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8河南两会特刊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2018年01月28日08:13

来源:河南日报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代表委员热议污染防治攻坚

  河南日报记者赵力文

  生态环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蓝天、清水、净土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这些涉及改善环境的内容,引起代表、委员的极大关注。

  增添福祉的务实之举

  省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为人民群众增添福祉的务实之举。

  张雷明认为,在坚持铁腕治污的同时,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为实现更高层次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平顶山市将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绿色发展基金,对工业企业绿色发展进行奖补。对照国际先进标准制定奖励政策,支持煤炭、钢铁、水泥、焦化、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实行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创建全省工业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省政协委员、省环保厅辐射环境管理处处长郜国玉说,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国家对大气、水、土壤的考核会越来越严,污染防治攻坚是持久战,越到后头,攻坚难度越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持续发力、克难攻坚,改善环境质量。

  让防治成果可持续化

  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于鲁冀表示,如何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让防治成果可持续化,是值得思考的。治管并重、精准施策、实现科学管理,方能实现环境持续改善。在城市规划上,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发展中的环境容量等因素,比如管网建设、城市风道、森林绿地等,让城市发展更美丽更生态。

  于鲁冀是一名水处理专家。他举例说,随着城镇化加快,更多人口进入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污水处理量增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意味着新增160万人口进入城市,每天就要多产生30万吨生活污水量,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一定要跟上。

  省政协委员、开封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霍传富说,去年的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中,关闭了很多工艺水平低、污染重、防治差的“散乱污”企业,树立起了正确的发展导向。他呼吁所有企业将环境保护作为生产经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生态环境影响尽可能削减到最低,将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同设计、同施工、同运转,真正担负起企业环保责任。

  环保产业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重视,环保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省人大代表、河南省诚睿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彪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目标,这为我们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将围绕乡镇污水处理推出智能化小型水污染处理设备,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省人大代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刘长义表示,2018年,公司将继续全力服务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积极配合火电机组关停,加快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在交通、工业、商业、居民生活等领域广泛推进电能替代,扩大清洁能源消纳空间。

  “城市垃圾也是资源。”省人大代表、天能集团(濮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总经理韩峰说,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们是做新能源电池回收处理的,可以实现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亟待建立废旧电脑、废旧手机等物品的循环利用体系。

  一场特殊的“联席会”

  河南日报记者刘亚辉

  1月26日上午8点多,早早赶到省人民会堂的省人大代表鲁玉,在走廊里等到了前来列席会议的省政协委员潘伟斌

  这次见面,缘于鲁玉带来的一份建议。作为永城市芒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她非常关注永城的文化古迹,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在永城的遗存。到有关部门调研、进行实地查看、请教考古专家……为写好关于保护大运河的建议,鲁玉来开会前做了很多“功课”。看到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规划”,鲁玉深感振奋的同时,想修改完善自己建议的内容,请省里的专家再把把脉。

  25日有人向鲁玉推荐了潘伟斌。潘伟斌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室副主任,他还有一个更能体现专业水准的头衔——曹操高陵考古队队长。正好第二天代表委员都要去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大会,鲁玉觉得是当面向潘伟斌请教的好机会。

  两人一见面,潘伟斌就说:“我去年对大运河河南段做过调研,还在省政协月协商座谈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对于大运河遗址保护开发中的问题,潘伟斌直指要害:“咱们河南段的大运河,遗迹大多埋藏在地下,考古、保护、利用都很困难。”

  “您认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大运河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撑起了盛唐繁荣了大宋。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可以让大家直观地体验到咱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潘伟斌认为,目前要做好勘定大运河的精确走向、建设遗址展示区、宣传大运河文化等工作。

  “那不是王馆长吗?正好一起来聊聊。”正说着话,两人遇到了一个共同的熟人——省政协委员、商丘博物馆馆长王良田。近年来当地所有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他都参加了。

  三个人索性站在走廊一侧,利用会前的间隙,开起了代表委员“联席会”。

  “商丘夏邑,是当年通济渠上的重要节点,发掘出的遗存很多,河边的车辙、纤夫的脚印都清晰可见,反映出当年的繁忙景象……”说起大运河,王良田滔滔不绝。

  时间紧张,潘伟斌不得不打断他:“你们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保护规划定了吗?”

