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 春节刚过,围绕“孩子压岁钱该由谁支配”的讨论再度升温。传统习俗中,压岁钱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但随着红包金额的不断攀升,其管理和使用权也成为家庭内部的一个敏感话题。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压岁钱究竟归谁所有,家长又有何权责呢?本期“法式”生活来一起聊聊压岁钱的问题。
压岁钱归孩子还是家长?民法典明确:未成年财产权受法律保护。
压岁钱属于孩子,家长无权擅自处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657条,压岁钱在法律上属于长辈对孩子的赠与行为,自交付时起所有权即转移至未成年人。
郑州某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律师李明强调:“无论金额大小,压岁钱均属孩子个人财产,家长不能因‘代为保管’而随意使用。”
《民法典》第19条、第20条对未成年人财产保护有明确规定:8周岁以下儿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财产由监护人代为管理;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可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且有权在监护人指导下支配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零花钱。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芳指出:“家长的角色是监护人而非所有人,需以‘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管理财产。”
监护≠所有权:合法代管需遵循三大原则
实践中,家长如何合法代管压岁钱?法律专家提出三项准则:
用途正当性。仅能用于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如缴纳学费、医疗支出、购买保险等。
程序规范性。大额支出建议留存消费凭证,避免财产混同。
尊重意愿性。8周岁以上孩子对压岁钱使用应有知情权和适度参与权。
2022年广东某法院审理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母亲离婚后擅自挪用孩子13万元压岁钱购买理财产品,被判限期返还。判决书明确指出:“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财产。”
建立良性互动:财商教育新契机
心理学专家建议,压岁钱管理可成为家庭财商教育的起点。对于低龄儿童,家长可通过储蓄罐培养存钱意识;10岁以上青少年可共同开设银行账户,协商制定使用计划。
郑州市民张女士分享经验:“每年与孩子共同规划压岁钱用途,部分存入教育基金,部分用于社会实践,既遵守法律又锻炼孩子理财能力。”
法律界呼吁,随着未成年人财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家长应转变观念,在尊重孩子财产权的基础上履行监护职责。压岁钱不仅承载着文化传统,更应成为法治社会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生动注脚。
河南出台法规,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
《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经全面修订,于2024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特殊保护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压岁钱属于赠与行为,其所有权一经转移,就归孩子所有,不受父母或监护人随意处分的约束。这一点与《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河南省的条例中,也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这包括未成年人收到的压岁钱。”
从事多年律师工作的张博表示,《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内容与未成年人压岁钱所有权是紧密相连的。父母或监护人应依法履行保管和有限处分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同时加强教育与引导,培养其理财能力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