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朱丽文 王怡潇)12月1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济源示范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在被提问济源是如何做好黄河防汛工作,确保黄河安全度汛、岁岁安澜时,济源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海阔介绍道,济源全域均属于黄河流域,黄河水旱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首先河道形态复杂,境内有山区、库区、平原等多类型河道,上游山区河道岸坡陡峻,河身狭窄,迂回曲折,下游多为游荡型河道,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河势游荡多变;再者洪水预见期短,防守难度较大。沁河下游防洪工程距河口村水库坝址仅9公里,洪水自河口村水库进入沁河下游仅1小时,汛期洪水来势迅猛,准备期、预见期短,防守难度较大。
针对济源黄(沁)河防汛的特点、难点,济源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汛措施,成功应对了202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最严重的秋汛洪水和1982年以来沁河最大洪水。
细化落实责任,每年汛前在媒体上向社会公示
贯彻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健全“党政领导、防指统筹、河务支撑、部门协同、群防群控”的防汛机制。建立“1个防汛指挥部+14个工作专班+16个前线指挥部”的扁平化指挥机构,将黄(沁)河防汛与全市防汛工作一体联动、统筹安排。发挥沁河双市级河长优势,自上而下压实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在强化部门行业监管的基础上,对黄(沁)河划片分段,逐段明确物资储备、抢险队伍、堤防包段单位和责任人,并于每年汛前在媒体上向社会公示。
强化“四预”措施,实行积极防御
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警“三道防线”,推进“四预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精准决策,为防洪避险、应急抢险争取更多时间。搭建“河长+”防汛智慧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所有重要河段全部安装前置基站和探头,做到预报“准”;建立“周会商+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的防汛会商制度,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做到预警 “快”;针对山区防汛、水库防汛、河道防汛等特点,建立“1+17”防汛预案体系,做到预案“实”;按照全要素、实战化的要求,组织防汛抢险群防队伍,开展超标准洪水防御演练,磨合队伍,检验预案,做到预演“真”。
做好工程维护,充分发挥水工程作用
开展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疏浚河道、修正河势、规整岸坡,显著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先后完成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沁河(济源段)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项目,使沁河下游堤防全部达到设防标准,发挥河口村水库拦洪削峰错峰作用,建成以“水库+堤防”为核心的防洪工程体系,有效提高了洪水防御能力。
积极应用新技术,提升防汛效率
建设工程智能监控、坝岸监测、“智能石头”、河务通App、河道巡查预警机等一批防汛数智化新系统、新设备,“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汛情监测,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有力推进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