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电话:(010)55607003
电子邮箱:qgddmfpx2023@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5号
邮政编码:100806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2024年12月16日
附:河南候选人事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136 宋兆普
宋兆普,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宋兆普出身中医世家,恪守“乐善好施、仁心救民”的家风家训,苦修内功、致力创新,坚持以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在治疗骨髓炎、骨结核、股骨头坏死等骨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深得患者认可。
宋兆普师传祖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氏中医外科”传人。1992年,家乡脑瘫患儿艰难求医的情况引起了宋兆普的关注,他坚持研读典籍,遍寻方法,苦苦探索,在治疗脑瘫患儿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他带领团队公益救治福利院脑瘫患儿3200余名,让部分孩子回归正常生活;同时救治社会贫困脑瘫儿童7800余名,帮助这些家庭走出困境。他从不让患者家庭多花一分钱,始终对孤寡残疾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出差在外随身携带银针,对途中遇到的突发患者及时施救。
宋兆普22次赴疆巡诊,接收多名新疆脑瘫患儿到河南免费治疗。同时促成豫疆联手,在和田、喀什地区成立4家脑瘫儿童康复机构。他救治少数民族患儿达7300余人,培训患儿家长和其他新疆群众掌握中医康复技术,使700余名维吾尔族同胞成为合作医院康复师,为民族团结进步与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宋兆普带领团队积极主动支援各地抗疫工作,多次请战参与救治感染者。2023年10月,宋兆普作为河南省“中医关怀团”中医专家成员,走进欧洲为华侨和当地居民义诊,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海外推广和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宋兆普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
137 张冬香
张冬香,女,汉族,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艺新街道“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书记。
张冬香坚持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依托“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平台,组织广大志愿者积极做好家风家教建设和家事调解,是有口皆碑的“贴心好妈妈”;在线上创立“红色广播站”,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
2017年12月,张冬香在线上创立“红色广播站”,开设《午间学习》《线上学党史》等广播、视频类栏目,每天利用早间、午间、晚间,一分钟语音播放党的方针政策。白天,她忙于调解工作;晚上,照顾长住医院的父亲,但语音宣讲从未中断,已播送2500多天8300多期。
张冬香先后设立冬香家事调解站、家风家教厅、“幸福工坊”心理疏导室等,组织271人成立18支巾帼银发家事调解志愿服务队、1支退役军人调解志愿服务队,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时,几户人家因纠纷不签协议,张冬香以第三方出面与他们商谈,用了一周时间促成签约。同年,柳庄村城中村改造引起纠纷,闻讯赶来的张冬香刚走到门口,就被扔了一兜垃圾。她顾不上委屈,耐心平复村民的情绪,最终调解成功。她戏称调解员要有“铜头、铁嘴、蛤蟆肚、飞毛腿”,要耐得住打、经得起说、受得了委屈。截至目前,调解的家庭、民事纠纷登记在册的有4340余起,成功率达84%,仅张冬香个人参与的家事、民事调解就达1962起,真正起到了“调千家事、暖万人心”的作用。
2020年初,正在医院陪护父亲的张冬香接到街道电话,安排好父亲后,毅然带领“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成员和社区老年志愿者到抗疫一线值勤,增强志愿服务力量。2021年7月,焦作遭遇特大暴雨,张冬香主动请缨到防汛一线,组织志愿者参与排水清淤、环境清理、灾后重建等工作。
张冬香荣获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213 付会斌
付会斌,男,汉族,1971年1月生,民建会员,河南省洛阳市见义勇为义务救援队队长。
付会斌先后参与汶川、玉树、雅安、甘肃积石山等地震救援,以及洛阳建材大市场火灾救援、河南抗洪救灾等数十次重大应急救援。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慷慨赴险,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付会斌立即组织志愿者参加救援,携带10余吨救灾物资及设备前往震区,安全转移出敬元乡小石村800余名村民。2010年4月,付会斌成立洛阳市志愿者义务救援队,2021年7月更名为洛阳市见义勇为义务救援队,他担任救援队负责人至今。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付会斌带领10名队员,携带价值3万余元的急救药品,搜救转移被困群众700余人。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发生后,付会斌组织9名队员参加救援,搜救转移被困群众400余人,并捐赠价值60余万元的救援物资。2023年12月,甘肃省积石山县地震发生后,付会斌自费购买500件军大衣和500床棉被,带领9名救援队队员奔赴地震灾区,帮助解决近千名群众的御寒问题。
