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企业应该如何塑造自身优势?记者对话APUS创始人李涛

2025年01月06日07:24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APUS创始人李涛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郭丁然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企业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准定位“出海”寻求增长的新路径?如何利用AI构筑自身的竞争优势?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专访麒麟合盛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PUS)创始人李涛,探寻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舞台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AI时代下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之道。

  出海企业应该如何塑造自身优势?

  顶端新闻:APUS一直在从事全球业务,在您看来,企业出海需要考量哪些因素?

  李涛:企业不能为了出海而出海,不能病急乱投医。首先要考虑清楚,你的钱在什么地方,你在哪个地方能够赚钱?还要考虑外汇流动性、政治稳定性、政策变动和汇率波动等因素。

  例如,印度的外汇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当你进入这个国家的时候,你就得考虑你赚的钱能不能拿回来。巴西的汇率波动非常大,可能今天挣的钱可以购买一头猪,到明天就只能买半头猪了。所以,我们今天谈出海,首先要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国际化的观念,我们做的是全球化,而不是简单的出海。

  其次,将市场简单划分为国内和海外是错误的。海外市场由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各有不同特征。你要对当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而不能够再像以前不管怎么样干了再说。

  顶端新闻:国内企业应该如何寻找出海的商业机遇?

  李涛:中国最缺的其实是全球化企业,也就是具有全球化眼光、全球化思维和全球化战略的企业,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有这样的视野。我们可以通过第二种模式,也就是谋求新的增长点来发现出海商机。

  全世界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科技和经济也如此。我们可以把中国更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复制到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从而能够获得巨大红利。这就是所谓的利用“时间胶囊”的概念出海。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竞争力?

  顶端新闻:除了出海,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相对有限,您认为它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更好地选择和应用AI工具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李涛:中小企业应该寻找那些易于集成且不需要大量前期投资的AI解决方案。优先考虑云服务提供的AI能力,因为它们通常具有较低的进入门槛、按使用付费模式以及持续的技术更新。此外,可以利用开源工具和平台,这些资源往往成本较低,并拥有活跃的社区支持。对于人才方面,可以通过培训现有员工或与高校合作培养特定技能的人才,或者通过外包特定项目给专业服务商来弥补技术短板。

  顶端新闻:从您的观察来看,中小企业在利用AI工具时,如何避免陷入技术陷阱和过度投资的风险,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李涛:为避免技术陷阱,中小企业应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盲目追求最先进的技术。

  评估时要综合考量技术的成熟度、实施难度、维护成本等因素。设定合理的预期,认识到AI不是万能药,而是一个辅助工具。

  此外,制定清晰的投资回报分析,确保每一笔投入都能带来实际效益。定期审查项目进展,及时调整方向,防止资源浪费。

  河南应该如何让AI赋能新质生产力?

  顶端新闻:您曾经提到,AI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应用(用AI的人不懂产业,做产业的人不懂AI),如何破解?

  李涛:第一,加强教育和培训,让技术人员更加了解行业背景,同时也让行业内人士掌握基本的AI概念和技术。第二,建立跨学科团队,将AI专家与行业专家组合在一起工作,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双方的理解。第三,鼓励产学研结合,推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让企业的实践经验反馈到研究中去。

  顶端新闻:对于河南来说,如何让AI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李涛:为推动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抢占制高点、打造新高地,我提议河南建立“四级联动”机制:

  第一,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本土大模型,构建完整的AI生态体系,促进产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河南省需从农业大省转型为科技强省和AI强省,为本地人才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第二,打造标杆案例,引发示范效应。省领导应做好政策的“引路人”和产业发展的“打井人”,集中力量、集聚优势、集成政策,以重大应用需求为导向,在医疗、教育、金融等关键领域加快布局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启动一批人工智能项目,用真金白银给全社会带来示范效益。

  第三,加强运营服务支持能力。各地市应牵头成立或扶持本地运营主体公司,提供算力资源共享、技术咨询、测试验证等服务,树立标杆项目,形成本地化运营服务特色。

  第四,省级主管部门应指导各地市将成功案例复制推广,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应用,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地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打造河南特色的人工智能应用与生态。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