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46年前,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上的这些文字,让人们记住了一个传诵至今的名字“焦裕禄”,亦让一种源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的强韧力量,蓬勃不息,历久弥新。
焦裕禄,我们始终未曾忘怀!焦裕禄精神,我们始终秉承发扬!
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焦裕禄,经历了怎样的岁月磨难,最终完成了凤凰涅?参加革命前的年少的焦裕禄,有着怎样的曲折遭遇鲜为人知?近日,本报记者专赴鲁中大地,一一寻解。
核心提示
深秋的鲁中大地,风起天凉,淄河清淌。从淄博市驱车南行一个多小时,抵达岳阳山下,一个小镇于淄河河畔蓦然闪现。随着镇里熙攘人流向西,步入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狭长胡同,就踏进了北崮山村。北崮山村,是焦裕禄出生地。焦裕禄留在北崮山村最多的时光,是他25岁之前的纷乱岁月。11月1日至4日,本报记者拜访焦裕禄故里,打捞他遗存家乡山水的踪迹与音容,一张由迷茫、抗争直至觉醒、奋斗拼成的“革命底色”,逐渐呈现。
□记者孟冉通讯员杨宝章文记者李康图
1
“叔公焦裕禄”让侄媳妇“可骄傲”
作为十八大献礼剧目,前不久在央视热播的30集电视剧《焦裕禄》,广受赞誉。
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焦裕禄》首映式,还是去年7月这部电视剧的封镜地,都以“向焦裕禄致敬”的姿态,选在了北崮山村,让身为焦裕禄侄媳妇的赵心艾,得以零距离见识“不同面目的叔公”。
洁净坚实的石板村路,蜿蜒于青瓦白墙间,眼前的北崮山村朴素自然,一切风物雅致静谧。在村支部书记焦和方指引下,一座简易古朴的门楼映入记者眼帘,不大的门楣上写着“焦裕禄故居”。木门打开,等候多时的赵心艾笑吟吟地迎出小院。
这座占地不足半亩的四合院,曾承载了焦裕禄的年少悲欢。而今,小院里3间正房、6间厢房、闲置的石磨、码放农具的棚子以及4棵高耸的刺槐,皆已被当做文物保护起来。
今年74岁的赵心艾,是目前唯一看家护院的焦家人。
赵心艾被人告知“电视上正演你叔公哩”时,《焦裕禄》已播到第五集。“看他不管刮风下雨,都在地里干活,人家说他是个‘嘲巴’(当地方言,傻瓜的意思)。我可不觉得他是‘嘲巴’,这才是他真人嘛。”赵心艾说。
赵心艾的丈夫焦守忠,是焦裕禄的亲侄儿。“我只在老家见过叔公一次,到我嫁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四五个月了。”赵心艾说,焦守忠(2009年离世)最了解焦裕禄,“叔公以前的很多事,都是守忠活着时讲给我的。”她说,在自己心里,焦裕禄“不是啥县委书记,就是个叫我可尊重、可骄傲的叔公”。
2
16岁的他扛起红缨枪抗日自卫
1938年日寇侵占了博山县城(今山东淄博博山区),经常到北崮山村一带扫荡。当时国民党、汉奸、地痞流氓队伍四起,老百姓被逼无奈,艰苦度日。此时,当地南古山村村民李星七组织了一个红枪会,抗日自卫。
“那时,焦裕禄16岁,刚上完高小辍学回家,他撂下农活,加入了红枪会。”在北崮山村,焦裕禄的发小、已是88岁高龄的郑汝信告诉记者,那个会比较迷信,会员不准吃葱、韭菜、大蒜,不能吃肉,也不准和女人同床睡觉,每晚烧香磕头,这样就能刀枪不入,“有几千人参加,每人扛一支红缨枪,站岗放哨。”他说,当时焦裕禄具体干啥工作,他不清楚。
在当地采访期间,由于缺乏档案史料,记者无从获知红枪会的发展情况,也不了解在众多抵御日寇的民间抗战组织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综合河南省档案馆现存相关档案记载,红枪会在不长时间便“溃不成军”了:1938年6月,日寇大队人马出来扫荡,红枪会集合了数千人准备抵抗,但最前边的一支队伍刚一交火,就被日寇的机枪、大炮打死打伤二十余人,红枪会人马纷纷逃散。“焦裕禄跑到山里住了两天才敢回家,从此红枪会便解体了”。
对此,焦裕禄曾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思想,“看到日本鬼子势力那样强大,国民党,还有其他各种队伍虽多,但只向老百姓要粮要钱,无人敢抵抗鬼子。仍然幻想蒋政府还能回来将鬼子打跑”。
