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义:把百姓揪心事办成暖心事
□ 本报记者 张晨 范瑞恒
近日,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大学西南二社区传来喜讯,两座老旧住宅楼成功加装电梯并投入使用。当崭新的电梯门徐徐开启,居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感慨道:“这电梯,通到了我们心里!”
西南二社区常住人口中36.5%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对这里的居民而言,爬楼,是多年来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搬开这块石头的,是社区党委书记、“法律明白人”马义。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在加装电梯过程中,马义面临诸多挑战:施工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改造,不仅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而且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可能引发一些邻居的担忧和反对……
“面对居民的期待和社区的需求,我们不能等待机会的降临,而应当去创造机会。”马义深知自己作为社区“法律明白人”和领头人的责任,必须运用自己所长的法律知识,为居民们寻找一个合法合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马义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桥梁作用,他坚信,只有充分沟通、协调各方利益,才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为此,他积极与社区居民、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各方在合同签订、资金支付、施工监管等环节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马义一遍遍走访居民住户,召开30余次居民议事协商会,居民的任何担忧,他都用相关政策法规给予解答,这让居民们的顾虑逐渐消除。紧接着,马义还发起了一场“邻里共融,电梯同行”的倡议活动,鼓励高层与低层住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彼此的需求与期望。在一次次真诚的对话中,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安装电梯。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加装方式,马义与电梯厂家一起设计方案,探讨了外置式、内置式、错半层入户等多种加装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更新了20多稿,优中选优。
马义始终将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他深知,老年人对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他常常到施工现场,代表居民们进行监督,严格要求施工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好设计方案。他还定期对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他还积极与监理单位合作,对施工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加装电梯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我要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为社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马义说。加装电梯不仅连接了楼层,更连接了人心,让法治的光辉与温情的暖流在社区里流淌传递。
顾兴书:自编打油诗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 本报记者 杜洋 赵红旗
在河南省鹿邑县卫德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头发花白、将近八旬,经常手拿普法小册子走街串巷,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一心为社区群众解决“烦心事”。他就是“法律明白人”顾兴书。
“以前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现在作为‘法律明白人’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内容虽然变了,但作为党员的初心没有变。”顾兴书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2009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身为党员的顾兴书依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热心地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烦心事”。
15年如一日,顾兴书从一个外行到成为调解邻里纠纷、开展法治宣传的行家,深受大家信任。2023年,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法律明白人”。
为帮助群众更好记住理解法律知识,顾兴书利用顺口溜、打油诗这一传统文学形式,创作出一系列贴近群众生活的普法小作品。
“高价彩礼不能要,此等歪风必须刹”“殡葬改革树新风,陈规陋习一扫清”……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婚丧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的不良习俗,顾兴书编写了《殡葬改革好处多》《高价彩礼要不得》等顺口溜和打油诗,起到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此外,在调解纠纷时,顾兴书通过穿插生动有趣的打油诗和顺口溜,让双方当事人更好地了解法律内容,缓和对立情绪,获得广泛好评。
“家庭共修六尺巷,亲人和睦家道昌。”顾兴书现场想出来的一句打油诗,让刘家的大哥大嫂向老二家的遗孀真诚地道歉。
原来,2022年底,某村村民老刘的大儿子家和二儿子家同时建房,老大家在未和老二家遗孀商量的情况下,占用了50公分宽给老二家建房使用的部分地皮,导致两家发生矛盾纠纷。
