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人”郦波:文化危机来临时 应该自问"中国人失去脊梁了吗"?

2018年04月17日15:00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4月16日,第十二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如期而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郦波第一个走上论坛。从"轩辕诗"说起,带大家领略诗词的国度与诗词的精神。

  郦波说,自己年少时最喜欢李白,后来随着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便越来越喜欢杜甫,深觉杜甫诗歌感人之处,让人与之共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郦波带领现场观众一起吟诵了杜甫留下的第一首诗《望岳》。

  "杜甫平生写过三首关于望岳的诗,三首都非常有代表性,但只有24岁写下的这首名传天下,为什么呢?"郦波分享说,读诗要读懂诗歌内在的精神。《望岳》体现的不只是24岁的杜甫在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的乐观、积极及青春豪放。望岳,首先望的是东岳岱宗。齐鲁大地是谁的所在?是孔夫子的所在。所以杜甫歌颂岱宗,歌颂泰山,歌颂的不是这片神州大地上美丽的景色,而是那个雄伟景色背后人生的价值追求和信仰。

  到了晚年,杜甫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登岳阳楼》,这跟《望岳》是一脉相承的。杜甫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到最后念念不忘的还是家国和天下。因为他从24岁的时候,就在自己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就是儒家的种子、价值的种子、信仰的种子,这个种子一直支撑他走到人生末路。

  纵观古人,17岁的于谦山中求学,出山见有煅烧石灰者,脱口吟咏《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5岁的王阳明来到于谦祠,提笔挥就《吊于谦》,联云:"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可以反思一下,现在我们自己在15、17岁的时候做过什么?

  郦波说,这个时代当文化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问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失去脊梁了吗"? 那种价值,支撑人生的信仰和价值,正是华夏文明自轩辕帝以来、炎黄以来、唐尧虞舜以来、周公以来、孔子孟子以来,无数先贤传承下来整个民族的脊梁所在、价值所在。只有把先贤薪火相传,把人生价值从小烙印在心灵中,我们才能像24岁的杜甫一样,在人生的路上风雨兼程,知行合一。

  "万世师表是孔夫子传下来的,是儒家知识分子家国天下人生价值与信仰。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只有每个人都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郦波坦言,今天又到了这个新时代、新征程的当口,如果我们的青年一代,如果我们的族人不能像我们的先贤一样,在心中烙印上价值的力量,烙印上文明的传承,作为人生最根本的支撑,我们又如何去追寻星辰与大海呢!

  【嘉宾简介】

  郦波,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2009年10月,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2014年7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担任嘉宾;2016年1月,加盟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第三季》担任导师;2016年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担任嘉宾;2017年8月,参加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五季》担任大学士;参加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担任导师等。


编辑:魏蔚 审核 :张培君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