2018年6月14日晚,洛阳建材大市场突发火情。付会斌用水枪打湿身体,站到挖掘机前履带护板上,手抓后视镜数次冲进火海,指挥机械臂破拆屋顶钢构;并紧急调来3台挖掘机和多名队员,配合消防官兵疏散群众500余人,扑灭着火点和暗火点40余处,破拆防火隔离带300余米。2021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付会斌募集价值48万余元救灾物资,组织21名队员,携带冲锋舟等救援装备,先后赴郑州、新乡、淇县开展救援13天,转运被困群众2600余人、危重病人10余人。
付会斌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见义勇为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232 张大生
张大生,男,汉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队长、确山县志愿者协会会长。
张大生在群众遇到危难时,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第一时间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他热心公益,扶危济困,寻访帮扶抗战老兵,捐资助学,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2009年,他从翻入水沟的拖拉机中救出被卡住的2人。2013年,他从随时有爆炸危险的受损车辆中救出一家四口。2016年,他在漫水坝勇救落水的父子俩。2018年,他从湍急的河水中救出两名学生。2021年4月8日,在确山县三里河附近,一名少年不慎落入河中,危急时刻,年近花甲的张大生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奋力将少年救出,待其脱离危险后悄然离开。
2006年12月,张大生牵头成立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队伍规模达100多人,形成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救援力量。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张大生立即组织救援队员28人,转战郑州、周口、新乡等灾区,捐赠价值110多万元物资,转移群众2600多人。2023年8月,河北涿州突发洪水,张大生带领10人救援队伍连夜抵达灾区,转移群众1300多人。2023年12月,甘肃省积石山县地震,张大生带领小分队参与救援,为灾区群众送去方便面、棉大衣、被子等生活用品。多年来,张大生带领救援队参加各类救援360多次,救援群众1.6万余人。
张大生带领救援队开展“防溺水知识进校园”活动176场,受益中小学生达2万余人。他在全国开展寻找走访、关爱帮扶抗战老兵系列活动,累计行程20余万公里,帮扶抗战老兵308位,并向社会公益事业捐助380余万元。
张大生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323 张锦文
张锦文,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校长。
张锦文扎根太行深山从事教育事业,多次放弃走出大山的机会,用坚守兑现对山区孩子的承诺,用爱心照亮他们的求学之路,让山里娃圆了大学梦。
1978年正准备高考的张锦文,在寨洼村老支书的再三请求下,毅然回到村里当民办教师。寨洼村地处偏远的深山区,交通不便,其他教师都陆续选择离开。面对学生渴望的眼神,张锦文下定决心要让这里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改变他们的命运。张锦文每天在悬崖绝壁的羊肠小道上往来,25年间共走了6万多公里山路,穿坏350多双千层底布鞋。在人口不足270人的寨洼村,他教过的学生中有大学生、研究生30余名。2003年5月,拍石头乡实行合点并校,他来到拍石头乡中心小学任教,把学校建成了留守儿童的快乐家园。
因为山里教师资源稀缺,张锦文一个人教3个年级的全部课程。他潜心教研,探索教学模式,撰写出版《生活化快乐教学》一书。除了教授知识,他还把“学会学习求知、学会做人做事”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诚实可信、善待他人、懂得感恩。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写、做”习惯,在学校组建电子琴、舞蹈、画画、手工、刺绣、编程等12个兴趣小组,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兴趣。
长年累月的清苦生活和过度劳累使他患上了甲亢、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但病痛的折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为了不影响教学,他把生病的妻子也带到学校方便照料。
张锦文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1 梁海磊
梁海磊,男,汉族,1959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
梁海磊牢记父亲的嘱托,践行“躬耕基层,为党发声,宣讲百姓,守信一生”的承诺,不论严寒酷暑,坚持在基层宣讲第一线,被称为“全天候的百姓宣讲员”。
1983年,在山区中学任教的梁海磊作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专题报告,从此便开启长达40年的基层宣讲生涯。1989年,他主动请缨任地委讲师团“编外宣讲员”。从“影前十分钟”微宣讲到“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专题宣讲,从几十人的农家小院到千余人的报告厅,梁海磊一直都是准时准点宣讲。2021年4月,他血压升高不退,仍然连夜赶路数百公里到洛阳、三门峡等地宣讲;2022年“学雷锋日”,他在学校、社区连作5场报告。40年来,累计宣讲5000余场,线上宣讲超3000小时,撰写讲稿、笔记4000多万字,制作课件近500个。
