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十年十人丨扎根渠首 十年图变

2024年12月12日07:4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停的淅川县丰源化工有限公司。

淅川县丰源化工有限公司关停后,公司职工齐心协力再创业,新办的企业就是如今的河南天一减振器科技有限公司。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王运斌

  河南日报记者 陈辉 宋敏 见习记者 郭秋林

  冬日暖阳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县产业集聚区,一座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格外醒目。这家名叫河南天一减振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一减振器”)的企业,是当地减振器产业中的后起之秀。

  天一减振器的背后,是一个跨越10年的企业重生故事。10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开闸放水,为了保护“一渠清水”,当时远近闻名的淅川县丰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源化工”)被迫关停,公司职工齐心协力再创业,新办的企业就是如今的天一减振器。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水源地人民牢记嘱托,大力推进绿色转型,一批企业转产自救、重焕生机,培育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牢牢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老工厂变身工业遗产

  淅川县城工业路,已经停产多年的丰源化工仍然是个地标式的存在。

  12月5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化工厂的旧址,占地90余亩的厂房,偌大的生产车间,种类繁多的机器、管道,高耸矗立的烟囱,虽然显得破败,但依然能够看出昔日的辉煌。

  10年前的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开闸放水,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陆续关停企业380多家,其中就包括年产值2.5亿元的丰源化工。

  “当时公司产品畅销豫西南地区,新上的合成氨生产线也是全国一流设备,生产红红火火,最高时年产6.5万吨合成氨。”丰源化工董事长王运斌每每谈起昔日的情景就难掩伤感。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公司是首批关停企业。

  “南水北调是国家大计,水质保护关系沿线一亿人生活,我们必须‘舍小家为大家’,关闭企业既是牺牲,也是奉献。”王运斌说,水源地人民甘愿付出,但不能被忘记。

  虽然已经关停10多年,但原来企业的厂房、车间、设备都还保存完好。王运斌舍不得拆,也没有把已经处于县城中心地段的丰源化工老厂区开发成房地产。

  既然已关停,为啥不卖掉?王运斌心中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这里建成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和工业遗址公园,成为淅川人民做出巨大牺牲的见证。

  10年前,整个丹江口库区关停的企业有1000余家,如今这些企业的厂房、车间和设备大都不复存在,丰源化工的老厂区就是丹江口库区工业的“活化石”。

  “我们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丰源化工老厂区申报成工业遗产,并成功入选了‘2023年河南省级工业遗产’名录,要永久给予保护和利用。”王运斌说,未来计划将这里建成南水北调淅川丰源工业遗址公园,建成全国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让后人永远记着水源地人民的付出和奉献。

  新企业跃升产业新秀

  在距离丰源化工老厂区40多公里的淅川县产业集聚区,一家名叫天一减振器的企业拔地而起。外人不知道的是,天一减振器就是丰源化工注册成立的新公司,董事长也是王运斌。

  “丰源化工停产后,有上千名职工要生活,企业不能一关了事,我们更不能躺着等救助,得自力更生找到新业务。”王运斌说,多方考虑后,他们决定依托淅川县减振器产业优势,创办一家减振器企业。

  “我们公司取名‘天一’,就是要体现渠首人不服输不躺平的精神,要做就做到最好。”王运斌说,公司是在国家扶持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通过职工集资、社会融资和施工企业垫资等方式启动的,可谓创业维艰。

  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多到无法想象。“因为筹集资金,我给无数人说过好话,还被人打过、骂过,至今家里的房子还在银行抵押着。”每次谈起新办企业的艰难,王运斌都忍不住落泪。

  好在所有的困难都挺过来了。2018年10月,天一减振器正式投入生产,累计投入资金9200余万元,征地211亩,建设两栋标准化联合厂房,一栋是科技研发楼,一栋是检测实验楼。

  “从化工行业转到汽车零部件行业,所有的东西都得重新学。我们从外部聘请技术专家,招聘优秀大学生,从头开始研发搞创新。”王运斌说,公司经过努力建成了集新产品研发、零部件及产品检验检测、特性试验等于一体的高规格产品研发中心,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减振器技术研究中心”等称号。

  如今,天一减振器已发展成为淅川县减振器产业的后起之秀,不仅厂区规模宏大,还上马了先进的智能化总装流水线、自动喷涂线、机器人焊接线等,配置高、精、尖检测检验设备及智能生产设备300余台,主营产品涵盖中高端乘用车减振器、商用车减振器、新型气囊减振器、电磁阀减振器,配套车型达150多个,可以批量供应宝马、奔驰、大众、东风系列等中高端汽车减振器、减振器支柱总成,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仅于此,目前,天一减震器还在研发城市轨道列车减振器等新产品,目标是逐步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减振器研发与生产企业。

  谈及未来,已经72岁的王运斌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想法。“按年龄我早该退休了,但天一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我必须打起精神干下去,这也是渠首人的奉献精神。”他说。

  水源地打响减振品牌

  淅川曾经也是工业大县,巅峰时期拥有工业企业800余家。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该县先后关停了380余家“双高”企业,致使工业一度经历了归零翻篇的“阵痛”。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淅川县立足水源地发展县情,着力在保水质和促发展结合点上做文章,最终选择并培育了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集群,并逐步实现了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目前,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

  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淅川县锚定打造“中国减振器之都”目标,坚定不移抓招商、上项目,精准施策,保姆式助企服务,初步形成了以淅减为龙头的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重要的全链条汽车减振器生产加工基地,产品成功配套国内外知名汽车主机厂商。

  目前,该县汽车减振器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年总产值达70亿元,被评为“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如今,夯实绿色根基、守好一泓清水已成为淅川人民的自觉行动,水源地转型发展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记者手记

  以移民精神铸就基业长青

  河南日报记者 陈辉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开闸放水,从此,“长渠通南北,润泽千万家”。

  那一年我到渠首淅川县采访两次,探渠首、问移民、访企业,在本报刊发了两篇3000多字的特稿,记录了一批为南水北调做出牺牲和奉献的淅川人的故事。

  10年后,一泓清水滋润了沿线城市,更惠及亿万百姓。饮水当思源,此时最不该被忘记的就是那些搬迁的移民,还有那些被关停的企业。

  通水10周年之际,我再次来到淅川,记录丰源化工转型为天一减振器的故事。毫无疑问,丰源化工是一个做出巨大牺牲的奉献者。当年,这家企业在生产仍很红火的情况下主动关停,没有和国家谈条件,关停后企业和职工经历了很多困难,至今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但让人佩服的是,他们没有躺平,而是不等不靠,自筹资金、从零起步、跨行业转型,将新企业办得有声有色,实现了涅槃重生。

  更让人敬佩的是,公司负责人决定将老厂区申报成工业遗产,计划建成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让后人永远记着水源地人民的付出和奉献。这一设想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我们也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助一臂之力,让这片遗产早日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人民向往的精神家园。

  建设伟大工程,创造千秋伟业。渠首人的这种奉献精神将成为激励中原儿女更加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我们衷心祝愿淅川那些历经磨难的企业都能够重焕生机、基业长青,祝愿水源地在绿色发展路上早日实现高质量的“水清民富”。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