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档案】中原乡村演绎“广阔天地”传奇

2018年04月10日14:10

来源:大河网

  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立时的盛况

  ②邱振甲(左)和黄发娃

  ③当地建起了博物馆

  □大河报记者孟冉文记者李康图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5年12月,毛泽东所批示的这句话,为7年后(1962年)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埋下了伏笔。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个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口号,更将河南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骤然推向了历史前台。成就这场奇迹的是一群中小学毕业生,当年“合上书本,回乡务农”的举动,让他们无意间身处时代的潮头,从此改变命运。而那个备受鼓舞的中原乡村,时至今日,仍在演绎着“广阔天地”的传奇。

  批示机缘:河南经验引起毛泽东重视

  一座高4.8米,宽3.3米,草体撰写的毛泽东手迹碑,历经33年风雨洗礼,至今仍完好地矗立在郏县广阔天地乡政府小院里。

  “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注:相当于今天小学毕业)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段碑文取自北京档案馆珍藏的毛泽东亲笔书写原稿,短短百字,见证了一代伟人对中国广袤农村的深情眷顾。

  “可作各地参考”的那篇“好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让毛泽东如此感怀?

  “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郏县大李庄、邱庄、吴堂、杨庄四个村的7名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回到村里参加农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合作社缺乏会计和记工员的问题。”档案如是记载,“这一做法和经验引起了许昌地委(注:当时郏县归许昌地委管辖)的高度重视,于是形成了《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以下简称《经验》)。”

  2008年3月24日,年届古稀、曾为当年32名回乡学生之一的黄发娃,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黄老先生回忆,《经验》这篇文章是1955年8月郏县县委派县青年团一区书记李金法起草的,一周后,李金法和当时的大李庄乡乡长黄黑汉把稿子送到许昌地委修改。文稿经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的同志和河南日报社驻许昌记者站记者杨恒珊等人加工润色后完成。

  1955年9月4日,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第15期刊物《互助合作》,第一次印发了《经验》。1955年10月,在党的七届六中(扩大)全会上,许昌地委书记赵天锡将登载《经验》的《互助合作》通过中央农工部副部长廖鲁言转呈给毛泽东。毛泽东非常重视,挥笔作出了日后影响至深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批示。

  1955年12月,毛泽东的批示作为编者按,连同《经验》一文被收录进出版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同时,文章标题改为《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

  毛泽东的这个批示,实际上肯定了32名中小学生回乡务农的举动。这些学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返乡的?

  学子回乡:初衷是让穷人后代“掌权”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轰轰烈烈的农村土改运动过后,广大贫下中农翻身做主人。黄发娃说,为搞好农业生产,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集体经营模式迅速在农村铺开。

  1954年年初,黄发娃的家乡郏县邱庄村在9个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吸收了有30多户农民的临时互助组,率先在全乡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先锋一社。当年,该社发展成一个拥有100多户农民的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形势不错。

  相关档案记载:“1954年秋,先锋一社玉米、高粱平均每亩产85至90公斤,增产三成,远高于社外平均亩产量,显示出了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

  农业社壮大了,生计不发愁了,但深层次问题也暴露出来。“最主要的矛盾是,农民政治上翻身了,可文化上并没翻身。社里只有两个人是小学文化,但‘成分’不好,一个是地主,一个是富农。”黄发娃说,这两个人一个当记工员,一个当会计,为贫下中农管家理财。“乡亲们极不情愿,村干部也很生气,他们根据县里的指示,挨家挨户动员,希望贫下中农的孩子能回乡,担任会计和记工员。穷人当了家做了主人,当然要让有文化的穷人后代‘掌权’。”

  1954年7月,19岁的黄发娃完成在鹿姑寺小学的六年级学业,和他正上小学四年级的同村学弟——16岁的邱振甲,连同外乡30名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一起回乡。“32个人平均年龄不到20岁,分到9个农业社,开始都当记工员。”邱振甲说,他们回家劳动,真实的想法是替穷人争口气。“回乡虽说是动员,但内心还是自愿的,阶级感情占了主导。”他说,那时黄发娃成绩好,有个姓梁的老师劝他回校读书,老黄谢绝了,不过老师也很理解。

