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风雅 钟灵毓秀

2024年12月31日07: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明代青铜麒麟温酒器。

东汉抚琴男坐俑。

东汉“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画像石棺。

清代石溪《山林晓居图轴》(局部)。

泸州市博物馆供图

  四川泸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江城,位于川滇黔渝交界处,长江、沱江在此交汇,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政治、军事要地,唐宋时凭借舟楫之利成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西南要会”。

  泸州市博物馆1984年正式建立,现有藏品1.5万余件,发展成由“一核四馆”构成的综合性博物馆群落,“一核”即中心馆,“四馆”即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泸州历史文化数字馆、朱家山东华诗社旧址诗词馆。中心馆设有“江风酒韵——走进名城泸州”“泸地集雅——馆藏精品书画展”“泸城之子——蒋兆和的艺术人生”等常设展,带观众领略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朴与风雅。

  寻汉风古迹

  来到“江风酒韵——走进名城泸州”序厅,一座2米多高的石阙映入眼帘,正反两面刻有铭文,正面铭文为“永元九年七月己丑,犍为江阳长,王君平,君字伯鱼”。据文物专家考证,这里的“江阳”指的就是泸州。

  泸州市博物馆馆长陈科介绍,泸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文献记载,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赵国丞相苏嘉因平乱有功,被封为江阳侯,在泸州一带建立江阳侯国。自此,泸州成为汉王朝开发西南地区的桥头堡,大量汉人陆续迁居于此。刻有东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铭文的石阙,出土于汉代泸州地方长官王君平墓室门前,是泸州古称“江阳”的实证。

  根据出土的动物俑、陶田等可知,汉代泸州农业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犬、猪、鸡、鸭等是普遍饲养的家畜家禽。陶田模型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农田形制。模型内有3道围栏,将田分为四部分,每块内有贝、龟、鱼、田螺等。可见汉代的水田不仅用来种稻,还用来养鱼等。

  汉代人喜欢歌舞宴饮,展柜里的庖厨俑、说唱俑、击鼓俑、抚琴俑、舞蹈俑等,形态多样,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陈伎歌舞,饮宴庖厨”的场景。东汉说唱陶俑头戴螺旋式安顶帽,头微微上扬,眯眼,伸舌,表情轻松愉悦,肩部微耸,袒露上身,左臂有一圈珠状臂饰。“陶俑制作者匠心独具,将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自然流畅的体态巧妙结合,塑造出这一形象,定格了说唱表演的精彩瞬间。通过这些陶俑,我们可以感受到汉代人的快乐生活。”讲解员说。

  摇钱树、灯台等是四川汉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龟座兔柄灯台造型别致,以乌龟为座,兔子蹬立于龟背上,前脚上举,两耳竖起,腹部前伸成灯柄。此器将汉代神仙信仰中的龟、兔与日常生活用具结合,是研究汉代文化思想的重要器物。

  陶佛像灯台为泥质红陶模制而成,灯座为一佛像,双臂上举,头上有髻,双目深邃,眉间白毫相,颧骨高突,面带微笑,结跏趺坐于高台上,台正中装饰一朵盛开的莲花。讲解员介绍,早期佛教的传入与西南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四川地区以往出土的早期佛像大多为线刻或浮雕,而这件灯台上的佛像是立体造型,从侧面印证了东汉时期的泸州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崖墓是汉代四川地区独特的墓葬风俗。泸州崖墓里出土了大量画像石棺,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了解汉代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料。

  “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画像石棺1987年出土于泸州市合江县一座东汉砖室墓中。棺盖拱形,盖顶雕蟾蜍纹、柿蒂纹、方胜纹。棺身为长方形,四壁外侧均有剔地浅浮雕画像,前档刻双阙图,后档刻伏羲女娲图,左侧刻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右侧雕刻朱雀衔鱼、夫妻执手交谈的情景:左边梳鬓着裙者为女性,右边戴冠着袍者为男性,中间刻隶书铭文“东海太守良中李少君”,二人身后各有一侍从躬身而立。整座石棺雕刻精美,表达寄望升仙的主题,对研究汉代丧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品宋韵酒香

  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年-546年),梁武帝之子萧纪建议在江阳郡置州管辖,取泸水为名,建置泸州,泸州之名由此而来。唐宋时期,泸州航运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口岸。展厅里的宋代泸州码头场景,再现了“江阳夜市连三鼓,小市盐船起五更”的盛况。

