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发掘现场
□河南日报记者 赵慎珠
1923年8月,新郑,天大旱。退职军官李锐的老宅院里,一群工人正在打一口水井。谁也不曾想到,此刻他们的脚下,正沉睡着一座千年大墓,更不曾想到,他们从井口打开的,还有河南文物事业的一扇大门。
百余件春秋时期的珍贵文物在新郑出土!消息不胫而走,全国各地的报纸连续报道;金石学家和考古专家云集新郑,参观考察;北京大学、天津博物院、中国古物研究社等机构,纷纷致电河南巡帅吴佩孚,请求接收这批文物。河南官绅和民众强烈要求,将这批文物留豫收藏。
尘埃落定。这批文物中的大多数留在了河南,少数则四处辗转,被多地收藏。
此后90多年,新郑考古发掘惊喜不断,铺陈出2700多年前的一段辉煌盛景。
◎新郑彝器
新郑李锐家,因建有二层砖瓦楼房,得名李家楼。1923年8月25日的那个傍晚,工人们挖到地下10米多深的时候,意外挖到了四件青铜器。李锐大悦,把其中的一件大鼎和两件中型铜鼎卖给了古董商人,同时命雇工昼夜不停,继续下挖。驻兵郑州的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存青认为,钟鼎重器非一般文物,应归国有。他要求李锐应将所获交公,李锐慷慨允诺。靳便将前期出土的70多件铜鼎、铜鬲等物品,运往郑州保存,并派官兵监护现场。挖掘工作到了10月5日,获得的青铜器、碎铜片、陶器和贝币已有1500多件,它们被统一命名为“新郑彝器”,发掘的古墓也被称为李家楼大墓。
196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来到李家楼,清理当年现场,认定该墓应是郑国一男性贵族大墓,所以又称它为“郑公大墓”。
话说当年,出土文物该如何处理?河南省政府代表同吴佩孚协商决定,成立河南古物保管所。
1923年10月2日下午,在军队的押送下,第一批文物抵达开封南关火车站。《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记录:“督署已派有军乐队及警厅警乐队到站欢迎,各校学生亦均整队到车站欢迎,各机关及各商号,早由警方通知悬挂国旗以示郑重,沿路军队保护。周至经过地点,观者如堵,赞不绝口。”
在新郑市博物馆内,一通高约3米的“河南新郑古器出土纪念之碑”,是当时靳存青撰文立下的。碑首和碑座早已不见踪影,碑文却清晰可见:“识者咸啧啧称羡,谓为郑国宴享祭祀之器……知神物数千年蕴藏地之所在,春秋佳日,觞咏其间,未始非为新郑县邑增一名胜,多一韵事。”
1927年7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的倡议下,省政府在原古物保存所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南博物馆。“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正是这批文物,奠定了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1935年至1936年在英国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有以莲鹤方壶为主的八件李家楼青铜器展出。之后,它们又先后在上海、南京展出,备受赞赏。
抗日战争爆发。为了确保国宝免遭日寇掠夺,河南博物馆精心挑选出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册,分装为68箱,在10多人的保护下,辗转武汉、重庆,最后藏在了偏僻的宜宾县柏溪镇。这一路,艰难困苦,险象环生,“着实为一次险恶之旅”。
1949年冬,国民党“速令河南存渝古物运送台湾”。11月29日,38箱文物被用小船经水路运送机场,装入两架运输机送抵台北。
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重庆,全部接管了河南在重庆存放所剩的30箱文物。当年使用并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封条的包装箱,至今存放在河南博物院。
李家楼出土的青铜器,如今被五家博物馆分藏:河南博物院56件、台北历史博物馆21件、中国历史博物馆18件、北京故宫博物院5件、深圳博物馆2件。
一对相依相伴的莲鹤方壶却“劳燕分飞”,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个在河南博物院。
郭沫若曾对莲鹤方壶高度评价:“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郑韩故城
新郑地处中原腹地,《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郑国在陕西,春秋时期,郑武公东迁,灭郐、虢两国,在有熊之墟上建立郑国都城,为了区别陕西的旧郑,改名新郑。战国时期,强大的韩国灭郑之后,迁都到新郑。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之久。
如果说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出现,是纯属意外的话,郑韩故城遗址的发现,则是早早有备。
丰富的文献典籍,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开展最初田野考察工作的参照。按照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踏遍新郑县域,反复调研,最终确定郑韩故城面积为16平方公里,故城遗址在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冬日,站在新郑市区北入口处,遥望古老的北城墙,但见壮阔雄伟,古风扑面。新郑市博物馆馆长杜平安讲解,城墙全部是黄土或红黏土分层夯筑而成,保留在地面上的城墙,绵延20多公里,城墙下部为郑国城基,上部为韩国增高加宽部分,最高处达18米。当年,处于中原中心地带的郑韩两国,西有秦晋,北有燕赵,东有齐鲁,南有陈楚,群雄环伺,四面受敌,不得不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大。留存至今的古城墙,成为世界同时期保存最高大、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故城依山傍水,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城内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城墙,将城址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政治中心,有郑、韩两国的宫殿区、贵族府邸等;东城为经济中心,有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和郑国贵族墓葬区等。
寒风正烈,站在城墙旧址之上,环顾四野,一眼千年。
2700年前的郑韩故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东周时期名闻天下的一座名都,以此为都城,春秋时期的郑国和战国时期的韩国,国力强盛。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公元前230年,韩国又被强秦所灭。自此,这里的繁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尽管如此,留在历史深处的故事,在史册中依然清晰可见。
《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与北城墙相关。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回国执政,为报复郑国,准备与秦国联合出兵伐郑,郑文公派烛之武去劝秦穆公退兵。晋秦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烛之武乘夜色让人用绳子把他从北城墙吊下去,私下去见秦穆公。烛之武从晋、秦之间的矛盾入手,劝说秦穆公:“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您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款待他们。这对您有什么坏处呢?”“东道主”,从此成了接待或宴客主人的代名词。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一段往事与城墙东门有关。当年,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散,有人对正找寻老师的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大概是你要找的人。后来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听到有人把他形容为丧家之狗,欣然说:然哉!然哉!