梁海磊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转业后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父亲嘱托他讲党课是咱的看家本领,不仅自己讲,还要带着更多人来讲。2010年,他挑选7名宣传人员组成“草根宣讲团”下乡宣讲。党的十八大后,他以“五老”为主体组建“百姓宣讲团”,到社区、机关、学校等开展宣讲。
梁海磊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听众,设计不同宣讲内容。他兼任20多个中小学校的“特聘校长”、校外辅导员,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题党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线上讲“微党课”250多场,发放“海磊讲党课”光盘300多张。他积极推动基层宣讲阵地建设,打造“老百姓的三室一厅”、“学习强国”主题公园和“城市党群会客厅”等22个固定宣讲阵地。
梁海磊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424 李学武
李学武,男,汉族,1971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李学武用30多年复原出失传1000多年的唐白瓷烧制技艺,并集中国陶瓷之所长创立牡丹瓷这一新瓷派。牡丹瓷已成为中国陶瓷领域的知名品牌,被作为国礼赠予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和贵宾,成为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一张名片。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唐白瓷的诞生地,北宋时期唐白瓷技艺失传。1992年,李学武从部队退伍,出身陶瓷世家的他立志复原唐白瓷烧制技艺。为此,他历时15年跑遍各地大大小小窑口,查阅资料写下20多万字笔记,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陶瓷研究所,收集上万片古瓷片标本,结合传统经验和先进科技进行科学分析检测,最终复原唐白瓷配方和技艺。
为了让唐白瓷技艺延续下去,他用了近3年时间,进行2000多次试验,对唐白瓷器型和颜色进行改良,开创出世界陶瓷门类中牡丹瓷这一新瓷派。牡丹瓷在世界陶瓷花卉领域,首次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单色到多色的突破和创新,掀开了陶瓷工艺的全新一页。李学武攻克牡丹瓷烧制的核心技术,取得19项发明专利和100余项产品著作版权,成为洛阳市“唐代白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学武积极回报社会,设立大学生见习基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牡丹瓷制作技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其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3人、工艺美术师670余人等。在他的引领下,牡丹瓷已成为中国陶瓷领域的知名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数十家企业投入生产研发,解决6000余人就业,取得经济效益达百亿元。他关心农村青年,培养来自农村的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比例50%以上。他心系特殊群体,团队中有17名残疾人。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资助30余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已累计资助200余名。
李学武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34 张效房
张效房,男,回族,1920年10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
张效房始终将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以精湛医术服务病患,帮助无数眼疾患者重见光明。他长期致力于眼科医学研究,创立了“张效房法”,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张效房求学于抗战时期,怀着医学救国之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走上了医生岗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条件差,沙眼病患多,其并发症占致盲原因首位。张效房带领眼科医护人员为当地百姓进行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改进局部用药方法,简化睑内翻矫正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8年来,张效房始终保持着从医之初的热忱,帮助无数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1976年,张效房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成为国际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以张效房名字命名的“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被公认为我国对世界眼科的两大贡献之一。1982年,在第二十四届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上,他的《三千例眼内异物摘出的体会》由四种语言同步翻译,引起轰动。他对“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手术”进行改进和简化,对我国控制白内障致盲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他在百岁之年出版了200万字的学术专著《张效房眼外伤学》。从业至今,他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出版专著24部。
