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档案】“回到一九四二”系列报道之 郑州之行,两个外国记者的“灾区盛宴”

2018年04月24日13:57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 记者孟冉文李康图

  电影《一九四二》里的美国记者白修德身材高大,英俊洒脱。

  他在河南灾区不仅差点饿死,骑的驴还被老东家一伙偷了。

  真实的白修德其实个子不高,白白胖胖。1943年春,他和英国记者福尔曼在郑州受到热情欢迎,不仅没有饿死之虞,还吃到了一顿“有春卷、热馍、米饭,还有鸡鱼牛肉”的大餐。

  官方端出的盛宴和民间的饥饿,让白修德震惊至极。

   致敬父亲

  带领记者采访长江抗洪守“炮眼”

  中午12点,赵致真照例打开QQ,跟远在美国的女儿和小外孙视频。

  拉了会儿家常,看两岁的小外孙哈欠连连,赵致真让他和“姥爷家乡来的记者叔叔打个招呼”。小家伙冲着镜头摆手,大喊“叔叔再见”,惹得众人大笑。赵致真的老伴在美国照顾外孙,儿子赵琦正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忙活。

  “儿子在央视海外制作中心工作,干得还不错。”赵致真说,赵琦在汶川地震灾区拍了个反映当地灾民战胜困难,重获新生的纪录片,“片子在阿姆斯特丹获了国际大奖,他去那儿准备领奖”。

  2003年之前的18年间,赵致真是武汉电视台的掌门人。“我对灾难事件特别敏感,没办法,可能是与生俱来的。”1998年8月,赵致真带领记者报道长江抗洪,“当时,长江沙市段超过了规定的分洪水位,我和记者守着炮眼,寸步不离,这个历史时刻,我决不能缺席,也亲眼看到了时任抗洪总指挥温家宝的焦虑。”他说,所幸洪峰安然过江,大堤最终没炸。

  1943年3月,赵致真满月不久,父亲赵悔深作为前锋报特派记者辞别妻儿,一头扎进危机四伏的河南灾区,留给母亲宋映雪的,是绵延70年的刻骨记忆。

  “我从事新闻工作,更多的是向父亲表达敬意。”赵致真坦言。

  “盛宴”译文

  外国记者郑州灾区吃“鸡鱼牛肉”

  “灾荒的现场河南,是一个面积和密苏里州相若的省份,但却居住着3200万农民,他们靠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和棉花为生……1942年是大旱之年,到了1943年,我们在重庆得知,河南的农民正在濒临死亡。”这段文字,出自白修德晚年回忆录《探索历史——一个人的历程》。

  白修德回忆录里的“河南大饥荒”章节中文版,即由赵致真翻译。

  “妹妹(指宋致新)从上世纪80年代研究河南大饥荒,她想得到外媒原始报道。”赵致真透露,尽管他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但对英语的学习从未放弃,曾翻译过美国25集电视剧《佐罗》。当时,他委托美国的亲友在纽约的图书馆中找到时代周刊原刊,并买到了白修德的原版回忆录。

  “白修德发表的第一篇河南大饥荒报道,登在1942年10月22日出版的时代周刊第36页,但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赵致真展示他保存的原版杂志,说依据英文表述,他把报道题目译为“十万火急大逃亡”。

  白修德真正轰动国际社会,并招致宋美龄责难的第二篇河南大饥荒报道,刊登在1943年3月22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上。“根据开篇‘用以缓解饥荒的春麦,要等到两个月后才能成熟’的描述,我把题目翻译为‘等待收成’。”赵致真说,此报道第一次向外界传达了“河南估计有300万人已沦为难民,还将有500万人会在秋收季节前死去”的可怕信息。

  此文刊发之际,宋美龄正在纽约为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战四处奔波,并且其“东方国母”形象刚刚成为1943年3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在这个节骨眼上,宋美龄看到白修德‘歪曲中国的报道’,震怒之情可想而知,当即要求时代周刊老板卢斯辞掉白修德。”赵致真透露,当然,白修德并未离任,只是迫于中国当局压力,离开河南后再未回访。

  通过赵致真的译文,白修德临别郑州灾区时对官方安排的一顿盛宴的描述,至今读来令人唏嘘,“有两个汤,我们吃了辣藕片、胡椒鸡、荸荠炒牛肉,吃了春卷、热的蒸馍、米饭、豆腐、鸡和鱼,我们还吃了3个霜糖饼……”

   灾难感悟

  河南大饥荒

  是无法割裂的历史

  “我抱着孩子,迎着凛冽寒风,含泪送别悔深,他要去灾区采访了”——对母亲宋映雪絮叨无数遍的这个场景,赵致真永存于心。

  “父母当时那种生离死别的痛楚,我自然无法感同身受。但我知道,那个孩子是我,我很幸运,不但活下来了,而且挺健康。”赵致真说,多年来,他们家茶余饭后的谈资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更新,但“河南大饥荒”作为一个固定话题,保留至今。

  “我们兄妹几个都出生河南,特别是母亲,百岁老人了,身体还很扎实。”说起老妈宋映雪,赵致真平静语气里掩饰不住欢欣。

  自称“逆着死亡的黑潮活下来”的赵致真,对洛阳的感情特别复杂。他说,1942年至1943年间,河南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比例非常大。“很多人在洛阳死,我却在洛阳生。”赵致真感叹,大饥荒是他家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亲历者、见证者,妹妹是发掘者、研究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对大饥荒的认知和对灾难的理解,更加深刻。

  赵致真认为,灾难来临,人性的光辉和卑劣最能充分体现。“1998年长江洪灾,我们挺过来了;2008年汶川震灾,我们不但挺过来了,并且在短时间内重建了家园。”他说,1942年河南大饥荒曾一度鲜为人知,最近几年开始受到重视,“这是好事,因为河南大饥荒作为真实存在,无论如何,都是一段无法回避、无法忽略,更无法割裂的历史……”

  赵致真

  1943年生。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首批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5年至2003年任武汉电视台台长,兼任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主编。1999年,荣获被称作“科普界诺贝尔奖”的意大利普里莫·罗菲斯国际科普奖。现已退休,笔耕不辍,新著《造物记——世博会的科学传奇》被誉为“一本严谨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清新的科学散文”。

  原载于《大河报》2012年11月29日T03版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