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收官 导演关正文:只要内容好节目没小众

2018年01月26日08:54

来源:北京晨报

关正文

赵立新

何冰

  有着“综艺清流”美誉的《见字如面》第二季于近日收官。截至目前,两季《见字如面》节目全网播放总量突破10亿,《见字如面2》播放量达5.71亿,跻身头部文化综艺。而不和文化类节目对标,始终向最火爆、最有口碑的综艺节目看齐也一直是《见字如面》的目标。总导演关正文回顾第二季说,既有惊喜又有遗憾,惊喜的是受众人数之多,让他更加坚信文化类节目只要内容好看绝不是“小众节目”;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原因,节目不能完整播出。所以在筹备第三季时,他们尽量会在坚持自己的同时,力争让节目完整播出。面对所谓“综N代”的瓶颈和创新问题,关正文表示,《见字如面》的核心价值在于书信和内容,而不在于形式,“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窗口,让观众从信件本身打开对于历史、社会、人性的多元观察和丰厚体验,给观众提供丰富的认知,是《见字如面》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不为流量去选择明星只用适合演绎的人

  北京晨报:最后一期姜文写给葛优周润发的信,以及何冰读的北电老师周传基写给当时的院长张会军的信,引起了不少关注,这两封信有没有更多的背后故事?

  关正文:周传基老师那封信,我其实更希望大家去网上自己搜搜他的全文。它的全文比我们播出的更加锐利。他在批评风行全国的各种表演班的时候,直接把这种表演班说成是野鸡班,而且他认为北京电影学院对这种现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周传基老师的这个话主要是指很多商人把艺术的创造、把艺术家的培养只看成商业,只看成了赚钱的渠道和工具。这是我们在今天应该非常非常警惕的。而且那么多的人,只想着当明星,他对这个现象实际上早就有所担心了。

  姜文老师这两封信主要是特别有趣,而且我觉得这甚至也是电影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因为《让子弹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而作为最主要的创作者,姜文在创作过程里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他怎么描述自己正在创作的作品?以及怎么跟其他两位主演进行沟通?这个想听八卦的人可以看到八卦,爱电影的人可以看到创作,爱电影历史的人可以看到史料。

  北京晨报:有种说法是,第二季实现了综艺由浅层娱乐到深度娱乐的转变。您认同吗?

  关正文:《见字如面》本来就不是一个浅层综艺,它是一个追求精神愉悦的综艺节目。所以它其实没有面临过转换,在我们看来,内容价值型综艺一直是观众所需要的主流。

  北京晨报:节目组对演员与信件间是如何进行匹配的?演员们有自己喜欢和倾向的信件类型吗?

  关正文:艺术家对信件选择的过程一直都是双向的互动的。我们首先会根据艺术家的特征,向他推荐我们认为有可能适合他的信件。艺术家会在推荐范围之内,选择他自己有真切感受,认为自己适合演绎的那些信,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互动,不断调整,甚至不断调试的一个过程,也有互相阐释,互相说服的过程。因为只有艺术家真正找到了他自己的演绎之点,一封信,真正感动了他自己,他才能够在台上有很好的表现。这是勉强不得的。

  北京晨报:第二季不乏像赵立新、于和伟以及何冰这样的演技派,第三季是否会考虑有艺术家潜力但更为年轻更有人气的演员如胡歌孙俪、刘昊然等来加盟?

  关正文:每一季制作沟通洽商的艺术家数量都远远高于大家看到的,各个年龄段的艺术家都有。我们从不为流量选人,艺术家也只从适合演绎来选择,最后是档期合适,合作就成了。第三季现在就有很多艺术家在互动,需要看选信的情况。

  北京晨报:你觉得《见字如面》的成功,明星效应占多大作用?在第三季会考虑请一些流量小生读信吗?

  关正文:《见字如面》的成功,是因为信件实在精彩,艺术家实在精彩。艺术家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因为没有他们的精彩,在从文字到视听的形式转换中,信件可能黯然无光。但是,明星效应就很难评估。《见字如面》的观众应该很少有人是来看脸的,我们也从来不会因为流量而请人。把节目当成生意,只会因缺乏诚意而变成与观众的博弈游戏,这种节目有的是,不缺《见字如面》这一个。

  从不对标文化类节目只看齐头部综艺

  北京晨报:《见字如面》的出现带动了整个2017年文化类节目的火爆,相继也出现了定位类似甚至相同的节目,《见字如面》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保持竞争力呢?

  关正文:综艺节目的竞争是一直都存在的。在这样的竞争状态下,我们还是强调,我们从来不与其他文化类节目对标,我们只面对头部综艺在进行竞争,我们要做的是再去提高它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品种之间的竞争,我们一直在强调说内容价值类节目是人类精神消费、精神生活的最主流需求,但我们需要证明这一点。

  北京晨报: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有无遇到瓶颈?会不会有所创新?

  关正文:这个节目肯定会继续做下去,因为优质的经典的信件是一座金山,我们现在不过只只是挖到了一个小角,一个小块而已,我们的矿藏非常的丰富。实际上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节目它正在受到观众的欢迎,为什么要去用什么新模式呢?而且《见字如面》又有什么模式呢?它就是一个艺术家,一封信,一个讲台。真没什么好变的,真正的节目的魅力来自于那些信,来自于艺术家的演绎。有一些娱乐节目可能会需要形式的创新来不断地激发它的吸引力,《见字如面》不必。因为我们有最精彩的信,这些信永远也读不完。

  北京晨报:整个行业都面临着“综N代”的魔咒问题,《见字如面》会有吗?

  关正文:很多人都说观众是喜新厌旧的,所以一个节目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的。但其实你只要看看《快乐大本营》,你就知道中国的观众并不比全球的观众更喜新厌旧。《快乐大本营》火爆20年至今依然是头部的热门。这当然源自他们一直不断的创新。所以一个节目死得早,不能怪观众,只能怪自己。我们最大的压力,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持续地向观众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享受,观众永远不会厌倦高质量的内容。所以当观众有一天离开你的时候,你能想到的只是你自己在哪出了错!

  北京晨报:第二季历经下架再重新上线的波折,您这一季的心情是怎样的?

  关正文:第二季对我来讲实际上是充满了惊喜和焦虑的。这个惊喜的来源首先是观众,因为第二季一上线就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期,很快就达到了3.6亿,而且其中的接近两个亿是在几个小时之内迅速增长的。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好像就感觉到了全国有那么多的人同时在看着这个节目。这个我想象中的场景,让我终身难忘。当然节目后来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很多信没有播出去,节目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其实没什么可以患得患失的,所有的事情都有遗憾。我觉得能有机会做有意义的事情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更何况内容在创新的同时,管理也在创新。第三季我们会努力去寻找一种方法,在坚持自己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实现节目的完整播出。

  北京晨报:对于目前正在加紧制作的读书节目《一生之书》,能否透露一下?

  关正文:《一生之书》是我一直想做的节目。对它的研发,早于《见字如面》。但如何能够把原著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何解决片段式的原著解读以及上下文的衔接问题,这些都没想好。因为书一般都比较长,而且书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叙事整体。然后这个研发就搁置了。现在我可以宣布了,我们真的找到了非常有效也非常有趣的形式,我们完成了读书节目的换代与创新,可以给大家带来非常美妙的收视体验,同时还能动员大家去读更多的好书。这档节目在春节之后开始录制。

  北京晨报记者冯遐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