3
抚顺煤窑苦役数月逃出虎口
“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他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这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对焦裕禄参加革命前的叙述,寥寥数语,内里详情,并未深究。
报道刊发几年后,赵心艾听人从报纸上读起,方知“叔公原来在河南过得很苦”。“听守忠说,他是先被鬼子抓走毒打,投进东北的煤窑,逃出来后才去江苏逃荒的。”2012年11月2日,赵心艾受访时回忆,1942年6月的一天,焦裕禄被汉奸抓住,叫他带路去抓另外一个人,但没抓着。随后,焦裕禄被押上拉满老百姓的汽车,拉到博山县城的宪兵队。
在多年后的“情况介绍”中,焦裕禄写道:“我被鬼子脚踢棍打灌凉水,醒过来承认了和共产党有联系才被投入牢中。直到1943年2月,被送到抚顺大山坑煤窑做苦工,6月从煤窑跑出到一姓郑老乡处。8月,通过郑老乡坐汽车到沈阳买火车票到家。”
照此推算,焦裕禄在抚顺下煤窑不超过半年。
焦裕禄回乡不久,邻村夏庄新成立一支队伍,“名义是汉奸队,实际以此掩护打鬼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与叔家弟弟焦裕祯便一同参加了这个汉奸队,分到第四连当兵。”按照焦裕禄“自述”:队伍只有二十余人,三四根破枪,吃的是谷糠窝窝头,一顿分一个。过了三四天,一天夜里趁小便时跑了,躲到西山。后来,无奈与老婆带着孩子逃荒到江苏。
4
在村里老屋秘密加入共产党
事实上,焦裕禄时年承认“和共产党有联系”,只是被迫说谎。他后来的个人档案写道,“那时只听说有八路军、共产党,但还不知八路军、共产党是什么关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焦裕禄从江苏宿迁县(焦裕禄携妻儿在该县园上村胡长荣地主家当了近两年长工)回到家乡。当时,北崮山村所属的博山县尚未解放,村里成立了民兵连,支援博山解放。“民兵队长叫焦方开,他动员焦裕禄当了民兵。”当年曾任民兵连班长的郑汝信说,村里有27个民兵,28支枪,100多发子弹。“我们抓汉奸,去敌区侦察,碰上抢百姓粮食的地主还乡团,也打。”在郑汝信印象中,焦裕禄“作风快,啥事说干就干”。
1946年1月,在焦方开的介绍下,焦裕禄在本村焦念祯家一间老屋,宣誓入党。“那时入党是绝对保守秘密的,也未举行仪式……当时只知共产党对穷人好,自己自从共产党来了才有出路了。”1955年12月,身为大连起重机器厂机械车间副主任的焦裕禄,在干部历史自传中如是书写。
之后,焦裕禄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复查;解放战争后期,随军到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
“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文中所言,在郑汝信看来“不假”。1964年春节期间,焦裕禄回乡,和郑汝信相处了两个多小时。“我问他‘听说你在河南当了大官,到底干啥?’他只说‘干活,跟以前在家一样’。”话至此,老人突然情绪失控,眼角流下浊泪,哑着声音:“回河南几个月,他就死了啊,才40出个头……”
“只在老家见过叔公一次”的赵心艾,亦缘于焦裕禄最后的归乡。“娘家人眼气我,说‘当官的叔公咋着也得给订过婚的侄媳妇两块钱压岁钱’,其实他一分钱也没有。”赵心艾回忆,焦裕禄携家带口在家待了十几天,拜望了村里所有当年的伙伴,“他很瘦,脸色难看得很。谁也不知道,那时候叔公的病已经很重了。”
1964年开春,焦裕禄告别北崮山村,重返兰考治沙“战场”。当年5月14日,42岁的他英年病逝。
“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回望“县委书记的榜样”成长历程,于焦裕禄清晰可循的“革命底色”中,这些凝固了时代印痕的文字,今天重读,依然荡气回肠。
原载于《大河报》2012年11月20日A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