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庙会:历史文化活风景

2018年04月13日08:02

来源:大河网

  伏義陵前的信众 闫俊岭摄

  传承千年的“泥泥狗”造型 河南日报记者史长来摄

  □冬夏

  淮阳,地处豫东平原,是人类最早聚居地之一,古称宛丘、陈、陈国、陈州。相传6500年前,伏羲氏在此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都城,实现了上古多部族在中原大地上第一次大融合。

  淮阳,又是太昊伏羲氏(汉代史学家刘歆将太昊、伏羲合为一人)长眠之地,春秋即有坟墓,明代建成规模庞大的太昊伏羲陵。

  数千年来,每逢农历二月二到农历三月三,此地有长达一个月的庙会,周边数省百姓,赶来朝祖进香,南船北马,商贾云集,车如流,人如潮,锣鼓笙笛,不绝于耳。

  淮阳“太昊伏羲祭典”,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淮阳太昊陵庙会,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有“天下第一庙会”的美誉。它是活着的历史文化风景,是一场民俗的盛宴,承载着人们对伏羲先祖的崇敬,对宗族血缘的恪守,对生殖繁衍的期许,对平安喜乐的祈愿。它繁多的活动,携带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泥泥狗”“担经挑”等庙会符号,都带有神秘原始印记,是上古南蛮、北狄、东夷三大集团在淮阳一带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佐证。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不同,后者若非人为破坏,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大改变。前者正因是活的风景,往往会因社会生活的冲刷迅速改变。惟其如此,太昊陵庙会上,完好保留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弥足珍贵。

  ◎一眼千年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淮阳老县城北1.5公里处的蔡河之滨,坐北朝南,是集陵与庙为一体的文物群。太昊陵管理处主任雷铁梁说。

  这个春天,赴淮阳采访,数度去太昊陵,雨中和夜晚,它都令人难忘。

  太昊陵殿宇巍巍,三殿九进,十门相照,古柏森森。

  春雨绵绵,鲜明了陵区的红墙黄瓦,翠柏洗成娇绿,减了肃穆。中轴线大道上,石板地如镜子反射水光,游人鲜衣花伞,流淌在陵区内外。雨中,不断有游人撞钟击鼓,其声悠扬。

  夜访太昊陵,正是“享诗人般孤单,与岁月彻夜长谈”。一重重古建筑,夜里看不清细节,更增了恢宏与神秘。当一行人走近独秀园竹林时,夜宿群鸟,呼啦啦如刮风般惊起。

  在这里,感到安心自在。概因伏羲,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先,太昊陵,是我们所有人“慎终追远”的所在。

  伏羲墓,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自卫国来陈,陈灵公陪他拜谒伏羲墓。三国时曹植被封陈思王(封地就在陈)时,作《伏羲赞》:“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高度概括了伏羲的功绩。唐宋以降,太昊陵更得保护。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刍牧”,设置守陵户。宋太祖赵匡胤颁发“修陵奉祀诏”,拨资建筑,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用“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祭祀。元朝时,陵墓渐毁坏。元末,宋之前遗物仅留下一块墓碑。明代,明英宗朱祁镇批准重建太昊陵,结构与明皇宫相仿,当年建筑,大多存留至今。

  现在的整个建筑群,占地875亩,总体布局坐北朝南,有三殿、两庑、两楼、两坊、一台、一园、七观、十六门。主体建筑,建在南北长750米中轴线上。陵园正中心为统天殿。陵园最北侧,是太昊伏羲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袁镜身称它是“我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建筑之一”。历代帝王对伏羲之尊重,不亚于千百年来老百姓对“人祖爷”的情分。

  来到统天殿内,瞻仰伏羲像,像高3.6米,头生双角,项饰兽牙、蚌壳,手托八卦,肩披树叶,腰缠兽皮,赤脚袒腹。塑像者把“神话帝王”赋予了人性化想象。

  神话传说中,伏羲经天营地,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制历法,创八卦等等。依常理看,完成这些创制,需要数千年实践,一位寿命有限的先祖,能凭一己之力实现吗?

