体系下汇聚,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必将推动河南省科技水平迈向新高度,在国家创新战略格局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