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迎来改革第二春

2018年01月17日00:45

来源:大河网

QQ图片20180116224043

  见证当年历史的茅草屋

  大河网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吃饱肚子”扔掉“穷帽子”,冒着坐牢的危险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施了农业“大包干”。他们不曾想到,当年的“大不韪”之举从此载入史册,并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因之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40年过去了,如今的小岗村发展的怎么样,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巨变呢?1月15日,参加“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大河网记者来到小岗村,近距离感受新时代小岗村的新变化,探寻小岗村的新梦想。

  穷则思变:小岗村诞生第一声惊雷

  今年75岁的严金昌是当年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手印的成员之一,他回忆说:“当时是穷的没办法了,天天饿肚子,我们18户农民冒着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悄悄聚集到茅草屋里,商量着分田单干,意见达成一致后写下契约,并盖章或者在名字上按下红指印。”

  73岁的关友江说,“土地分了以后,不用任何人催你,就主动下地干活去了,积极性很高。虽然有一定的担忧,好在县委、地委很支持,我们就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干下去了。”

  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这个被称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大丰收,光油粮总产就达到了3.5万斤,相当于前20年产量的总和。小岗村人不仅吃饱了肚子,还上交粮食给国家和集体,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视察期间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他进一步指出,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QQ图片20180116224050

  严金昌(左)与关友江回忆当年

  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走向第二次变革

  小岗村率先跨越了温饱线,却一直没有踏进富裕门。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党员干部沈浩被省委选派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到任后说,“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面对村民起初的不信任,沈浩和村民走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大家修公路、盖楼房、兴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土地流转”、成立高效农业产销合作社,并发展旅游业、教育培训业,招商引资搞工业,使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改变了大家当初对他的看法。

  在小岗村六年的时间里,沈浩两次挂职期满都被群众摁满红手印的请愿书给留了下来,他一心一意为小岗谋发展、为村民谋利益,使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被群众视为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然而,不幸在2009年11月6日降临,第一书记沈浩因积劳成疾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村民们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一纸“请愿书”默默地在一双又一双手中传递,大家再一次摁下了一个又一个红手印:请让我们的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

  有人这样说,沈浩精神的实质就是一心为民、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沈浩精神同大包干精神一样成为小岗村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QQ图片20180116224035

  如今美丽富强的小岗村

  美丽小岗:制定新目标迈上新征程

  如今的小岗村,马路宽敞、商铺林立、产业发达、村民富裕,已是一座现代化的文明村庄。

  村民王大嫂开起了农家乐,一边销售自家的农产品,一边经营着农家菜,一年收入十多万元;种粮大户程夕兵流转代种土地近600亩,整成4300亩高标准农田,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他计划打造一个农业产业链,申报家庭农场,用标准化生产的粮食打造小岗粮食品牌,让消费者吃上绿色放心粮食产品,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小康。

  现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介绍,2016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80万元,比上年增加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9元,比上年增加9.5%。

  李锦柱说,2017年以来,小岗村“两委”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扎实苦干,积极进取,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小岗村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保障和民生有了明显增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成功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旅游名村、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等称号。

  据了解,小岗村在“两年大变样”目标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三年大提升”工程,努力在内生动力、品牌形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组织建设五个方面进行大提升,积极打造改革创新形象美、产业优化发展美、群众富裕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幸福新小岗。(王君杰)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