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关林·关公·关云长

2017年11月10日07:3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奉敕碑亭

三殿龙头拱

殿名匾

汉寿亭侯墓石坊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腊月,已是天寒地冻,更让人心寒的,是关羽无法摆脱的困境。这时,关羽退守麦城。

  他带领十多名士兵悄然逃走,一路上先后遭遇到朱然、潘璋的截击,只得沿山路而逃。走到夹石时,已是五更将尽,东方欲晓。突然,两山伏兵尽出,长钩套索并举,关羽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没过多久,59岁的关羽就在湖北临沮被孙权下属斩首。

  《三国志·武帝纪》记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孙权担心刘备报杀弟之仇,便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

  相传,曹操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续以为躯,以王侯之礼,葬关羽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河南府志》中说,关羽的墓地共有三处:“一在洛阳,公葬元处;一在当阳玉泉山,公葬身处;一在都(成都)万里桥南,乃昭烈招魂葬公处。”

  也就是说,关羽的首级埋葬在了洛阳,身子埋葬在了玉泉山,成都墓只是一个衣冠冢。民间这样说已故的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为使圣灵有归,洛阳据冢建庙,遂有了关林。那里古柏葱茏,丰碑高冢,香火相续,无人不肃然起敬。□本报记者赵慎珠

  ◎身后寂寞八百年

  红墙环绕,围住了翠绿的柏林。游人散去,暮色中的关林庄重肃穆。

  明清时期保留下的这一建筑群,占地180亩,两重院落,三进殿宇,四座石坊,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和墓冢,其他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严谨有序,冢、庙、林三祀合一,层层递进,幽深威严。

  四处无声,小心翼翼穿行其间,伴着弥漫的香烟,沉浸在关羽的世界里。

  《三国志·蜀书》中的《关羽传》只有900多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过人的勇武。陈寿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赫然留下了“威震华夏”的四字评语。

  曹操曾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刘禅追谥关羽“壮缪侯”,此后大约八百多年间,关羽无人问津。

  北宋末年,金兵不断南进,江山岌岌可危,宋徽宗赵佶三次追封关羽,表彰他的“忠勇义气”,敕封为“义勇武安王”。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关陕的民众在关羽庙前集结抗金,河东一带组织“忠义社”等民间组织,抗击金兵。

  随后,高宗赵构颁诏,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那是关羽第一次被作为抵抗外侮、力战不屈的好榜样。岳飞抗金时,也是以关羽、张飞的兴复汉室为楷模。

  在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脍炙人口,桃园三结义、保皇嫂、辞曹挑袍、过五关斩六将、捉放曹、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一个个故事勾勒出关云长鲜活的人物形象。

  历代的传说、笔记、戏剧、小说等,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制度一起作用,美化关羽,奉他为忠义的样板。

  帝王们也先后追封关羽,“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限”。

  明万历年间,危机重重,万历皇帝把帝国的命运寄托在关羽身上,屡次加封,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封他为“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加封为“协天大帝护国真君”。

  彼时,洛阳城南,留一座“关王大冢”,汉代有庙,但年久失修。洛阳藩王上行下效,率领商人和民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修关庙、敬关羽热潮。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竖立的“重建关王冢庙记”石碑,镶嵌在大殿后墙的西侧,高1.35米,宽0.66米;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竖立的“创塑神像壁记”石碑,镶嵌在二殿前墙的西南角,高1.23米,宽0.575米。两块青石被摩挲得如同油脂一般滑润,在夕阳余晖中泛着微光,仔细看来,400多年前那一幕幕热火朝天的景象,仿佛被一点点还原。

  碑文说,关王冢庙依照传统的庙制而建,历时三年,占地69亩,初具规模,近千名百姓捐资施财。他们中不仅有洛阳县的,还有河南府属嵩县、陕州等州县,以及怀庆府、开封府、鲁山等其他府县的。关庙辐射广泛,作为民间神灵的关羽,寄托着民众的信仰和祈望。

  ◎清代尊崇达极致

  清代,关公崇拜达到了顶点,九位皇帝都对关羽“宠爱有加”,每一次加封,都会恩及关林。关林重建及添建多达25次。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皇帝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三年后,亲自撰写一篇简短的《皇帝御制重建忠义庙碑记》。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13岁的康熙在关庙立碑,写下《敕封碑记》(全名《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又名《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

  这通碑立在墓冢前的八角亭内,通高4.7米,宽1.03米,厚0.3米,体量宏大,引人注目。碑文颜色灰黑,字体清晰,洋洋洒洒4500多字,是关林碑石中的巨无霸。加上碑亭的规格和碑后具衔列名的10多名官员,被称为关庙“第一碑”。

  也就是在这块碑额上,康熙宣布加谥关羽“灵佑、仁勇、威显”六字,并正式将关庙命名为“关林”,比配曲阜的孔林。

  从此,开启了官方、民间崇尚关羽的又一轮高潮。

  雍正年间,官方重新厘定关羽诞辰日为五月十三。解州关庙、当阳关陵、洛阳关林与孔庙、孔墓、孔林的“三孔”一样,成为国家重要的祀典场所,“武圣”“关圣人”由此而起。正是有了儒家礼仪的正式参与,关羽登上中华民族的圣坛。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皇帝巡行河南时,派人去关林祭祀。拜殿的檐下,留有乾隆书写的“声灵于铄”匾额,殿内有联:“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

