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塞尔维亚,你需要知道这些

2017年09月06日00:00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一拖在塞尔维亚组装的拖拉机。

塞尔维亚政府发给中国记者关于基建领域投资的中文册子,厚达72页,足见塞政府对中国的重视。

  【环球时报报道 赴塞尔维亚特派记者 高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塞尔维亚恐怕是响应最积极的国家之一。在地图上看,塞尔维亚没有出海口,大规模货物运输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克罗地亚、希腊和黑山等周边国家的港口。论面积,塞尔维亚国土面积是8.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大多数省份都要小得多。论经济,这个国家2016年的GDP为377亿美元,同样拥有700多万人口的中国城市烟台,去年的GDP是1053亿美元。但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十分发达的东欧内陆小国,现在却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国家。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去塞投资?投资当地需要注意哪些风险?《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赴塞尔维亚采访,在当地经营的多家中国企业讲述了在塞尔维亚投资的经验。

  小国大力度支持中企

  塞尔维亚副总理兼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部长米哈伊洛维奇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代表团专访时说,塞尔维亚虽然很小,但处于西巴尔干半岛不可忽视的中心位置,自古以来一直是东西方的桥梁。她介绍说,在塞尔维亚基建领域,中国投资大约占外资一半左右。除了基建领域,中国建设的火电站是塞能源领域非常重要的项目。米哈伊洛维奇还提到,今年在北京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两国还签署副食品、农业、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很难想到有哪个领域是塞中没有开展合作的”。

  塞尔维亚高层对中国企业的欢迎态度是毋庸置疑的。此前,塞总统武契奇曾明确表示:“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始终是塞尔维亚的头等大事之一”“谈到经济和政治合作,我们(中塞)毫无分歧”。他对中国和中国制造也充满信心,“一直以来我们遵循的都是欧洲标准,很多人(对我们与中国合作的产品)持怀疑态度,如今当他们看到产品的时候,将会对中国人和中国公司刮目相看。我始终相信中国技术处于世界顶级”。

  一家中企撑起一座城市

  塞尔维亚民间对中国和中国企业也是压倒性的正面评价。中塞合作项目有很多,河钢收购的斯梅代雷沃钢厂项目尤其值得一提。斯梅代雷沃钢厂建于1913年,是前南斯拉夫时期的第一大企业。河钢接手时,这家钢厂已经连续亏损7年,不少人担心,之前是美钢联在经营斯梅代雷沃钢厂,如果美国人都管不好,中国人又怎么行?中国国内已经产能过剩,还需要对外收购钢厂吗?

  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宋嗣海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河钢就派出多个团队前来调查评估。河钢研判后的结论是,2016年是个好时机,不仅世界经济形势很好,而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塞两国政府都大力支持钢厂项目。河钢在2014年收购了最大钢贸商瑞士德高51%的股份,借此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营销网络,斯梅代雷沃钢厂生产的钢铁可以就近通过德高完成销售。

  从2016年7月正式收购至今,斯梅代雷沃钢厂已经在河钢的带领下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在刚刚公布的2016年财报中,斯梅代雷沃钢厂2016年收入3.44亿美元,税后利润929万美元。宋嗣海说,今年计划完成8亿美元的经营收入。

  这个成绩来得并不轻松。宋嗣海介绍说,今年刚开春就遇到十年一遇的多瑙河结冰,河运受阻,接着四五月份又赶上钢材市场价格大波动。钢厂内部还有很多管理的细节,比如之前遗留废旧钢铁的处理、和工会的谈判、中外经营团队的磨合等等,非常艰难。

  宋嗣海给记者讲了一个接管钢厂的小插曲。斯梅代雷沃钢厂这么多员工,河钢进入之后,首先做的是稳定人心,但同时对违法员工的处理也没有徇私。比如有一次,单位食堂的一台电暖气不见了,通过视频确定是一名员工拆卸下来拿回家,这名员工后来被移交当地警局。目前,斯梅代雷沃钢厂已有的5000多名员工里,只有11名中国人。这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和当地人一起保住钢厂5000多个就业岗位,也就保住了5000多个家庭的收入和未来。而整个斯梅代雷沃市只有10多万人,可以说,河钢一家中国企业撑起了一座塞尔维亚城市。

  中国速度,欧洲标准

  对华免签之后,越来越多中企前往塞尔维亚考察。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拖)西巴尔干地区营销总监徐力博士和记者分享了当初一拖选择塞尔维亚的考虑。徐力介绍,一拖进入塞尔维亚比较早,2004年就开始在塞的经营。塞尔维亚虽然离港口远一些,但是离拖拉机在中东欧的主要市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近,劳动力成本相对低,技术标准和其他法规限制等门槛也比大多数欧盟国家低。发展这些年后,一拖从开始的简单销售发展为在当地组装生产,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欧盟认证证书。

  对于中国企业,塞尔维亚有哪些领域适宜投资?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介绍说,由于经历了南斯拉夫的解体,后来又遭遇科索沃战争,塞尔维亚正在重新恢复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可以发掘可以合作的具体项目;其次,塞政府积极开展同中方的产能合作,希望有更多中国企业到塞投资建厂;第三,塞尔维亚有大量的黑土地,但是全国还有50多万公顷土地由于缺少资金无人耕种,这也将是中塞合作的一支潜力股;第四,塞尔维亚大大小小媒体不少,其中有一些媒体正在寻求合适的资本。

  徐力建议说,中企在海外要尽可能做到“一国一策”,整合国内与当地资源,国内外人员、技术做到协同共享。同时,还要在风险控制上下工夫:政策、汇率、管理等很多细节都要考虑,真正实现“中国速度、欧洲标准”。▲

编辑:首席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