  专家通行看法,伏羲,不是一个人,而是上古英雄的集合体。伏羲这个名号,是个人的,也是先民氏族的。他代表了一段走出蒙昧的历史,一个开启文明的时代,一场诞生华夏民族的演进。

  “伏羲于后世最重要贡献,是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令我们统一的文化之根。他创制的龙图腾,令华夏子孙成了龙的传人。”淮阳县委书记马明超说。

  伏羲逝后,葬于湖边高地。每逢仲春之月,百姓云集朝祖进香,是为“二月会”。

  淮阳有二月会,春秋战国时,宋国的桑林、楚国的云梦、齐国的社稷等山林水泽边,都有风靡一时的“二月会”。历史演进中,它们都消失了,唯有淮阳“二月二”庙会,愈演愈盛,成为活着的历史文化风景。

  ◎生殖崇拜大庙会

  太昊陵庙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一个月庙会期,搭建了一个各部落男女交流的平台,也可以说是中国最长的情人节。”马明超说。远古之时,生殖曾是全人类头等大事,跳舞、唱歌、绘画、祈祷等仪式,统统都是以它为核心的。《礼记·月令》谈道:“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事实上,中国古代春季节日,都跟农事信仰、生殖崇拜有关。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名著《金枝》中认为:“原始人认为人与自然交相感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换言之,春天男女相爱能促农业高产、六畜兴旺。民俗的背后,有深沉的政治考量,浪漫开明的表象下,诉求是增殖人口,增强国力。

  当下的太昊陵庙会,已发展成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朝祖庙会,这是祖先崇拜的号召力,但生殖崇拜,还是其底色。“原始信仰中,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往往是叠合的。”民俗学者程玉艳撰文说。

  这导致太昊陵庙会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是生殖崇拜,庙会中多种重要仪式和习俗活动,都体现着生殖崇拜。”太昊陵管理处主任雷铁梁说。

  每逢庙会,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一块青石砖前,永远是挤不动的人群。青石砖上有个下凹圆孔,有乒乓球大小,一根手指深,这个圆孔,叫“子孙窑”,相传摸了能生孩子,它是赶庙会者用手硬摸出来的。摸穿一块青石,就再换一块。“现在这块,是1990年换上的,十几年又摸出一个黑洞。”雷铁梁说。

  太昊陵庙会上,有独特的泥玩具“泥泥狗”。“它用胶泥捏制,全涂黑底,再以五色点化,绘以点线结构图案,有楚漆器文化格调。”民俗专家倪宝诚著文称。

  赶太昊陵庙会者,都要买“泥泥狗”。当地民谚说:“老斋公(赶庙会的老年妇女),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孩子拦着你要“泥泥狗”时,你要散在地上任孩子捡,能消灾袪病。

  淮阳县城关镇金庄行政村,有3200多口人,生产供应着庙会95%以上的“泥泥狗”。

  70岁老艺人任国和说:“我做的泥泥狗,和生殖崇拜相关的有几十种,人面猴、对脸人、猴头燕、双头狗、草帽虎等,相传它们都是人祖爷造的,有老模子,谁也不能改。”

  “泥泥狗”纹饰,多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变异形式。有些直立泥泥狗,塑形是男根象征,身体图案是女性生殖器纹饰,注解了“阴阳合一”,与伏羲所创“八卦”相辅相成。它体现了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叠合,成为“古代文化活化石”。

  在太昊陵统天殿前,见到了“担经挑”表演。表演者来自淮阳县王店乡大许楼村,都是“老斋公”,年龄最大的80岁。她们着黑色大襟衫、黑裤,腿扎黑带,脚穿黑绣花鞋,黑纱包头,包头下缀长穗,象征龙尾。跟着鼓点节奏,她们用软扁担挑着花篮,走着“剪子股”“铁锁链”“蛇蜕皮”等队形,煞是好看。三种队形有个共同点,舞者走到中间,要背靠背摩擦,让身后黑纱缠绕,象征伏羲、女娲交尾。演出告一段落后,还会有集体吟唱,“唱词自己编,我到人祖爷跟前一烧香,心里啥都有了。”70岁的樊朴荣说。