  “很快就能定下来,我们准备借鉴殷墟的做法,在原址上抬高展示,既不破坏深埋地下的遗址本体,又能在地面上看到当时的壮观景象。”

  “土质遗址保护是个难题,我向你们推荐一种加固保护的新技术……”

  “丁零零!”会议铃声响起,三人暂时停下讨论,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向自己的履职岗位。

  两会影像

  图①1月27日,出席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漯河代表团代表在认真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董亮摄

  图②1月27日,出席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九三学社、无党派界委员在认真阅读两院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史长来摄

  图③1月26日,出席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杜小伟摄

  把准“绿”的时代脉搏

  河南日报记者夏远望

  “从一木为主到百树竞彩,树种之变折射出理念之变。”省两会期间,本报刊发的通讯《树种之变》,以时代视角叙写了商丘市民权林场绿色蝶变的历史逻辑。河南“塞罕坝”赢来代表委员们交口称赞,新时代下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河南建设,成为大家热议话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差异,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与应对方法也大不相同,民权林场树种之变就是一个鲜活例子。当前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而新时代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地促进绿色发展?那就要把准时代“脉象”,“对症下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环境保障。

  环境保护当前紧缺的是什么?是资金。过去,国家70%以上环境保护投资由政府和公共部门投入,新时代要实现绿色发展,旧的投资模式难以为继,据央行测算,“十三五”期间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绿色投资需求。

  怎么办?拓宽环境污染整治资金筹集渠道。一是发展绿色金融。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及相关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专业治污组织,打破“谁污染、谁治理”的传统环境污染治理理念,实现污染排放者与污染治理者相分离,能有效弥补政府环保投入的不足,让环境整治资金投入的社会资本更加活跃。

  我国仅用一年时间就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金融与第三方治理,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作用。把准“绿”的时代脉搏,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绿色中原、美丽河南的绰约身影正向我们走来。

  “让全世界都知道二里头遗址

  河南日报记者归欣

  “建议进一步加强保护和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二里头遗址。”1月26日,在参加洛阳代表团分组讨论时,省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高级技师王丛苗发言说。

  1983年,高考落榜的王丛苗赶上一个机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驻二里头工作队招聘考古技工。王丛苗当上了考古技工,一干就是3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涉及近万幅插图,绝大部分由她手工绘制,王丛苗也因此被誉为“一支铅笔绘出中国最早历史”的女人。

  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二里头遗址,这让王丛苗很兴奋。王丛苗说:“经过我国考古界对二里头遗址近60年的研究,夏朝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国的历史往前推了至少1500年。所以我这次的议题也跟保护、宣传二里头遗址有关。”

  王丛苗说,二里头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目前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19年10月份向公众开放。她建议,加快二里头遗址公园的立项和建设进度,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也能给当地乡亲带来经济收益。

  健全残疾人保障制度

  河南日报记者卢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实事进行重点安排,其中提出巩固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这对全省700多万残疾人来说是个好消息。”1月27日,省政协委员、驻马店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说,残疾人群体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要对他们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张银良建议,要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村贫困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就可以享受到低保政策,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政策。同时,逐年提高保障标准,使全省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保障。

  “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过上美好生活。”张银良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提高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的额度,解决残疾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

  此外,需要进一步完善救助制度。张银良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救助资金,对贫困残疾人突发重病住院、因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等进行临时救助。制定与残疾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暖、气、有线电视等费用具体的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残疾人的生活压力。

  全省高校都是“双一流”建设的参与者

  河南日报记者史晓琪

  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我省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河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怎样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在促进郑大河大再上新台阶的同时,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质量?1月27日,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就这一话题展开热议。

  “对于‘双一流’建设,建议我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科学定位、分类实施’的原则。”省政协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说,“重点突破”即对已经入围“双一流”的郑大河大给予重点支持;“整体提升”即全省高校都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参与者,都要把“双一流”建设作为目标任务,以此带动我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科学定位”即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个类型层次,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厚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沃土;“分类实施”即注重均衡,实行差异化支持方式。比如,将我省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学科评估获得B类排名的高校纳入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进行管理与扶持,将我省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学科评估获得C类以下排名的高校纳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进行管理与扶持。

  省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农业出路在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要保住这个优势,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河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拥有不少优势特色学科,比如作物学学科是河南省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全国省属农业院校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希望我省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机遇,把河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与河南农业大省相匹配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省人大代表、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双一流”建设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一次新机遇,集中财力办好几所高水平大学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关系到区域经济战略、长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建设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把一个一个学科建设好,每一个学科都争取走在省内最前沿、国内最前列,学校自然不会落后。”他说,高校要把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积极创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活力。

  省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汪基德说,列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并不意味着已经是一流高校、一流学科。而且“双一流”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020年还要考核验收,达不到要求会被取消。我省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与其他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为实现建设目标,他建议:“尽快为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制定我省的‘特区’政策,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大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的财政资助力度,促进更多学科或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