  到了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关羽被加封的谥号长达22个字,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领光绪仓皇西行逃亡。风雨飘摇之日,她更祈求“关圣大帝”的护佑,途中拜祷了关林,第二年从西安转回北京时,第二次拜谒关林。关林至今还悬有慈禧当时的题匾“气壮嵩高”“威扬六合”,光绪的题匾“光昭日月”。

  ◎抵御外侮励人心

  1936年,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刘峙看到关林墓冢围墙废毁,便“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即在冢周围用每块长0.32米、宽14.5米的小条砖,砌成八角形围墙,墙的下部有48个方形排水口,以便雨水下泻。

  之后刻碑纪念,如今,该碑立在大殿月台的西南角。

  暮色暗淡,这通碑看上去斑斑驳驳,有不少破损,七八处拼接,碑文中有:“其忠义之气,诚有以深入乎……天则之,终莫可泯。即公之风,概可想矣。”落款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榖旦立”。

  就在那一年的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有人说,刘峙可能担心遭受株连,铲掉了部分文字,砸断碑刻,埋在了地下。30多年前,这一碑刻重见天日,拼接后重新竖立。

  人事已非,遗迹尚在,慢慢解读这通碑,张学良彼时的一丝心迹,约略可见。

  抗日战争时期,民众抵御外辱,团结一心,意志坚定,关羽勇烈的精神再次激励人心。

  1940年,国民党上将张自忠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被中日双方同时赞誉为“活关公”。张自忠的女儿还曾说过:“父亲最崇敬关公、岳飞、文天祥。”

  80多年前修葺的八角形围墙,至今仍紧紧护佑着高大的关冢。半球形的土冢高大壮阔,高10米,直径52米,占地250平方米,冢上绿草如盖,翠柏葱郁。

  关林的柏树,成排成行,古朴壮观,从明代修庙植树以来,历代增种,如今达到800多株。其中有几株格外抢眼。大殿前月台的左右,有两棵古柏,左为“龙头”,右为“凤尾”。龙头,是柏树顶向下勾曲,犹如经过巧匠雕刻一般,龙头和颈部早已枯干,其余则枝繁叶茂,好似一条巨龙在绿叶的烟云中向下俯视;凤尾,是柏树根在砖铺的地面上顽强生长,形成了如同凤尾羽毛散开一样的奇观。三殿前大门东边,有一棵旋柏,像螺旋一样生长,不仅树干旋生,连大小树枝都呈旋转状;大门西边,有一棵三杈柏,在一人多高处,均分三杈,大小相若。

  古柏郁郁葱葱,殿借柏之翠,柏助庙之幽。关林管理处负责人周海涛说,每当雨后乍晴,云气飘忽,森森柏林就会雾霭升腾,成为洛阳一景。

  ◎忠义仁勇越时空

  关羽忠义故事的影响力,早在宋金元时代,已经远及他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宋、金虽然水火不容,金朝却同宋朝一样,崇拜关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考证,关羽崇拜跨越民族,金人敬奉,蒙人尊拜,藏族信仰,满人呼为“关玛法”(玛法在满语中为爷爷之意),藏传佛教中也有关公信仰。元代为关帝庙立碑的,有蒙、汉官员,还有女真、维吾尔族官员,就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建有关庙,所有的碑刻都会颂扬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

  关羽的角色很微妙,也很“全能”,“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还被敬奉为财富神、军队神、治安神、农业神、乡里神、漕运神、行业神、会馆神、考试神、江汉神、移民神……

  台湾学者黄华节曾说过,关羽信仰走西口、闯关东,过台湾、下南洋,凝聚起了一代代的华人华侨。

  西方学者对关羽颇感兴趣,美国学者鲁尔曼在《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专章论述关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杜赞奇“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乡村的关羽崇拜:“乡村精英通过参与修建或修葺关帝庙,使关帝越来越摆脱社区守护神的形象,而成为国家、皇朝和正统的象征……关帝圣像不仅将乡村与更大一级社会(或官府)在教义上,而且在组织上连接起来。”

  胡小伟历时20多年,一路探寻关羽崇拜文化的曲折细微。他在《关公崇拜溯源》书中认为,“关羽成神”的漫长过程,提供着前贤构建价值体系的线索,隐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密码。

  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关林人潮涌动。

  大殿前的甬道两侧,有左、右两樽6米多高的焚香炉,许多人在排队投掷香火纸箔。

  这樽清代香炉,以绿色琉璃瓦覆盖,四周有大山叠峦,松、竹、梅傲立,枝间鸟雀飞舞,下面海水奔腾,海中有麒麟、寿龟,造型生动。

  香火正旺,香烟在四处弥漫,那被熏黑的砖壁上,细细密密留存着几百年来人们的虔诚和信仰。

  “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髯;青龙刀,赤兔马,周仓关平”。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关羽,一直就在中国人的心里,不曾远离。⸈꼈㤈1

  绘图/王伟宾摄影/赵慎珠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