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范儿扮靓工业游(一线走笔)

2025年01月02日09:18

来源:人民日报

  在“嘀嗒”声中,钟表的指针又向前迈进,把生活带入了新的一年。

  面对时间,人类的追问与联想如时光般悠长。而提起诞生于新中国、负责核准并发布“北京时间”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每每令听闻者好奇。如今,得益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态”利用,我们得以一窥这面“中国大钟”的究竟。

  在国家授时中心采访时,听说车程不到两个小时的临潼和蒲城分别建有一处关于时间的展馆,不免心生疑问:会不会“同质重复”,哪一处更好看、内容更详细?“不妨都看一看。”专家们建议。

  果然,百“思”不如一见。走进临潼时间科学馆,如同进入了神奇的“光阴隧道”。以感知时间、计时器演进、精密时间应用等内容板块为“路标”,实物、模型、视频、图表等,配合简明的文字说明,将时间科学原理和授时技术娓娓道来。位于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的时间博物馆,则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指针固定在“3:26”这一时刻上的钟表、挺立山坡上的天线、嵌入山体的厂房……将“北京时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授时人”的付出与成就、承载文化传承的时光故事,串联成一次沉浸式旅程,并在互动游戏中延展着对于时间和未来的思索。虽然是“同题作文”,但两处展示,内容上相互补充,形式上各有侧重,形成了同频共振。

  “文旅+科普”,以“游”为契机,以“物”为载体,结合技术特长,突出科普特色,国家授时中心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因地制宜,开拓着符合自身特点的“时光之路”。

  时间的脚步从不停留,但经过时光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历史遗存,却可以让我们回看来时的路。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记录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和工业文化的演变过程。特别是那些科技型工业遗产,集合了当时的高新技术,展示了特定时期工业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通过这些工业遗存,了解蕴含其中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能够在现代科技与历史技术的遥望与对话中,获得启发和创新的灵感。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依托遗产传播的新范式,让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形成互动,科技型工业遗产在社会科普活动中大有可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开馆一年,已有25万余人走进蒲城时间博物馆。长短波发射台旧址遗存成为公众理解授时工作的“活”教材,时间博物馆和时间科技馆成为学习时间知识、体验科学技术的课堂与平台,而融汇于其中的科学精神、“坚守使命,为国授时”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浸润时光。

  “科技范儿”让工业旅游更有魅力,围绕着工业遗产的工业游不断升温。但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仍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在活化利用中,如何保持工业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何在利用工业遗产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兴趣和参与度,还需要创新思维,不断优化解决方案。

编辑:路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