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档案】关注治黄系列之三:“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指示由来

2018年04月10日10:21

来源:大河网

  毛泽东在视察黄河

  袁老说起当年毛主席来河南视察黄河的情景时,神采飞扬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事业掀开了崭新的篇章。1949年10月30日,中央决定将刚成立4个月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改由政务院水利部直接领导,不久又改为流域机构(水利部派出机构)。1950年,百废待兴的共和国政府拨出巨款,对黄河下游堤防进行第一次全面加高、加厚和修复。

  更为振奋人心的是,1952年10月,建国后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了黄河边,在开封作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著名指示。

  55年前,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在河南留下了怎样的足迹?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发出了那个耳熟能详的治黄号召?

  大河报记者孟冉文李康图

  省委会议被临时取消,“谁来了?”

  2007年8月7日下午,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52号家属院一座普通的两层小楼。

  满头银发的袁隆微笑着将记者迎进家门,他仪表整洁,腰板笔直,声音洪亮,反应敏锐,全然不像已经89岁的耄耋老人。走进袁老家的客厅,墙上一幅装帧精美的彩色大照片十分醒目。照片上,迎着镜头方向走来的毛泽东面带微笑,身后簇拥着随行人员,远方的背景,则是若隐若现的黄河。

  “喏,毛主席旁边戴眼镜的这个人叫李烛尘,天津资本家出身,是当时的纺织部部长。紧挨毛主席后面的那个年轻人,上衣口袋里别了两支钢笔,就是我袁隆……”老人哈哈大笑,说当年他34岁,时任黄委会党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还是河南河务局局长,“毛主席看黄河时,我给他汇报过工作”。

  据袁隆透露,当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视察工作。主席的专列抵达河南之前,连河南省委的领导同志都不知情。

  1952年10月29日,农历的霜降已经过去5天,深秋中的河南省会开封凉意袭人。这天下午,时任黄委会主任的王化云提前赶到省委,和几个同志把根治黄河水患计划示意图钉到会议室墙壁上,然后等待省委领导过来开会。

  遗憾的是,王化云已于1992年去世,记者只好根据他生前留下的记录还原当时的情景——直到当天下午1点40分,会议开始的时间早到了,还不见省委领导来。过了一会儿,省委秘书长韩劲草同志走进来,说:“对不起,今天有一件要紧的事,这个会改天再开。你们回去吧,化云同志留一下。”随后,王化云被请到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的办公室,里面只有郑州铁路局的一位领导在,两人正聊着,张玺和时任河南省省长的吴芝圃走进屋子,听取了铁路局领导的汇报:“几位中央首长来看黄河,今天下午可能到兰封(今天的兰考)。”王化云问:“谁来了?”张玺回答:“我们也不知道。”

  “无论如何,只要是中央首长来,就是大事要事,何况为此事省委会议都停开了呢!”袁隆说,次日零时,他接到王化云的电话,按要求调来6辆吉普车和1辆卡车,并请公安厅增派一个排的警卫。

  到那时,袁隆仍然不清楚来河南的“中央首长”究竟是谁。

  岸边视察主席入户问民情

  1952年10月29日下午5点多,王化云和省委、省军区主要领导乘小电车(一种在铁路上运行的专用车辆)赶到兰考车站。很快,他们得到消息:毛主席的专列就要进站!

  专列停站后,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会见了河南方面的领导。对于张玺“晚上请主席住到开封”的请求,罗瑞卿表示“主席从徐州过来,很疲惫,已经休息了,明早请大家吃饭”。

  当晚,身在开封的袁隆将调来的车辆和警卫人员安排在黄河开封段大堤附近的树林里隐蔽,随后携带资料于第二天凌晨1点赶到兰考。

  10月30日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晴天,清晨6点30分,毛泽东走下停靠在兰坝(兰考——黄河东坝头)铁路支线上的专列,径直向西北方向的一个村庄走去。

  “我们跟随主席,亲身感受到了他关心农民生活的切切之情。”袁隆向记者讲述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毛泽东走到村边打谷场,和一个中年农民谈话,主席问农民收成如何,有没有饭吃,社会是否安定。那位农民兴奋地回答,土改分了地,粮食够吃,土匪也没有了,社会很安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主席听罢转向河南省有关领导说“谢谢你们”。之后,他走进一家农户,向一位老太太问好,看看农户家馍筐里有什么,摸摸床上的被子看能不能过冬。老太太激动得眼泪直流,一个劲地感谢毛主席。

  辞别农家,大家回到专列上。主席笑着说:“今天我请客,黄河(指王化云)坐在我身边!”早饭后,火车徐徐开向兰考黄河东坝头。王化云汇报了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的治理情况,主席听了十分满意。

  来到东坝头一个名叫铜瓦箱的地方,毛泽东询问了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这里决口改道的原因、大堤修筑坝埽(束水工程建筑的一种,与河堤构成丁字形,今名丁坝)的作用等,随后便顺河前行。“主席下大堤走向河边,双手捧起黄河水,问有多少泥沙,我说秋后水清,一般每立方米水含沙30公斤左右,汛期发生一般洪水时,每立方米水含沙100多公斤。”袁隆说,随后,他向主席介绍了黄河下游造成“悬河”的原因,主席一直听得很认真。

