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守护未成年人心理晴空

2025年03月25日09:09

来源:河南法治报

  □峻峰

  今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设立专章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给社会作了一个好的示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昭示大家尽快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当前重要的工作日程,让祖国的花朵在明媚的阳光下无忧无虑快乐成长。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发现,由于成长、学习、生活或沉迷网络游戏,还有青春期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青少年的笑脸背后,却有着一颗并不快乐的心,甚至抑郁症、焦虑也逐渐成为青少年需要重视和防范的“隐形流行病”。现实呼唤我们用好教育、医疗、法治等多方面力量,为青少年的心灵筑起坚固的长城。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近3000万人深受情绪障碍困扰。数字背后,是课堂上突然崩溃痛哭的少年,是凌晨三点在社交平台发出“救救我”的匿名帖,是学校老师时常揪着的心。一位从事青少年心理干预20年的医生讲述:“许多孩子第一次就诊时,病症早已深埋数年。”更令人痛心的是,心理问题正衍生出触目惊心的次生灾害。现实已经告诉人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积极应对和防范,将会演化成影响家庭稳定、校园安全、社会和谐的大问题。

  当稚嫩的心灵在黑暗中迷失方向,我们绝不能再用“矫情”“脆弱”的偏见忽视问题的存在。

  法治的力量,助力每一颗逸动的心灵驶入宁静的港湾。《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这部开创性法规,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章,将抽象的责任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学校每学年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社区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格,医疗机构开通青少年就诊绿色通道。更关键的是,它用法律条文明确“家校社医”协同责任,让推诿扯皮无处遁形。

  重庆的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构建“预防—教育—干预”的全链条体系。各地都需要结合实际,制定或明确一系列法规制度,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心理不良问题得到及时矫治。积极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明确政府投入比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心理咨询机构准入机制;在执法层面,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督查机制,对漠视心理健康的学校、企业追责;在司法层面,可探索设立青少年心理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等。

  法治的刚性更需要人文的柔光来滋养。我们需要做的努力是将有关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行动,在孩子心中播下向阳而生的种子。

  站在未来的风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青少年心理健康从来不是某个家庭、某所学校的私事,而是攸关民族未来的国之大计。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严控“信息茧房”对心灵的侵蚀,当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父母“关注心理健康”,当更多地方立法织密防护网络,一幅用法治护航成长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铭记,每个孩子都是银河系中独一无二的星辰。让广大青少年体格强健的同时,必须让他们心理无忧、精神无虞,成为幸福快乐的新一代。

  唯有以法律为盾,以爱心为灯,才能让迷失的星星重新找到航向。当某天清晨,那个曾踟蹰在教室外的女孩能迎着朝阳绽放笑容,那便是法治晴空下最美的风景——少年心安处,才是家国万里春。

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