2023年初,顾兴书到村里进行法治宣传时,了解到老刘家存在矛盾纠纷,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劝解,“以法说案”“以情动人”促使双方解除了误会。
最终刘家大儿子当面道歉并以书面保证,将来继承老宅时,会在平分的基础上,以相等的老宅面积补偿给弟弟家,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当地群众都认为,通过顾兴书朗朗上口的普法打油诗和顺口溜,加深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了不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同时,在顾兴书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普法志愿者开始尝试运用打油诗和顺口溜等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不仅让普法宣传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还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张艳:将心比心化解矛盾纠纷
□ 本报记者 张晨 马超
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东部孔氏村,有一位被村民们广为称赞的“法律明白人”——张艳。张艳自2021年被选聘为“法律明白人”后,积极投身于农村法治建设。她勤奋自学法律条文,并凭借丰富的农村生活阅历,总结出“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基层治理办法,迅速成长为村民信赖的“活法典”和“多面手”。
面对矛盾纠纷,张艳将心比心,让棘手问题不再棘手。村里三兄弟因老人赡养和老宅分配问题产生激烈冲突,闹得不可开交。得知此事后,张艳主动接手调解。她深知在基层农村,不仅要讲究法律、道理,还要妥善运用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纽带和公序良俗。为此,她决定先从调查三兄弟发生争执的深层次原因着手,夯实解决三兄弟矛盾的基础。
在与三兄弟“背靠背”个别谈话中,张艳了解到,他们对赡养老人有争议,对分家析产有意见。老大认为,自己成家较早,没有分得房产,应该由分得房产的老二和老三尽赡养义务。老二则认为自己只分得一间平房,而老三不仅分得家中仅有的一孔窑洞,且耕种着老人的承包地,老三应多尽义务。三方各有各的气,谁也不服软,弃老人于不顾。
摸清根底后,张艳以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他们感受亲情的珍贵,引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积极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为老人着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进行调解。她耐心解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典相关条款,让他们明白,赡养老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法律规定的责任,不能因为分家析产免除法定义务。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不仅让三兄弟认识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也彰显了法律的力量和正义。
张艳深知,预防矛盾比解决矛盾更重要。她积极组织面向不同群体的法律讲座,联合多部门针对老年人开展防范诈骗等普法宣传;创编法治故事并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播“反家暴”等法治理念……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次。
四年来,张艳组织普法宣传6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310次,调解各类案件126起,推动解决了诸多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律明白人”的使命担当,为基层乡村的和谐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陈庆嘉:“法治”为笔绘就和美社区画卷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战海峰
如今的重庆市永川区卧龙凼社区环境优美,河清水畅,邻里和睦,社区和美,相比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这里的居民无不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法律明白人”陈庆嘉由衷点赞。陈庆嘉凭着服务群众的一副热心肠,将法治赋能作为社区工作的有力抓手贯穿始终,让卧龙凼社区成了如今的幸福“打卡地”。
陈庆嘉深知,法治就是社区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她以“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和“法治观测点”为载体,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观察员”的作用,通过需求采集、过滤、研判、办理、反馈“五步法”,区分各类群体,将法律知识“精准投送”到身边群众,点亮社区法治精神。
“诉求:要求将回迁房由两个女儿平均分配。前因:我辖区居民刘某患病瘫痪后无人照顾,同两段婚姻中的两个子女无法取得联系,其哥哥要求社区给予帮助……”这是陈庆嘉一本工作日志上记录的2023年4月3日社区组织的一场矛盾纠纷调解的过程。像这样的工作日志,陈庆嘉已经记了满满73本。日志记录的多是社区居民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却见证了她倾情服务的拳拳之心。
社区刑释人员张某国出狱后父亲去世,在社区的帮助下为其办理了低保。然而,继母不接纳他,导致其无处居住,经过社区多方协调,为其申请了廉租房……一系列暖心举动让张某国重拾信心,顺利回归了社会。
工作中,陈庆嘉以“社区力量+”网格员、社区六职干部,“社会力量+”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乡贤评理员,“专业力量+”社区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社区公证员、司法鉴定等人才资源的“3种力量+”工作运行模式推动“法律之家”建设,共同推进社区依法治理。在陈庆嘉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2024年初,陈庆嘉的父亲脖颈部位感到不适,因为社区工作忙,陈庆嘉没有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几个月后,看到父亲病情加重,陈庆嘉才带父亲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确诊其已是肺癌晚期时,陈庆嘉的眼里噙满了愧疚的泪水……
