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档案】河南“公私合营”(下):私营工商业疾步“脱胎换骨”

2018年04月10日12:46

来源:大河网

  1956年2月中旬,职工规模在10人以上的河南私营工业已实行公私合营的占96.5%,城市和农村私商接受改造的比例分别占68.2%和92%。到当年底,河南城乡私商工商业改造了95%,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明显失误。原本计划18年完成的任务,结果短短7年就完成了,步子迈得太快,改造面太宽,急于求成,留下了很多后遗症。”观照现实,当年这场经济革新给我们带来的反思还在继续。

  □大河报记者孟冉文记者李康实习生魏志阳图

  报复杀人

  “张满场事件”震惊省私营工商界

  “公私合营过程中,私营业主们的心态如何?是否真心拥护对自己的改造?”采访中,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记者脑际。

  在郑州、开封走访时,曾亲身经历了这场经济变革的当事人接受记者访问时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河南私营业主数量虽多,但这些所谓的“资本家”绝大多数是经营门店的小商户,即便规模较大的药行、面粉厂、机织厂,比起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企业也根本算不了什么。“其实,大部分私营业主还是理解并响应国家政策的,行动上是积极的。”开封市百货公司退休干部李正根当时尚在马道街赵麻子刀剪店当学徒,这家刀剪店的老板就比较开明,始终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直到后来店铺变成国营也没出现什么波动。

  正由于绝大多数私营业主“行动积极”,一些“不怎么情愿”的私营业主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采访中,李正根和郑州铁路局退休干部赵承斌不约而同提到发生在郑州的一起要案。根据他们的讲述和相关档案记载,这起当年震惊河南私营工商界的“张满场事件”得以还原:

  张满场,1952年任郑州德化街恒大电料行会计,时年26岁。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检举该行资本家李玉成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资财、订立攻守同盟等违法事实,揭发郑州利昌钟表店经理王明生不断往返广州偷运钟表、漏报国税等违法问题。李玉成等人怀恨在心,密谋杀害张满场。

  1952年3月10日中午,趁张满场午睡之机,李玉成之妻马桂枝按住张的头部,王明生紧按张的双手,李玉成用腿压住张的下身,手持剃刀在张的喉部连割十几刀,致张死亡。三人伪造现场后逃跑,后被司法部门逮捕归案。

  当年3月29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广场(现在的人民路郑州市体育场)召开公审三犯及公祭被害店员张满场大会,全省工人代表和各界群众代表7万余人参加,省政府和省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专程由开封来郑。郑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必提起公诉,市人民法院组成的临时法院开庭审判。公祭时,郑州市市长宋致和亲自宣读祭文,市委和各人民团体代表讲话,一致要求司法部门严惩凶手。随后,临时法院宣布判处李玉成、马桂枝、王明生三人死刑,就地正法。4月3日,河南省总工会发出《为张满场血案告全省工人书》,号召全省人民向张满场学习。

  “我参加了那天的公审大会,现场人山人海,对资本家的控诉达到顶峰。”赵承斌回忆,那段时间,他们经常开会学习公私合营政策,发展店员加入工会,激烈的舆论宣传攻势,更给私营业主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张满场事件”过后仅4个月,郑州却又发生了“高占龙事件”(见河南“公私合营”〈上〉)。对此,赵承斌和李正根认为,这表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私营业主的心态是复杂的。“政府对这两起事件的处理都是从严、从重、从快,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公私合营的前进步伐。”

  和平改造

  “攻心为上”调动多数私商积极性

  “通过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利益和‘五反’斗争,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对资本家的监督,促进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出现了一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档案中的这段描述,体现出河南在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把改造“人的思想”列为核心。

  结果证明,这一政策达到了预期目的。

  李国鉴,原禹县(今天的禹州市)工商联负责人。他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回顾了禹州中药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过程,感慨“这是一场和平改造,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调动了工商业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

  解放前,李国鉴在禹县永义药棚当学徒。1953年,李国鉴被选为禹县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协助政府参与当地工商业公私合营工作。“五反”运动中,他率领工商界联合工会,揭发晋豫西药庄和瑞胜昌药行私商的不法行为,还纠正了一批冤案,既打击了不良私营业主,又团结了守法商户。1954年,李国鉴积极参加医药界“议价委员会”,协助当地政府在中药行业调整了100多种药价,遏制了当地药价“一天三涨三落”的异常现象。

  1956年2月,禹县县委、县政府批准了中药业商户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申请,广大从业者奔走相告,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在庆祝大会上,我做了‘旭日东升,光芒万丈,社会主义在我们禹县实现了’的发言,表达了我们工商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诚意和决心。”李国鉴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颇耐人寻味。1955年秋,河南省工商联召开会议,传达了省委“工商业者是国家的财富而不是包袱”的公私合营新精神。消息传来,禹县药行私商王宝喜兴奋地说:“过去一开会就叫俺资本家,我们整天背着资本家的包袱。听了省里的会议精神,才知道俺也属于劳动人民,以后再没有顾虑了,我们要一心一意守法经营。”

  从1955年冬,河南工商业正式启动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即宣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公私合营“挂牌”的历史性时刻,市场呈现出了怎样的状态?