古城墙边,行人寥寥。驻足聆听,仿佛能听到古人往来穿梭的脚步声,他们中应该有子产、弦高、邓析、韩非子、张良……故城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后来变做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背后一箭、朝秦暮楚、买椟还珠、郑人买履……
◎国君大墓车马坑
新郑故城深埋地下的秘密,总是与考古人员不期而遇。
1993年,在故城祭祀遗址,出土了一套24件的青铜编钟,虽然比湖北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要窄一些,却比它早了200多年。
1996年至1998年,在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发现了17座礼乐器坑和44座殉马坑,出土春秋时期郑国公室青铜器348件。此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丰富,组合之完整,工艺之精美,在郑韩故城考古工作中尚属首次,郑国社稷遗址也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7月,新郑市文物局在进行普探时,在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发现一座长25米、宽21米的特大墓葬和一座长约10米、宽约8米的车马坑。2002年,河南省文物局在此发掘出郑国国君墓和车马陪葬坑,并认定这一带是以郑国国君为中心的郑国高级贵族墓地。贵族墓地占地约240亩,墓葬4000多座,6米以上的大型墓葬180余座,且不乏15米以上的特大型墓葬,大中型车马坑23座。墓葬分布之密集,几“无卧牛之地”,这在全国同期墓葬中极其罕见。
尤其是郑伯“中”字形大墓,轰动一时。该墓是一座带有南北斜坡墓道的大型竖穴土坑墓,平面状似“中”字,总长45米,是国内发现的第一座春秋时期带墓道的大墓。
新郑,郑国车马坑景区。郑伯“中”字形大墓仍保持着出土时的模样,其形制,堪称巨大。该墓为两重棺,三重椁,层层叠叠,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墓中放置着复制的部分青铜器随葬品。
《庄子·天下》《荀子·礼论》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此墓五重,印证它正是一座诸侯国君墓。
杜平安说,大墓出土时,骨殖已经腐朽不存,隐约见有局部的骨质粉末。勘测表明,墓室在战国时期已经被严重破坏。韩国灭郑后,为了破坏郑国风水,有意采用了起墓土、盗掘、建铸铁作坊、弃埋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行为。墓室明显的盗洞有26个,棺椁遭到极大破坏。据推测,这些盗洞大约是汉代至民国时期盗墓贼留下的。尽管如此,还有不少的鼎、方壶等重器残片和精美的玉器遗留在墓室,随葬品的规格、大小、种类远在李家楼郑公大墓之上。
该墓南墓道长21米,北墓道长10米,墓道底部,随葬木质车辆总数达45辆,大、中、小型车辆齐备,是春秋时期高级车辆大观。有的车辆用动物长骨制作车厢,有的车辆绘有彩色图案,一辆较大的安车车厢后部车踵上,安装着一件长达32厘米的大型象牙雕龙饰件。马骨被压在车体和立轮下,头西尾东,肢体依次叠加,东西向4组,每组约12匹,全坑葬马有40匹以上。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繁,车辆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的标志。此墓陪葬车辆超过百辆,对于“千乘之国”的郑国而言,也是豪华阵容。专家称,这里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比闻名中外的秦陵兵马俑军阵还要早400多年。
2017年11月,在郑韩故城东城内西南角的贵族墓地里,郑国3号车马坑经过9个月的挖掘,又清理出安车4辆、殉葬马匹122具,成为郑韩故城内挖掘出土的最大车马坑,再次惊艳世界。
郑韩故城能够留存至今,与它超强的使用价值密不可分。从选址而言,它夹河而筑,环水而就,现存高度一般在6米~19米,加上护城河水的深度,自成天险,易守难攻。
壮观的古城,曾遭遇两次劫难:一是如《史记正义》所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旧贵族东山再起,曾经“毁拆东关诸侯旧城郭”,破坏了部分城门、城阙和城垣;二是1944年,日寇曾对故城进行狂轰滥炸,城墙虽顽强屹立,但也遭局部损毁。
2700多年斗转星移,故城恢弘的宫殿、喧嚣的车马早已随风而去,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这片神奇的土地下,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只有那雄伟的城墙,与缓缓流过的溱洧之水默然相守,勾勒着古城壮美的轮廓……⸈꼈㤈1
本版图片由新郑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