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身边的暖意与感动丨他不是医生,却一直在救人和教别人救人 这个叫李中洲的人真中

2024年12月05日07:2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李中洲在广场上为市民普及急救知识。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赵大明 文/图

  “双腿一跪,包教包会。给我5分钟,包你会救命,关键是全免费!”12月1日下午,天气晴好,郑州市二七区升龙国际广场上的市民被循环播放的喇叭声吸引过来。观察、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李中洲正带着几位志愿者跪在垫子上,使用橡胶做成的模拟人演示心肺复苏技术。

  现场的横幅上,“急救地摊”“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字样十分醒目。对附近居民来说,这支队伍并不陌生,因为他们一直在致力于挽救生命。

  摆“地摊”教别人救人

  今年45岁的李中洲是开封杞县人,1996年考入警校,目前是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的一名警犬驯导员。“训练警犬是一门苦、累、脏的技术活,一不留神就会被咬伤。”他笑言,这样的“铲屎官”不好当。

  工作不轻松,但这个“急救地摊”,他已经摆了8年。2016年10月,李中洲结识了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身为律师的冯海河有点儿“怪”,工作之余到哪儿都带一个模拟人,往地上一摆就开始教急救。

  “急救是医生、120的事,我学了能有啥用?”一开始,就像他后来遇到的很多陌生市民一样,他也有这样的疑问。出于好奇,他跟着学了两天,感觉“非常有用”。后来他“跨界”加入志愿服务队,专业又热心的“冯队”成了他的榜样,直到现在。

  当看到身边有人倒下,大多数人只会拨打120等待救援,自己不会救、不敢救,但“黄金3—5分钟”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越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就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在下班后和周末,和人一起上街普及急救知识,渐渐成了他的习惯。

  他不是医生,却在救人与教别人救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随着“出摊”次数增加,为市民普及急救知识的念头在李中洲心中越发坚定。李中洲不止一次看到,参加培训的陌生人一边学一边淌眼泪。有的人就是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眼睁睁看着亲人在自己的怀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别小看这些,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说起这些,李中洲红了眼圈。

  2017年9月20日,他在荥阳古柏渡景区看到有人中暑,心里着急又没底,立即拨打了冯海河的手机,在其指导下展开急救,最终患者转危为安,“游客都为我鼓掌,让我信心倍增。”迈出第一步后,他有了施救的勇气和自信。2019年3月8日,李中洲在幼儿园开家长会,他在教室外走廊成功救下一名疑似气道异物梗阻的男童,在校园传为美谈。

  2018年10月,南阳市民张雪雪在街头救活一位心脏骤停者。就在救人的三天前,她刚刚接受过李中洲所在团队的技能培训。“学员救了人,比自己救人还开心!”李中洲发自内心的高兴。几年来,像这样参加培训并对他人成功施救的事例,已至少有12起。

  救人与教别人救人,让他收获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献血100多次挽救更多人

  同样是为了救人,李中洲还经常无偿献血。今年6月14日,他一大早就赶往郑州市郑东新区如意湖广场献血点,在多名志愿队友陪伴下捐献血小板。这是他第100次无偿献血。至此,他累计捐献全血5次、1800毫升,血小板95次、188个治疗量。

  但在25年前,第一次无偿献血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一天的到来。1999年9月的一天,20岁的李中洲在郑州市绿城广场遇到献血车,决定试一试。那次他得到一个红色封面的献血证,被珍藏至今。

  直到加入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他看到队友王胜涛隔三差五就去献血,问了以后才知道,原来除了献全血,还能捐献成分血,比如献血小板——血液抽出后通过离心机分离,治疗用的血小板留下,其余血细胞又循环回人体内。每次献血小板要一个多小时,但身体恢复快,两周就可以献一次。

  志愿服务队里,献血超过100次、200次乃至300次的人有不少,李中洲决心向这些榜样看齐,捐献血小板也成了他的生活常态。他的想法也简单:“每年献全血最多两次,但血小板一年最多可以献24次,可以帮助更多人。”

  相比之下,献血小板比献全血对身体的要求更高。一次,他在捐献前一天晚上喝了碗羊肉汤,第二天在献血屋一化验,血液不达标。此后,李中洲在饮食方面更加自律,也注意控制体重。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少了很多乐趣,他也不在乎。

  如今在他的抽屉里,“红本本”有一大叠。已献血100多次的李中洲,坐在机采椅上时还是会紧张。以前他怕的是自己晕血,经常拉上队友一起参加,互相“打气”;现在,他更担心自己的健康情况影响献血,听到检测人员说“你的血液合格,可以捐献”,他才会如释重负,心情松弛下来。

  这意味着他可以继续献血,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成为榜样感染更多人

  李中洲常说:“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从一开始的不太理解,到现在也成为应急救护师,经常参加志愿活动,也跟他一起献血;儿子李从威从大学一年级便开始献血,至今已经献了将近20次,他还骄傲地自称“献二代”。

  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自2014年5月成立以来,已开展急救普及活动3000多场,并吸引了近2000人成为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孩童和老人。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像他这样的人,早已成了心中的榜样。

  “对于无呼吸、无意识、无心跳的人,要立即展开心肺复苏。一听二看三感觉,一是脸贴患者鼻尖听有没有呼吸的声音,二看胸腹有没有起伏,三要凑近脸颊去感觉有没有呼吸的气流,最少保持10秒钟……”傍晚,李中洲还在广场上为市民讲解。路人听得认真,学得仔细。

  演示急救技巧,常常需要跪在地上;为了吸引更多人,队员们还会有意提高音量。几个小时下来,对体力和精力都是不小的考验。但在队员们的脸庞上,看到的不是疲惫和怨怼,而是温和的笑容。

  “地摊”一摆,群众自来。喇叭一喊,群众围满。向着“摊位”聚拢的人,越来越多。

  凡人向前一步,便是壮举。可以想见,“榜样”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