  “村子里,玩担经挑的有五六十人,老辈子传下来的,传女不传男。”樊朴荣说。

  有学者认为,像“摸子孙窑”一样,“担经挑”也是一种“性巫术”,是为酬谢伏羲女娲成亲繁衍人类,也体现生殖崇拜。“摸子孙窑”,买“泥泥狗”,跳“担经挑”,以及去女娲娘娘跟前“拴娃娃”,生了娃娃到人祖爷陵前“还旗杆”等,婆娑多姿的小细节,无一不是为生殖崇拜而来。

  “民间习俗反映到文学上,有了《陈风》十首,多半与爱与性有关,‘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陈地百姓,情爱热烈直白,显著区别于其他风诗。”淮阳县作家董素芝说。

  ◎祈福纳祥遂心愿

  2009年7月24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站在人祖陵前,惊呆了。他看到一天的香灰装满整整一卡车。陪同者告诉他,庙会期香灰一天要拉走五六卡车。

  据1934年的相关资料记载,太昊陵庙会,“最低限度统计,日约十余万人,为豫东农民活动之最大会场也”。

  2008年,它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7年“二月二”庙会人数是800多万。雷铁梁介绍。

  2018年3月,笔者来到人祖陵前。陵高十寻(一寻等于八尺),周长200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春寒料峭,陵上尚无草芽萌生。

  不是庙会期,依然人如潮。上午11时,陵前硕大香炉里,香灰高出香炉边一尺,炉前地上,香灰积成小山。陵前,香烟缭绕,空气中飞舞灰白色、黑色纸屑,如蝴蝶翩翩。“为保护环境,太昊陵已禁烧高香,不然香灰会积得更多。”雷铁梁说。

  陵前拜垫不够用,有人在雨中积水的地上,垫个塑料袋直接跪拜。

  陵前有株“耳柏”,树身生有一个硕大耳朵形树瘤。大家都将嘴巴贴上去,低声给人祖爷讲述自家心愿。

  陵北侧,长方形蓍草池栏杆上,系满密不透风的祈愿条。池边柏树上,也垂下不计其数的祈愿条。千百年来,老百姓对先祖伏羲的崇敬,对平安喜乐生活的祈愿,在成卡车的香灰、在飘扬的祈愿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太昊陵旁,还有不少还愿者。有数家求子者“还旗杆”。有一家三口还愿者,请了响器(唢呐和竹笙),还带了三麻袋纸元宝。来自新密的十四五个女子,为还愿,摆放了一大片亮光彩纸折叠的莲花。莲花阵前,她们排成队,拿起扇子舞蹈,“这是献给人祖爷的。”女子们说。

  太昊陵,还有一群奇特的守功人(又名守陵人),平时有二三百人,多时有六七百人,多为四十岁以上女性。她们白天向人传经劝善,宣扬人祖爷功德。晚上住干店(便宜小店)吃凉馍。“守功人传经方式以唱为主,曲调固定,经歌代代相传,内容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董素芝说。

  统天殿里,碰到了多个守功人。开封县陈留镇赵千寨村,一次来了五个守功人。她们说:“一年会来个三四次,有一年腊月二十六,还在这儿守着。”“对人祖爷有祈求吗?”“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佑护天下的好心人。”

  祈愿守功,还愿烧香,站在人祖爷面前,会让人沉浸在“慎终追远”的氛围中,浮躁的心灵慢慢沉静,灵魂变得明澈善良。

  太昊陵庙会,“它千百年香火不断,从蒙昧燃烧到文明,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亿万人共祭一个祖先,令我们更有血脉相连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马明超说。

  “庙会,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庙会中的宗教艺术和民俗文化活动,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二是有利于促进文艺事业的繁荣。”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在《论庙会文化》中这样解读。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