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焦裕禄》团队“忆往昔”:现代戏从高原走向高峰

2017年09月26日00: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 实习生 周颖莹)9月25日下午,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9届年会分论坛上,河南省了文化厅领导和主创团队对该剧的舞台艺术和创作经验进行深入的介绍和交流.

  豫剧焦裕禄》是豫剧现代戏的又一典型代表。该剧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和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主演贾文龙获文华表演奖,这是豫剧现代戏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戏剧评论家傅瑾认为,"豫剧《焦裕禄》重新定义了共产党好干部的形象,重新定义了主旋律作品的品格,表现了戏剧文学对当代史一种应有的担当,必将在当代戏剧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该剧之所以能够入心、走心、动心,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是因为做到了"四精",即:主题突出,在思想上求"精深";遵循规律,在艺术上求"精湛";耐心打磨,在制作上求"精良";团结拼搏,在合作上求"精诚"。

微信图片_20170925234652

  编剧姚金成:从"烫手山芋"到"香饽饽"

  接受了"主旋律"题材的创作任务后,作为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的姚金成曾一度煎熬,写作中几经反复,几乎完全找不到感觉。如何把大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既写出新意又不背离大家对焦裕禄的"经典印象"?如何把半个世纪前的遥远往事写得既有历史深度又能吸引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成为当时遇到最大的两个难题。

  姚金成为重新认识、感受焦裕禄的内心世界,几次到兰考深入生活、座谈采访,当一幕幕令人感叹的"兰考往事"浮现在眼前,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在剧本创作中,既采用了老的"经典素材",也有过去未曾关注和使用过的新素材,无论新旧,姚金成力图用新的视角开掘、强化其中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使其呈现出新的思想力度和审美风貌。

  "焦裕禄形象所体现出的对底层民众牵心连肉的悲悯情怀和朴素诚恳的人性力量,对当今社会精神生态沙化的针砭和观照,契合并呼应了时代的需求和群众的强烈愿望。"姚金成说,这应该就是《焦裕禄》在今天走红热演的主要原因。

微信图片_20170925234705

  主演贾文龙:站在舞台之前 焦裕禄形象已活在心中

  "焦裕禄"扮演者贾文龙为深入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研读,细心琢磨。数十次走村访户,和农民朋友拉家常,谈感想,聆听当地群众对焦书记的叙述,深入采访和焦裕禄工作过的同事朋友,认真研究了当时的国情国策、社会矛盾和他的生平……

  贾文龙说:"塑造一个朴实稳健、真实坚韧、可亲可敬、洋溢着人性温度的县委书记形象是我的最高任务。"此外,河南豫剧院三团打破六十多年来封闭排练的机制,施行"开门创排"的原则,欢迎部分观众、邀请跟焦裕禄同志一同工作过的老人以及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来排练现场,或提出意见、或挑出错误,总之,《焦裕禄》凝结了很多专家、同仁、戏迷、观众的智慧和心血。

微信图片_20170925234718

  作曲家赵国安:双向结合 相辅相成

  哪个场景适合哪种唱法?哪种唱词适合用哪种唱腔来表现?国家一级作曲,著名作曲家赵国安列举了很多剧中桥段鲜活生动的的例子来说明。焦裕禄是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塑造这样的舞台形象决不能做成"高大全"式的概念化简单处理,而要着重写他的"心"与"情"。此次舞台音乐形象创作,赵国安不仅沿用了他的惯用做法 :双向结合。保持特点面向时代的结合,站在剧种的本体与传统上,努力开掘传统唱腔中符合剧中人物身份、情绪、性格的板式与旋律。

   同时,他还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拓展变化,全方位立体化丰富剧中人物唱腔,将唱腔作曲与演员相结合。作为作曲者,必须注意和照顾演员的演唱条件和特点,尤其是嗓音条件。除了焦裕禄的唱腔外,其他人物的唱腔也是利用各个行当流派发挥创做,这样才能和主人公的唱腔相映成辉,全面细致体现全剧音乐创作思想和整体艺术效果。

微信图片_20170925234927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从文化精品看背后的“十年功”

  谈及豫剧《焦裕禄》的创作经验,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说, "首先是源于对好的题材进行了挖掘,焦裕禄是河南的英模人物,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的人民的好干部,这样的人物有着特殊的创作难度,此类作品往往因‘三突出’‘高大全’‘概念化’‘去人性化’等问题为人所诟病。因此,我们一开始便决心要超越传统英模人物的叙事模式,用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重新审视历史,找到焦裕禄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力求在题材开掘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其次是抓好主创队伍建设。在创作过程中对主创人员高标准、严要求。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深入实践,在丰富的现实体验中酝酿作品的厚度与温度,以‘焦裕禄精神’打造豫剧《焦裕禄》;最后要抓好打磨提升。"

  李霞认为,好戏是改出来的,从剧本研讨到站上舞台再到参加中国艺术节,期间不知经历过多少调整,一个唱词、一个动作可能要来回改动数十遍,一个场景、一个道具可能要换来换去十余次,对细节的要求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最终,才达到了这种艺术高度。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