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与微笑

2017年10月24日06:3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孙惠芬

  踏上禅宗祖庭少林寺,已经是来河南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十点一刻。那时,蓝天上的白云正一团一簇地在嵩山上飘动,被古木丛林环抱的殿阁、塔寺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当车在两山之间的开阔地带拐弯,一群穿着红色僧衣的少林小子映入视线,我激动又紧张。激动,是眼前的一切让我重温了电影《少林寺》里的剧情,有一种人在戏中的感觉;紧张,是我知道,正要踏进的这片古刹丛林,遍布历代大德高僧的足迹。来自印度的少林寺创始者跋陀;同样来自印度,在少林寺五乳峰上面壁九年,开创中国佛教禅宗宗派的菩提达摩;以至诚之心断臂求法,最后成就禅宗二祖的大师慧可……

  下车没多久,紧张就云团一样飞走了。这时,一位穿着灰色僧衣的年轻法师来到面前。他脸膛瘦削,眉宇间有一种现代青年的朝气和英气。在他的带领下走进寺院大门,向他请教各种问题,你感受不到僧俗之间的距离、凡圣之间的距离,他亲切、和善,反应机敏,在急于知道菩提达摩面壁九年的山洞在哪里时,他笑着说,别急别急,一会儿出去我会告诉你。

  事实上,僧俗之间的距离,凡圣之间的距离,很快就出现了。那其实并不是什么仪式,只是信仰佛教的出家人的正常午餐,寺院里叫过堂。感受到吃饭如同规矩森严的仪式,正见出“出家”与“在家”的不同。还在去往斋堂的路上,就被告知吃饭时必须正襟危坐,不能说话,饭碗必须放在桌子前方,饭食不能剩……当你知道戒律发生在每一天的餐桌上,而戒能生定,定能生慧,端坐在长条木凳的一刻,对出家人的虔敬之心便油然而生。

  他们就坐在身边,一如刚才年轻法师就在身边,可是现在与刚才不同,刚才,年轻法师亲切和蔼,现在,他严肃庄重;刚才,你人在故事之外,现在,你就是僧人,你在体验僧人的生活……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禅修的道场,体会戒律,听闻诵经,心变得安静而阔敞,仿佛一直遮蔽视线的巨大墙壁突然倒塌,眼前瞬间空阔一片天高地远……空阔其实一直就在身边,只是你不知道障碍在哪里,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突破,某一个瞬间,扫到一个年龄只有十几岁的诵经者虔诚而专注的目光,眼圈突然发热,仿佛看到历代大德高僧的修行之初……

  专念能栽培出照亮自心和处境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真。所谓修行,起始于对吃饭穿衣每一个细小事物的觉察与专注。可是日复一日地修行觉察,需要怎样的信心不逆!

  短暂的体验之后,我们见到了很小就走在觉察之路上的延勇法师。延勇法师年幼出家,跟慧通老法师多年在山里修禅,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年龄。或许长年壁观修行,他年轻英俊的面庞上有几分沧桑,喜悦和善的目光中有一股内敛的暗流,可那暗流绝不封闭,它似乎通向智慧之河,因为听他向你讲述佛法的幽深奥义,你觉得他穿越经典的字字句句,如穿越河流激起的水雾,扑面入心。他把佛法中的无明比喻成杂质,他说只有拨开杂质,才能见到如玉本性;他把如玉本性比喻成松油,松木即使枯干,松油也不会消失;他说他知道功名利禄都很好,但他知道这世上有比功名利禄更好的东西……以俗眼对僧眼,看不出僧俗之间的距离,可他的故事,他知道有比功名利禄更好的东西的境界,已足够丈量出两者之间的距离……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为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2年,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主持修建,象征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当导游把这一切说出来,凝固的历史里,顿时就有了帝王,有了修佛的大德,有了大德对佛法的证悟与理解,更有了雕塑者信仰的愿力和念力,因为这尊雕像实在太巨大了!站在下面,没有人会不为这创造震撼。然而,正因为震撼,凝固在雕像上的历史人物反而不见了,它们变成了巨大的可感可知的现实,那现实是佛菩萨丰满圆润的面部,弯弯的眉,慈祥的目光,微微的笑意……

  白马寺的大雄殿,释迦牟尼佛托钵抚膝,他的左侧,是药师佛,他的右侧,是阿弥陀佛,而东西两壁,是十八罗汉。任何一座寺庙,都有大雄宝殿,可在白马寺大雄宝殿,感受特别不同,因为当你知道这里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祥地,佛的教法教理,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这凝固的历史里,顿时就有了神性的意味。

  但在这里,仰望佛眼,感受到的,却不是因神性而生成的距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仰望佛眼,去对视他的微笑,你觉得那微笑里,有恒河两岸上空的云,有云散开后变成的雨,有雨遇冷后结成的冰,有冰化开后变成的水,有水漫漫流出后,渗入的高山、森林和稻田……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