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发生洪灾,道路中断。涉县的潘贵芳突发疾病,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她送到医院救治。去年,潘贵芳和儿子杨杰用自己的积蓄和收入,利用业余时间在老家县医院旁开了一家“一二三爱心厨房”。这对母子决定把这份救命的恩情善意回报给社会。
住院病人吃到家乡味道
铁锅上方热气蒸腾,发出“嗞嗞”的响声,一道道家常菜新鲜出锅。掌勺的人们迅速地把刚刚做好的饭菜倒进饭盒,他们要把还带着“锅气”的家的味道,端给躺在附近医院病床上的家人。每次看到人们行色匆匆地走出厨房,涉县“一二三爱心厨房”的老板、51岁的潘贵芳和28岁的杨杰母子,都感到特别满足。
2023年9月,在河南一部队服役8年后退伍的杨杰返回家乡涉县,与卖蜂蜜的母亲潘贵芳一起租下一个门市房,购置灶具等物品。11月,涉县第一家共享厨房开业了,店面离涉县人民医院只有100多米。病人和家属可以来厨房免费做饭,水电炊具、油盐酱醋也都免费使用,母子二人则利用业余时间经营打理。
杨杰介绍,厨房有6个灶,每天约有30多人来做饭,使用起来刚刚好。
最近,65岁的秦女士几乎每天都会来厨房做菜。她的老伴、66岁的朱先生因糖尿病导致偏瘫加重,他们不得不从附近山村到涉县人民医院住院。
“医院和外面的菜,老头子咬不动,在厨房做饭就特方便!”秦女士总是会在厨房炒白菜,炒得格外软烂。吃到家里的味道,朱先生胃口也更好。
为报救命恩情办厨房
“乡亲们救过我的命,办厨房就是想把这份恩情传递出去。”潘贵芳说。
2016年夏,涉县遭遇了“7·19特大暴雨洪灾”。当时潘贵芳在老家山村的姐姐家,看到“屋外的洪水像海浪一样”,直接拍垮了河道边的两间房屋,已经逼到姐姐家的墙角。原本身体就不太好的潘贵芳惊吓过度,昏迷过去,醒来后接下来的4天里都无法吃喝、入睡。到第五天时,潘贵芳的身体撑不住了,但山村连药店都没有,道路也都被冲毁了,送医救治成了极大的难题。
“我丈夫去世得早,洪水来时儿子杨杰那时还在服役。村书记了解情况后觉得不容易,召集了乡亲们要把我送到医院。”潘贵芳回忆,那时洪水浑浊发黄,水深及腰,地上遍布不可见的石块和坑洼。乡亲们用木头自制了简易担架,拿棍子在水里探路,就这样走了十几里水路,走到能通车的地方,把潘贵芳送到涉县人民医院救治。
2017年春节前,杨杰休探亲假返乡,才得知乡亲们的义举。潘贵芳还记得,杨杰听罢坚定地表示,“妈,大家冒着生命危险救您,我们以后有能力了,一定也要做帮助别人的人。”
2023年9月,杨杰退役返乡,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做点什么帮助他人。母子二人开始都没头绪,就驾车去涉县县城转悠。路过县医院时,潘贵芳想起自己住院时全无胃口,就想吃一口家里的菜。
“我们也在家乡办一家爱心厨房吧!”杨杰与母亲立刻开始行动。2023年11月,涉县的爱心厨房开业了。次年3月,厨房运行稳定后,杨杰就去邯郸一家手机店工作。随后母子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西区附近租下一户小门市房,5月1日,“一二三爱心厨房”邯郸店正式开业。此后,杨杰主要打理邯郸店,潘贵芳打理涉县店。
做点普通事帮助普通人
杨杰介绍,一年下来,两人在两家厨房上的投入约20万元。启动资金主要源于杨杰的退伍安置费,他们还要掏出卖蜂蜜和在手机店挣的钱贴补厨房的运行。但潘贵芳说,“我是被大家不惜性命救回来的,他们从来就没想着要有啥回报。”
在社交平台上,这家厨房也注册了账号。母子二人在简介里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普通人做点普通事帮助普通人。”
厨房从最初的无人知晓,到现在客流量居高不下。最忙的一天做饭需要排队,午餐时段到下午2点都没关火。
爱心善举吸引更多捐赠者
厨房的善举吸引来许多捐赠者,潘贵芳和杨杰都一笔一笔记在本上。2024年1月,涉县的一家醋厂决定永久为厨房提供香醋,一家豆腐厂一次性捐赠了38斤豆腐,邯郸店的灶具也来自捐赠。还有些素不相识的人放下物资便走,不仅送柴米油盐等,还有面条、苹果、萝卜等。让杨杰难忘的,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从家里抱来两颗白菜,表示“听说了厨房的事,这些白菜可以给有需要的人用”。
患者家庭也会用各种方式表达感谢。有人做完饭会往杨杰兜里塞个梨,几乎只吃水煮青菜的老太太出院前专门买了丸子、肥牛,煮顿火锅道谢。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对母子。就连曾经救过潘贵芳的乡亲,也是有一部分人赞扬他们的善举,另一部分人觉得他们“傻”。2024年11月,涉县厨房房租到期,母子也想换一个租金更低的门面,加之家人不幸遭遇车祸住院,重重压力下涉县店只得暂停运营。有不少病友听说他们家中的情况,打电话、发来关心问候,也有人询问“厨房还开不开了”。
这对母子的答案是,“一定还要做下去。”杨杰的梦想是每家医院都能有爱心厨房,“我们叫‘一二三’厨房,就是想着有第一家,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而潘贵芳想,“就算不做厨房,我们还会做其他的事帮助他人。有时我甚至希望没人来使用厨房,就是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
文/本报记者 王浩雄 实习生 刘晓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