张效房退休后身患癌症,却从未离开为患者服务的岗位。百岁高龄仍不辍于临床、出诊、查房、教学、著书,争分夺秒为祖国和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年来,张效房在编写教材、创办刊物、举办培训班、担任客座教授的同时,坚持大班讲课,并为留学生班讲课和研究生临床辅导,共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他常对学生说:“站上手术台,就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将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他先后捐款100多万元成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资助年轻眼科医生出国深造,开展眼科医学学术研究。近两年,他又把工作重心放在《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投稿论文的修改上。
张效房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540 高林普
高林普,男,汉族,1949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高堡乡中心小学原校长。
高林普坚持不懈为身患精神分裂症的弟弟寻医治疗,无微不至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体贴照料病重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以全身心的付出弘扬爱亲人、孝父母的传统美德。
高林普的弟弟30多年前患上精神分裂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他对弟弟不离不弃,带弟弟跑遍了河北、山东、河南等地20多个城市,为弟弟访医问诊、看病治疗。后来,他又两次帮弟弟盖房子,帮他娶妻成家,甚至侄子结婚也一手操办。
高林普的父亲自20世纪90年代起生活不能自理,到了80岁之后身患气管炎、肺心病、胸腔积液等多种疾病,天天吃药,隔三差五就要输液打针。2008年11月,94岁高龄的父亲因严重胸积水住进当地医院,医生看老人年龄大了、病又很重,劝告家属放弃手术治疗,但高林普经反复考虑,与院方签订了手术治疗协议。手术后,他的父亲转危为安,治愈出院。他精心照顾父亲,直至其4年后安详离世,享年98岁。高林普的妻子2006年突发脑出血,落下偏瘫的后遗症,后来病情恶化,四肢全瘫。自此,高林普除了双亲,还需要照顾妻子。在妻子卧床的9年多时间里,他精心照顾,直至2015年妻子离世。
父亲和妻子的去世,让高林普对母亲倍加珍惜。高林普的母亲年事已高,头晕腹泻等小毛病不断,为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把母亲搬到堂屋住下,并在母亲床边支了一张小床,每天陪同唠嗑、照顾起居,想着法儿给母亲做好吃的,直至2024年7月母亲安然去世,享年112岁。
高林普荣登“中国好人榜”。
547 程 敏
程敏,女,汉族,1984年9月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程敏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无怨无悔照顾患有白血病的小叔子、瘫痪在床的奶奶,悉心陪护病重的丈夫,精心照料公婆,含辛茹苦抚养孩子。她用最无私的真情,照亮残障儿童的成长之路,细心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2007年,程敏男友陈亚东的弟弟突患白血病,为此家中欠下20多万元债务,此时亲人劝她离开男友,男友也不想拖累她,主动提出分手。面对残酷的现实,善良朴实的程敏选择为爱坚守,与男友结婚。作为刚过门的新媳妇,面对家中病重的小叔子、瘫痪在床年近八旬的奶奶,她主动担起家庭重任。每天精心照料奶奶,端茶喂饭、日常陪护,直到奶奶去世。为给小叔子治病,她毅然卖掉婚房,四处筹钱给小叔子做骨髓移植。由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配型,小叔子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临终前小叔子一直亲切地叫程敏姐姐。
2010年10月,程敏的丈夫被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此时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在经历一次大手术和6次化疗后,丈夫得以康复。2021年,丈夫又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濒临绝望的丈夫想要放弃治疗,可她毅然坚持,劝说丈夫配合治疗。丈夫一年时间里住院24次,她日夜陪护左右精心照料。2022年6月,程敏的丈夫病逝,留下一双不满5岁的儿女和年近七旬的公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她忍住悲痛,扛起生活重担,用孝心抚慰公婆内心的创伤。婆婆住院,她在病床前日夜守护、悉心照料。公公意外摔倒导致颅内出血住院,她精心护理,直到公公康复出院。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程敏扎根特教10年,关心呵护每一位残障儿童,手把手教他们发音、穿衣、上厕所、系鞋带、扣扣子等基本生活技能,教授知识和才艺,开展心理疏导,是16名特殊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在她的指导下,听障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入选2022年全国残疾青少年冬奥、冬残奥主题绘画作品展。2023年,程敏的特教课走出特教学校,通过送教下乡方式,为8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送去温暖和希望。
程敏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