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八中学在学校设置电话亭,方便学生与家人联系。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运海 樊雪婧
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一系列电子产品让孩子们也成为“触屏一代”,并呈现电子产品“低龄化”现象。
去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
不容忽视的是,过早、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专注力和身心健康,还会造成视力下降、沉迷网络、成绩下滑、抑郁焦虑等问题。
2024年12月27日,郑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从即日起,全市中小学校要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
对此,记者先后采访了有关单位,家长和教育专家,就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行了探讨。
严格限制手机入校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文件均对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作出管理规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各学校的具体管理存在差异、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对此,郑州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专门就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管理作出决定,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更好履行各方管理责任、凝聚协同育人合力提供法治保障。
在《决定》起草过程中,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部分初中、高中开展实地调研,与在校学生座谈,了解学生使用手机及学校管理情况;召开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部分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家长、律师参加的座谈会;书面征求了32名法律、教育等领域市人大代表的意见,梳理建议60余条;委托市教育局向各区县(市)教育局、65所中小学校征求意见,向中小学生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782份。
调研发现,部分中小学生确实有使用手机的需求,如上下学途中与家人联系、乘坐交通工具、辅助学习等;部分学校开设智慧课堂、信息学奥赛课程等,需要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因此,《决定》明确规定中小学严格限制中小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同时规定,学生确有需要将手机带入学校的,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允许带入的,入校后交由学校统一管理。
《决定》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责任,赋予学校结合本校实际,依法依规制定手机管理办法,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并要求学校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公用电话,保障学生应急通话需求;同时,加强科学、文明、安全使用手机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校共育。《决定》对家长管控孩子使用手机方面也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学生放学后的生活,严格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内容和权限,及早预防、及时矫正学生沉迷网络或者手机。
考虑到幼儿园学生基本没有将手机带入校园的情况,《决定》规定的中小学生是指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其中也包括已成年的在校学生,《决定》的适用范围较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所扩大。
说“不”更加具象化
其实,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因此,“禁止带手机进校”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一位家长说,当初认为孩子学习累了,放松一下也没什么,玩一会手机嘛,能有多大事。后来发现,孩子痴迷手机游戏,甚至边做作业边看手机,有时遇到不会做的作业,直接在手机上找答案抄上。之后再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时,难度很大。“我们大人很多时候还管控不住自己,何况孩子呢。”这位家长坦言,如今有了相关立法规定,就能让老师和家长在约束孩子方面有了更加名正言顺的理由。
走访发现,在《决定》出台前,郑州市内的很多中小学早已对电子产品入校园“说不”了。
“妈,我有点不舒服,你一会来接我吧。”在郑州市第八中学校园里,七年级学生杨雨正通过校园电话亭和家长进行视频通话。
郑州市第八中学负责人说,学校一直不允许学生携带电子产品入校。为了方便学生应急与家长联系,学校设置了7部电话亭,其中有两部可以视频通话,学生不需要插卡,就可以直接打电话。
“每个学生可以绑定5个亲情号码,除了这5个亲情号码之外,其他电话是无法拨打的。”该负责人介绍,除了电话亭,校门口安装有人脸识别系统,学生刷脸后,也可以直接拨打绑定的父母手机号。
郑州市黄河路第二小学多年来不允许任何电子产品入校。“政策没出台之前,学校都是这样做了,而且是明令禁止。”学校负责人说,学生如果在学校确实需要和家长联系,比如,生病、身体不舒服或者有意外事件发生,班主任都会第一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并约定好时间让家长到校将孩子接走。
该负责人介绍,几年前,电话手表允许入校,有不少学生将手表绑在手腕上带入校园,不过当时手表功能仅限于和家长联系。“近几年,电话手表增加了新功能,比如录音拍照、娱乐游戏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在校认真听讲和学习,现在也不允许带入校园了。”
且莫谈“机”色变
“电子产品能不能进校园,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中小学来说,禁止电子产品进校园,十分必要。”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苗学杰表示,此次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不能携带电子产品进入校园,让学校和教师处理此类事件有法可依、有理有据。
为何要禁止电子产品进校园,苗学杰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中小学生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特征来看,对于电子产品的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电子产品进入课堂,会对教育教学、课堂秩序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二是网络环境十分复杂,信息来源多元化、碎片化,海量信息良莠不齐,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如今,我们生活在多媒体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孩子们也不能生活在隔离电子信息的‘真空’环境中,因此,除了‘堵’,更要疏。”苗学杰认为,通过家校联动,学校、家长、社会应形成合力,为孩子们营造规范有序、合理健康的成长空间。比如,在学校,通过班会、信息技术教学等主题课程,规范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孩子们合理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帮孩子们提升鉴别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
“回到家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孩子把电子产品当成学习的工具,而不仅仅是用来娱乐;和孩子平等沟通,一起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时段等。”苗学杰表示,电子产品本身并没有错,不要谈“机”色变。
“进入AI时代,既要引导孩子们不要沉迷于电子产品,也要让孩子们有积极投身和拥抱智能时代的能力。”苗学杰说,应该多管齐下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孩子合理、健康使用好电子产品,提升孩子们的自我管理素养,让他们拥有“驾驭”电子产品和应对未来信息时代不确定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