  这些学生在村里的表现如何呢?黄发娃和邱振甲回忆,1955年,他俩被全社群众推举为劳动模范,骑马戴花去县里开互助合作会议,先锋一社社长黄聚恩表扬他们是“贫下中农自己的知识分子,干得好”。就在那次会议上,郏县县委开始酝酿将先锋一社树为典型。

  “我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学生村干部哩,哈哈……”两位老人自豪满怀。

  内心激荡着强烈阶级感情的32名郏县回乡学子,赢得了农民的欢迎和尊敬,而特定时期的“广阔天地”,也使他们有了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

  甘为农民:领袖的鼓舞成为一生动力

  “73岁还担任村支部书记,黄发娃恐怕是全国最年长的村干部了。”郏县广阔天地乡党委副书记刘亚锋感叹。

  从当记工员开始,黄发娃先后任过大队会计、队长、大队秘书、大队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最辉煌的履历是入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我们这32名学生没一个回城的,都在村里干了一辈子。现在,有的人已经去世了。”黄发娃有些伤感,说前几年乡里请他们聚会,到场的剩下不到20个人。

  在广阔天地乡,人们喜欢将有着大半辈子交情、同一天入党的黄发娃和邱振甲称作“黄金搭档”,直到今天,他们还一个当村支书,一个当村办厂厂长。“他俩工作配合得非常默契,不用我们操心。”刘亚锋说。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知道毛主席看到了先锋一社的材料,更不知道他作了批示。”两位老人回忆,直到1966年,他们学习毛泽东著作才知道这回事。“俺高兴坏了,能受到毛主席的表扬,这是天大的幸福啊!”邱振甲说,他们每个人都把批示背得滚瓜烂熟,“真是受用一辈子啊,觉得不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就对不起毛主席……”

  1968年,邱庄村迎来了郑州首批下乡知青,邱振甲被上级委派为大队知青再教育组组长。新来的知青听说邱振甲的经历,对他既羡慕又敬重,都亲切地喊他“甲儿哥”。

  这年7月,在邱振甲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和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把原属大李庄乡的大李庄、吴堂、杨庄三个大队从渣元人民公社划出,单独成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1968年7月19日,河南日报发表了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立的消息。

  由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的名字极具特色,黄发娃笑着说,那时办事只要一亮公社的介绍信,到哪里都一路畅通,它的名气都盖过了郏县。邱振甲他们带领数百名知青战天斗地,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上世纪70年代,“甲儿哥”出任广阔天地砂轮厂厂长,他大胆改革,使这个濒临倒闭的小集体企业逐渐壮大,目前已形成一个的集团型企业。

  眼下,邱振甲把目光投到了下一代的教育上,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鼓励家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俺始终感受着毛主席批示的巨大鼓舞,当然不能歇着……”邱振甲说。

  服务农村:建设“广阔天地”新军突起

  从1968年到1972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共接收北京、郑州、许昌等地选拔的下乡知青及本地回乡青年800多人。随着形势的变化,1980年11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更名为大李庄乡。1993年,郏县人民意识到,“广阔天地”已成为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于是在当年8月24日(注:时为首批知青下到该乡25周年纪念日)报请上级批准,再度将大李庄乡更名为广阔天地乡。今天,当地人习惯地将这里简称为“广天乡”。

  从郑州出发,走高速公路约一个小时就可抵达郏县广阔天地乡,眼下的“广天乡”一派欣欣向荣。“我们已被确定为平顶山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特别注意对‘现代下乡知青’的吸纳和培养。”刘亚锋告诉记者,2004年,平顶山市启动大学生村干部工程,首批选拔了1000名大学生,“广天乡”接收了6名。

  在赵花园村,记者见到了2004年3月被选拔到赵花园村任党支部副书记的杨全军。“选择这里,潜意识里还是受了当年32名中小学生自愿回乡的影响。”他认为,以前的“下乡”跟现在的“下乡”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青年自愿回乡或下乡,都是服务于农村工作,也有不同之处,“体现在服务上,以前黄发娃他们主要是简单传播知识、记记账什么的,后来的知青则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干农活,而我们这批除了有下乡锻炼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杨全军说,如何帮助村里建立一支团结高效的干部队伍,如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获得双丰收,是他们这批“现代下乡知青”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在广阔天地乡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23日新华社的一则新闻,说“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是一项重大决策,对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记者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黄发娃和邱振甲,两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好啊……”

  原载《大河报》2008年3月29日A14版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