  欢庆胜利

  全面公私合营给市场带来繁荣

  实际上,河南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底为“利用和限制”阶段,1953年至1955年冬是“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年初,全面进入公私合营阶段。进入1956年,有关公私合营的新闻报道开始频繁见诸报端。

  1956年1月1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当天下午,北京市最后一批私营工商业被批准实行了公私合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接见西单区庆祝公私合营报喜队工人”。当天,郑州市宣布,“全市缝纫、棉纺、木器等17个行业,7506人实行了公私合营”。

  1月21日,河南日报发表消息:“20日上午,郑州市私营工商业共61个行业,1184户,已按行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省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胜利完成……”1月23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郑州市进入社会主义》的通讯报道,并配发公私合营报喜队上街欢庆的大幅照片。该报当天的副刊还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公私合营“挂牌”的历史性时刻,在郑州市场呈现的热闹场面——

  “今晚,顾客特别喜欢光顾德化街那些新近公私合营的商店和铺子。久新百货店里有20多个顾客,他们在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过去,这个商店只有300多种货物,而今通过市百货公司批发了皮鞋、毛衣、毛裤、绒衣、秋衣等,品种增加到了1300多种。合营后,这家商店营业额大增,过去一天最多卖不了200元,而1月21日一天就卖了600多元。合营后,商店发生了新气象,营业员态度和蔼可亲。一位军属买了件绒衣,店员对他说:‘不开发票了。’军属说:‘我知道,你们都合营了嘛,不怕质量没保证不给退换。’一个老太太要买一条床单,连换了六七条才挑中,老人很感动,对店员说:‘到底是合营好啊,这么麻烦你们都不烦。’你看,新的社会主义经营作风,已经在公私合营商店有了萌芽的成长。”

  公私合营给市场带来的繁荣景象,不仅体现在百货业。河南饮食业在全省商业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到1956年5月,全省已有11062户饭店、摊贩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占总户数的95%。当年5月31日,河南省商业厅向国家商业部提供的书面汇报材料显示,公私合营后,河南饮食业经营呈攀升态势。档案记载:“据开封、洛阳、许昌、商丘等9个地区饮食业统计:1956年元月至4月份的营业额逐月上升,其中,元月份营业额是29328元;2月份营业额激增到109798元;3月营业额为119999元;4月营业额达141766元……”

  “刚开始,公私合营的市场生命力是很强的。”李正根说,开封工商业公私合营后,赵麻子刀剪店作为五交化行业,归市第一商业局管理。“我记得很清楚,1956年1月19日,开封39个私营工商业行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当天,600多名店员、工人组成19个突击队,帮助资本家迎接合营,第二天全市就举行了庆祝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大游行。不久,我升任刀剪店副经理,当了领导。”

  理性反思

  “要求过急步子过快改造面过宽”

  1956年年底,随着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安阳、许昌等地先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河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宣告结束。

  在这场空前的经济变革中,全省各地一些知名的“老字号”也进行了公私合营。采访中,赵承斌对当年郑州诸多行业的私营老门店如数家珍,他开出了一张长长的名单,如大同路的豫顺楼饭庄、南大街的一分利饭店、敦睦路的小大酒楼、德化街的三友布鞋店、德化街的陇海泉澡堂、大同路的华信昌百货商店、大同路的瑞丰祥绸缎庄等。

  “可惜,现在这些店都没有了。据我所知,目前郑州保留下来的‘老字号’屈指可数,德化街上只剩下老蔡记蒸饺和三得利金店了。”他说。

  “三得利”金店原名叫“老天成”,是郑州人何鸿祥于1933年创办的。1956年公私合营时,“老天成”更名为“德化街大众寄卖店”。上世纪80年代初,这家老店进行了改造,把原来的260平方米的小平房拆掉,改建成四层楼房,重新主营黄金珠宝,保留收购寄卖业务,增加家电经销,“三得利”之意即为期盼三项专营都得利,也有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得利的意思。

  在开封马道街27号,记者在李正根的指点下,发现临街商铺二楼玻璃窗上贴着一张很不显眼的纸,上写“赵麻子刀剪店欢迎选购”一行小字,与楼下醒目的服装广告招牌形成了强烈对比。“店铺租给别人了,我们就留了楼上一小间。”他说,现在除了一些老街坊知道他们的剪刀是“老字号”,愿意购买,年轻人“都不稀罕了”。

  说起公私合营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众多受访的亲历者认为,一些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的行业如医药、纺织、炼油等,是应该由国家统一生产经营的,以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这是积极的一面”。

  “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缺点和失误——我觉得步子迈得太快了。”李正根的这个观点,与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河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中的分析不谋而合。这份档案如是记录:“要求过急、步子过快、改造面过宽。本来18年的计划(记者注:1949年~1967年),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特别是后期,急于求成,许多小手工业者被长期错当资本家对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过分强调集中,盲目合并,造成产品单一化,特别是服务网点减少了,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综述》还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公私合营企业中93.9%的原工商业者被重新确认为劳动者。

  原载《大河报》2007年11月29日A14版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