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法豫说丨揭秘手机App的“窃听”风云

2024年12月06日14:0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最近我想去长白山旅行,跟朋友刚讨论过冬季东北穿搭,下一秒手机竟蹦出长白山旅游推荐信息。这是什么情况?我被‘窃听’了吗?”网友“董小姐”在社交媒体晒出了自己的疑问。其实,有如此疑问的不止“董小姐”一人,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用户都在被手机App“套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App如此懂它的主人?“说啥推啥”能否被阻止?本期e法豫说栏目邀请互联网技术人员,和网友一起拨开手机App的那些“窃听”迷雾。

手机App真的在“窃听”吗?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意味着你被手机App所‘窃听’,更多可能是由于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算法所致。”技术研发工程师关心说。

关心告诉记者,所谓“窃听”可能是用户对个性化推荐的误解。平台是根据用户的浏览偏好、使用记录等进行收集和标记,形成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广告投放。而无数次的推送中,总有几次押准的,当人们注意到某些“巧合”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其归因于被“窃听”。

关闭手机听筒有用吗?

关闭手机听筒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但不是绝对的。

“如果在聊天时使用了语音输入功能,并且该应用具有录音权限,那么理论上它是可能会将我们的语音转换为文本,并用于生成推荐。”关心说,我们手机上还有许多应用会收集用户的各种数据,如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购买记录等。某些情况下,不同应用之间可能会共享用户数据,以便提供更精准的推荐服务。

如何避免被“窃听”?

“手机用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减少被‘窃听’的感觉。”关心说,注意在手机设置中检查并关闭不必要的权限,例如麦克风、摄像头和位置信息等敏感权限;同时避免使用语音输入功能;保持定期清除浏览记录和搜索历史的习惯,以减少个人信息被追踪的可能性。

此外,在应用商店下载App时,应注意应用来源,只从官方或可信赖的来源下载应用。也别忘记定期更新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确保它们都是最新版本,以减少被利用漏洞的风险。

“此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均涉及算法的详细治理规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都对数据安全的保障做了相关规定。”关心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24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要求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刘思嘉 范弘烨)

【延伸阅读】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用算法对用户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依法予以说明并承担相应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章第五十一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等,采取下列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

(一)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类管理;

(三)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四)合理确定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五)制定并组织实施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编辑:谭敏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