社区居民知道后,纷纷进行安慰,甚至有人自发提出帮她照顾老人……那一刻,陈庆嘉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社区群众都是自己的亲人。她谢绝了大家的好意,振作精神一边照顾好父亲,一边又投入到繁忙的社区工作中。
刘文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 本报记者 张昊 张冲
“要将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村内事务中,真正做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这是黑龙江省汤原县鹤立镇继东村党支部书记、“法律明白人”刘文君的追求。
2024年初,引汤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开工。工程经过继东村,需要征用15户村民共26904平方米土地。刘文君深知这项惠民工程的重要意义,更知道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他决心保障好项目顺利实施。
刘文君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相关法律规定、政策和案例。他多次和村民沟通协商,了解到村民不配合征地的具体原因后,积极向不认可征地补偿标准的村民讲解土地政策,消除村民的疑虑;针对部分村民征地后土地被分割无法集中耕种的情况,他依法依规协调换地,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刘文君还邀请律师和法律顾问参与征地相关事项,为群众排忧解难。最终,15户村民土地均完成征收。
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刘文君坚持定期走访,深入群众、村组,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片诚意解答,一句好话相送”,对大家反映的问题做到第一时间登记、第一时间解决。他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矛盾点的关键所在,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针对村民的学法需求,刘文君抓住民法典宣传月、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组织普法志愿者开展“送法入户”活动,为村民讲解“高价彩礼”“网络谣言”等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案例。他还联合镇司法所每季度定期开展法治讲座,围绕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内容重点剖析,详细解答村民遇到的法律问题。
自担任“法律明白人”以来,刘文君组织开展法治宣传20余场次;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村内各类矛盾纠纷80多件。他还定期在村微信群推送普法文章并解答群众提问,截至目前,推送普法信息已达200余条。
刘文君坚持不懈地深入浅出宣讲法律法规,使继东村村民解决矛盾由从前“靠嘴皮子”“靠拳头”转变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谢玉青:心里装着居民的家长里短
□ 本报记者 张晨 徐鹏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清华路社区,有位备受赞誉的“法律明白人”——谢玉青。她扎根社区17年,居民们提到她总是竖起大拇指说:“别看人年轻,心里装的都是我们居民家长里短的事,工作务实,处事暖心。”
谢玉青坚持学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同时,她经常深入小区楼院和居民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矛盾纠纷,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岗17年来,谢玉青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百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辖区的老人们都说:有群众的地方,就有社区“谢玉青”。社区“谢玉青”在的地方,就“么撒事”。谢玉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被大家需要是一种幸福的事,我感到一切都值得。”
在普法宣传方面,谢玉青十分用心,她说:“总得让大家懂一点儿法律法规知识。社区的普法宣传要定期开展,给社区居民讲法律,讲什么?如何讲?不同于给社区党员讲党课,有些法条晦涩难懂,显然不适用在对居民的宣讲中。”
谢玉青组建了一支老党员曲艺说唱队,以小品、快板、贤孝、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法治节目,在辖区广场、小区、学校、单位等进行巡演,编排的节目《学法、知法、要守法》《赌博害死人》《要用法律来维权》等方言快板深受居民喜爱,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法治意识。
谢玉青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一直相信人心都是善的、好的,将心比心,真心换真情,咱们把服务做好了,大家也都为别人着想了,社区也就没有那么多矛盾纠纷了。”怎么做好服务?她把目光放到了法治阵地建设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建设项目,争取服务群众项目资金,打造了法治广场,在条件成熟的小区党群活动室都打造了调解室、学习室、法治图书角等。
阵地有了,如何更好地做好服务?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案例和典型事迹后,谢玉青想到了“个人调解室”。于是借助打造的法治活动阵地等优势,谢玉青又打造了“谢大脚调解室”品牌,邀请社区民警和律师以及辖区内威望高、能力强的退休党员等群体加入,争取“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这是谢玉青追求的目标。“以人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她是社区的“法律明白人”,更是居民心中的贴心人,用法治让基层治理更“明白”。
倪华国:扎根海岛的普法“排头兵”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王春