  一件件纹饰精美的宋代铜镜,见证了泸州商品贸易的发达。“展柜里有来自浙江的湖州镜,有来自北方金地的双鱼纹铜镜。这件铜镜上的海水船纹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纹样,可视为当时航运贸易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讲解员说。

  “泸州石刻文化源远流长。从汉代画像石棺,到宋代石室墓,乃至明清龙桥石刻、流杯池石刻,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泸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邹西丹说,宋墓石刻是泸州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画面生动,题材多样,大体可分为四灵、武士、备侍、民俗四类。

  宋人希望死后与生前一样富足安乐,在墓室中雕刻男女仆从侍奉墓主,表现梳妆、洒扫、焚香、奉茶、备酒、弹琴等画面。泸州市博物馆根据这些石刻文物制作了多媒体投影“宋人的一天”,展现了宋人精致的生活。

  南宋高浮雕执温壶侍女石刻为国家一级文物,雕刻了一名端立的侍女,头绾高髻,左侧髻上插一支凤首步摇,右侧髻上插一支花,面相饱满圆润,凤眼,小嘴,双耳饰链状耳坠;身穿窄袖及地褙子,露出鞋尖,内着抹胸。侍女双手曲肘捧壶于左侧胸前,右手持壶柄,左手托壶底。壶为圆形盖,直颈,平肩,收腹,曲柄,弯流,置于瓜棱温碗中。讲解员介绍,瓜棱温碗是宋代常见的一种温酒器,形似南瓜,泸州宋墓中出土了多件侍者捧酒壶石刻,说明宋代泸州饮酒之风极盛。

  武士石刻造型逼真写实,从其服饰、兵器以及人物形态等,可以一窥宋代武备面貌。武士体态雄健,神情威严,头戴兜鍪,身穿战袍,手执兵器,颈上和腰间巾带飘飞,极富动感,体现了石雕工匠的高超技艺。

  泸州被誉为“中国酒城”,制酒业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于明清。明代青铜麒麟温酒器是“镇馆之宝”之一,以吉祥物麒麟为造型,十分罕见。麒麟头上立一犄角,两眼圆睁,双耳大而下垂,嘴大张,颚下有3撮胡须。腹部中空,呈长方形,为烧炭之炉膛,与臀部连通,尾部为炉门,背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圆鼓,为盛水温酒杯。饮酒时,打开尾部炉门,往炉膛内放入木炭,燃烧加热,两侧圆鼓中的水不断升温,放在鼓中的酒壶也随之升温。水煮沸后产生的蒸汽从麒麟口腔两侧的圆孔中喷出来,薄雾袅袅、情趣盎然。

  赏丹青墨宝

  泸州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文风蔚然,历史上书画人才辈出,私家庋藏累积甚丰。泸州市博物馆收藏书画佳作数以千件,从中遴选精品,打造“泸地集雅——馆藏精品书画展”。展览中呈现的书法作品,既有“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法度严谨的隶书手卷,又有“青藤老人”徐渭狂放不羁的行草书轴,还有纪昀、刘墉、曾国藩、康有为等清代名臣的墨宝。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山水画占有重要位置,表达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清初四画僧”之一石溪的《山林晓居图轴》是泸州市博物馆所藏山水画中最引人瞩目的珍品。石溪擅画山水,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构图奇特,意境幽深。《山林晓居图轴》作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画面以溪水流势构图,水波荡漾,山峦起伏,远近分明,一条山路自上而下,蜿蜒曲折,周围点缀着丛树、屋舍。此作构图繁复重叠,笔墨沉酣苍劲,境界深远壮阔,集王蒙、黄公望之所长,堪称石溪山水佳作。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以画马享誉于世。他的水墨骏马图讲究光影明暗的对比、肌肉和结构的表现。徐悲鸿《骏马图轴》用饱满的墨汁勾勒头、颈、胸、腿等部位,以干笔扫出鬃尾,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刚劲有力,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流畅自然,富有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马头和双腿仿佛要冲破画面,颇具气势。

  “泸城之子——蒋兆和的艺术人生”展览汇聚了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的代表作。蒋兆和出生于泸州,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书画,后赴法国深造。他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良了传统水墨人物画,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佳作。

  展厅中,高2米、长27米的《流民图》令人震撼。此作于1942年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完成,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一幅人物画卷。图中展现了日军空袭之下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表达了对日军侵华战争罪行的控诉和对世界和平的祈望。

  《母亲的希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画中的母亲面容温柔,望着怀里可爱的婴儿,眼中闪耀着光彩,表现了对新生活的希望。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