  “我猜当时主席就有看一看‘悬河’的想法,不然也不会那么着急去开封。”袁隆说。袁隆想得也许没错,但他没想到的是,那天下午,一行人员赶到黄河开封柳园口后,他还跟主席有了亲密握手的机会。

  郑重嘱咐大堤修牢,不要出事

  “10月30日的午饭还是在专列上吃的,饭菜很简单,一小盘鱼、一小盘鸭蛋、一碟青菜、一碟红辣椒和一盆汤,每人喝一杯葡萄酒。”袁隆说,主席饭后没有休息,从蓝色烟盒里拿出一支天津出的、没有过滤嘴的“恒大”牌香烟,边吸边听王化云汇报1952年6月黄委会组织的黄河河源考察情况,之后,主席主动提出想去开封看看“悬河”。

  “1952年10月30日下午3时,毛主席的专列到达开封站,换乘汽车驶往开封柳园口……在两行柳林分列的大堤上,毛主席大步向西走着,弯腰拔了一棵草问:‘这是什么草?’一位同志回答‘这叫葛巴草,群众特地种这种草护堤,说它的好处是‘堤上种上葛巴草,不怕水冲浪来扫’。毛主席笑了,站在大堤上望着奔腾的黄河……”相关档案如是记载毛泽东视察黄河开封柳园口的情景。

  毛泽东在登上黄河大堤前,和袁隆有过的一段“亲密”接触,让袁老至今难忘。“我一下火车,就把头天夜里隐藏在树林里的车辆和警卫调出来,吩咐司机挂着一挡冲过沙丘,把主席安全地送到大堤上。”之后,听到王化云介绍袁隆时,主席伸出手向他大步走过来,袁隆说:“我赶紧迎上前握住主席的手,主席边问我的名字,边在手心里写字,连念了三遍,说要记住。”

  在大堤上,毛泽东看到河里的帆船比堤外树顶都高得多,便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听说此地叫柳园口,河底比开封铁塔地面还高六七米,斜对岸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主席感叹:“这就是‘悬河’啊!”片刻之后,毛泽东郑重地嘱咐随行的河南省领导:“要把大堤修牢固,汛期认真防守,不要出事!”

  天色渐晚,毛泽东回到开封城内,参观了铁塔,登上龙亭环视开封全景。当夜,毛泽东住进省军区“红洋楼”大院,秉烛阅读《河南通志》……

  指示由来隔着车窗托付“黄河事”

  郑州市金水路黄委会的大门外有一块长长的石碑,刻着一行大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字迹显见就是毛泽东的。

  采访中,不少人认为,这个指示就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记者查阅当年的档案,试图寻找毛泽东题写此指示的记录,但只找到了下面这段话:“1952年10月31日早上,天还没有亮,毛主席已经坐进专列。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长吴芝圃、省军区司令员陈再道、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赶到开封车站送行。毛主席吩咐大家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省领导回答说,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治好黄河。一会儿,专列发出了开车的讯号……”

  “实际上,毛主席并没有题写‘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9个字,那是他临离开开封时在火车上说的一句话。黄委会门前石碑上的字,是从主席的书法里挑出来拼成的。”袁隆告诉记者。

  据袁隆介绍,主席当天住的“红洋楼”条件很好,当时天气比较冷,全开封只有这个地方有暖气。“头天晚上,张玺告诉王化云,说第二天主席要去黄河北看人民胜利渠,还说那边平原省(注:平原省设于1949年,1952年撤销,其省会新乡划归河南省)有人接待,不让河南省领导去。”袁隆说,省领导知道毛主席看了一晚上的书,怕打扰他休息,所以第二天没敢去那么早送他。

  “不料,等大家赶到‘红洋楼’,发现主席已经走了,于是匆忙赶到开封车站。”袁隆说,到车站后,专列快要开动了,省领导想上车,主席摆摆手。“忽然,毛主席隔着车窗,挥着手掌大声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大家很受鼓舞,高举着手向主席致敬,直到看不见专列才回来……”

  此后不久,王化云向水利部汇报了毛泽东视察黄河的情况,专门强调了主席作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指示。“文革中,造反派批斗王化云,说他隐瞒了毛主席对黄河治理的指示,完全是污蔑嘛!”袁隆说。

  建国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受到中央领导的密切关注。毛泽东视察黄河后,周恩来同志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1955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同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之后,三门峡、盐锅峡、刘家峡、青铜峡、八盘峡、龙羊峡等黄河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先后建设并投入使用。2006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是纪念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我专门出了一本书,激励今天的黄河人,继续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而今,自1982年开始担任黄委会主任的袁隆老人尽管已退休,但他并没有闲着,仍然关注着有关黄河的一举一动,“毛主席对黄河的殷切指示,在我心里扎了根,让母亲河安澜无恙,是我最大的心愿啊……”

  原载《大河报》2007年8月9日A16版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