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学里的商丘

2018年01月19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典籍表明,孔子把鲁国(国都在今曲阜)作为“父母之邦”,而视宋国(国都在今商丘)为“祖先之国”,一生还乡、问祖和游历十四次之多。儒学是中国最本土的文化根基,源于儒学的文以载道,天然地成为汉语诗歌根本的精神质素。春秋战国时期,商丘文人荟萃,有大量的诗歌产生与流传,孔子搜集了很多本地的诗歌编入《诗经》。孔子堪称商丘初创时期诗歌的推动者。

  诞生于河南民权的庄子,《逍遥游》“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与超拔的想象力,开启了后世文人(尤其诗人)“天人合一”的诗思。两位本土大哲的学说所包含的精神智慧与丰富的语言形式元素,成为伟大诗国坚实而丰厚的奠基,商丘无疑是最直接的惠泽之地。

  西汉时期,商丘赫然矗立“三百里梁苑”。《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有载:“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言下之意,睢阳城(今商丘境内)周围奢华至极,文人墨客“莫不毕至”,其中就有枚乘、司马相如等专于汉赋的大家。枚乘引《谏吴王书》《七发》《梁王菟园赋》等,成为梁园及整个西汉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写于梁园的《七发》更是汉赋由楚辞演变而来至成熟期的代表之作,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体制的最后形成,其开创的设客问答形式、铺陈夸饰的特点,均为其后的汉赋作者所继承。

  司马相如是西汉中期最有成就的辞赋家,客居梁国数年,给梁园留下了《子虚赋》。正因为有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人的加盟,三百里梁苑中形成了历史上“文学景观”式的梁园作家群,使梁园辞赋开汉代大赋之先声,并为西汉文坛输送了大批人才。故而鲁迅称“天下文学之盛,当时盖未有如梁者也”。汉以后,诞生于商丘民权而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的江淹,成为商丘最值得骄傲的诗人。《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他既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更是一位商丘本土的诗歌实践者,他从四言诗入手,亦写过七言诗。但他更擅长于五言诗——在魏晋南北朝崇尚于四言体诗的试验阶段,他的率先实践既具有天才的显现,亦拥有诗学的眼光。他是商丘有史以来有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至唐代,商丘依然有诗的光泽。其中最显耀的是高适。据李可亭研究,高适“客居宋州(今商丘)达20多年,在宋州创作的诗歌多达69首,其中不乏有关梁苑的作品”。李白从天宝三年(744年)至天宝十三年(754年)客居梁园达10年之久,仅有关梁园的诗篇就有15首之多,且在此留下“千金买壁”的佳话。而杜甫早年与李白、高适同游梁苑,时常登高怀古,吟诗唱和,写下了“醉舞梁苑夜,行歌泗水春”的名句,并把他和李白在宋州梁苑之游看成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此外,王昌龄、岑参、李贺,宋朝诗人秦观,明朝名士王廷相、李梦阳等,都曾慕名到梁园怀古。

  明末清初,商丘迎来史诗性的文学景观,那就是被论者誉为“文学主张和创作实绩均誉满华夏”的“名噪全国的文学团体”——“雪苑诗社”。当代小说家班琳丽写道,侯方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与乡人吴伯裔、吴伯胤、贾开宗、徐作霖、张渭组建起雪苑社,此为雪苑“前六子”。清朝初年,侯方域同贾开宗又联络宋荦、徐作肃、徐邻唐、徐世琛重修雪苑社,此为雪苑“后六子”。他们集结宴会,评点诗文,广结名流雅士,他们借雪苑诗社将中原一度打造成文人心目中的诗歌圣地。此时作为“国初三大家”之一的侯方域,开一代之文风,“远方之士偶得其书者,争分自抄录……天下好古之士,无不慕《壮悔堂文集》,而望之若云霄”。

  徐作肃是顺治举人,以诗作出名,著有《偶耕堂集》。贾开宗诗先学杜甫,后学陶渊明、韦应物,自成一体。宋荦不但仕途得意,而且诗文著作等身,其诗作与号称“清代第一诗人”的王士祯齐名。在创作上,他们“诗追少陵,古文出入韩欧”“力返风雅之道”。他们的作品,对扭转明末清初文坛的衰败之风起了旗帜性作用。

  概言之,从文以载道的儒学、庄周天人合一到“梁苑三百里”的汉赋,以及焦延寿的四言诗,成为商丘诗歌文化的源头;及至高适与李白诗歌,杜甫及其他唐代诗人的梁苑游历,以及宋代的词章,建构了商丘深厚博大的诗歌渊薮;南朝诗人江淹开创了本土性诗歌写作的先河,直到雪苑诗社的诗歌成就,都让商丘文化中的诗歌力量日益凸显,这必将激励后学者谱写当代商丘的新诗篇。

  (作者:夏汉)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