嵊泗是浙江省舟山市的一个海岛县。在这里,有一位扎根海岛20多年的普法“排头兵”,他既是“信息收集员”“法治宣传员”,更是“纠纷调处员”“法治协理员”,他帮助许多渔民兄弟、邻里乡亲解决了各种法律纠纷,特别是促使大量海事渔业纠纷顺利实现了“软着陆”,有效防止了矛盾纠纷的激化。他就是“法律明白人”倪华国。
“当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你必须摆事实,讲道理,以法律为依据,通过沟通劝解等方式,让双方心服口服,这样调解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回顾20多年的工作经验,倪华国深有感触地说。
2023年,倪华国多次往返涉事岛屿,妥善解决了一起涉及外地船只的严重海上人身损害事件,为渔民争取到了应有的赔偿,发挥了“法律明白人”在基层治理中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作用。“调解,不是单纯地靠嘴皮子,而是靠理、靠法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倪华国说,他正是凭着一套“情、理、法”工作法,让众多当事人在产生矛盾纠纷后握手言和。
倪华国经常走访嵊泗县菜园镇青沙村的邻里各家,和大家唠唠家常,第一时间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需求。渐渐地,大家习惯了有什么法律维权问题就找倪华国。
在一次走访中,有名村民向倪华国寻求帮助。原来其丈夫因交通事故致残,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了,向肇事者索赔又遇到了困难。耐心倾听完当事人的诉求后,倪华国立即帮忙联系到相关法律援助机构,通过法律援助方式使当事人获得了相应的赔偿,解了其燃眉之急。
“我经常和身边的‘法律明白人’一道上门为群众答疑解惑,尽可能解决他们的法律问题。”倪华国说,“法律明白人”来自群众,必须服务群众,他们常常活跃于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成为群众生活工作中的“贴心人”,通过收集社情民意,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从渔村来,到渔村去,普治融合推进基层民主法治的这条路,倪华国已经走了20余年。他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预防了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和激化。
如今,放眼海岛,像倪华国一样扎根于基层、活跃在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化身普法宣传“排头兵”、基层治理“多面手”,在法治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书写着一个个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故事。
陈义源:北疆大地上播撒法治种子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潘从武
每天调解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是他扎根基层16年生动的践行和日常的写照,花白的两鬓诉说着他的坚守,农牧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和98%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和礼赞。他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中梁村党支部书记、“法律明白人”陈义源。
“用力去做只能称职,用心去爱才能优秀。”从2008年选择到萨尔达坂乡白杨沟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开始,陈义源就利用业余时间扎实学习法律知识和民族语言。他深知,只有自身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成为与农牧民心贴心的“法律明白人”。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是陈义源工作中一直恪守的准则和信条。2020年开春,某矿产开发公司在白杨沟村三队探测开发矿产资源,与白杨沟村三队12户牧民因草场补偿合同一事发生纠纷。众多牧民阻止矿产公司在草场勘探。面对牧民诉求,陈义源白天邀请牧民代表与公司负责人到村委会座谈,夜晚查阅草场承包、征用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准备起草合同。
陈义源既不想让公司觉得无利可图一走了之,更不愿让牧民利益受损。于是,他一方面用牧民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做思想工作,一方面依法与矿产公司沟通交流,讲解国家矿产开发政策和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及义务。经过十几轮谈判,牧民和矿产公司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由村委会监督双方签订了草场承包合同。
面对矛盾纠纷,陈义源总是能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找到矛盾的核心用真情疏解,让每一起纠纷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2021年冬天,当地12户牧民赶着500多只羊转场去后山放牧,一辆拉煤货车刹车不及轧死轧伤60多只羊。陈义源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事发现场。货车车主臆断陈义源会偏心牧民,揪住他的衣领让他不要多管闲事。陈义源用一身正气和专业的法律解读赢得了双方的信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现场勘查、释法讲法和协商沟通,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用法律的光辉融化矛盾的坚冰,让一次次握拳变成握手,让一双双圆睁的怒目变成弯弯的笑眼,是陈义源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
十多年来,陈义源克服地域偏僻等困难,深入深山,入牧区、进毡房,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寸农牧区的土地上。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中梁村已经由一个曾经的矛盾纠纷多的“麻烦”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平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