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邓颖超接见盛婉
1954年的盛婉(前排左一)
盛婉的荣誉证书之一
核心提示
作为河南唯一一名女代表,23岁的盛婉赴京参加了中共八大,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这种无以言表的荣耀和幸福,让童工出身的“小上海”盛婉,铭记于心。她委屈,“文革”中被批是“假劳模”;她幸运,周恩来记挂着她,当着省委书记的面说了公道话;她感动,邓颖超重视她反映的问题,还请她走进中南海,成了西花厅的座上客。“有发言人,有新闻发布会,有恁多中外记者,还电视直播。”而今的全国两会,让她感叹“离老百姓真近,真好……”
□大河报 记者孟冉通讯员杨宝章文记者李康图
我是不是‘假劳模’,周总理心里清楚
盛婉第一次去北京,是和省领导一起坐火车去的。跟当年随同姐妹们从上海乘火车来郑州不同,1956年9月那次赴京,盛婉的身份是中共八大代表。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1026人。“我不知道河南有多少党代表,只知道女代表就我一个。”盛婉老人回忆,到了北京她又听说以工人身份当选党的八大代表的人,全国只有3个。
在中共八大会议上,盛婉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我坐在靠后排,既兴奋又紧张。毛主席在台上致开幕词时,我探着头,目不转睛盯着看,那种幸福没法形容。”忆起参会情景,老人难掩激动。会议上,盛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虽没机会跟他们说话,也没机会得到一张照片,但我已经很满足了”。
中共八大会议结束后,盛婉回到厂里,激情工作,一如既往。此后,她当选第二届河南省人大代表。
上世纪60年代末,“文革”风起。“造反派夺权,许多老同志被打倒了,我也成了一些当权派的批斗对象,说我是‘假劳模’、‘黑劳模’。”说到这,老人语气伤感。当时,盛婉已升任郑州国棉二厂中层领导,她委屈却没处诉说,只管埋头干活,不问世事。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会后不久,盛婉发现自己的处境变了,再没人公开责骂她,也没人拿她当靶子批斗了。“以前斗我的人变得客气起来,那些远离我的工友又愿意接近我了。”盛婉说,过了很长时间她才知道,这些变化,缘于周恩来替她说了话。在九大会议上,周恩来见到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问他:“河南不是有个盛婉吗?来了没有?”刘建勋回答:“她站错队了。”周恩来说:“站错队?再站过来就行了嘛。”
采访中,盛婉老人追述此事时,双眼泪光闪动。“我是不是‘假劳模’,周总理心里清楚。在那个特殊时期,他能记住我这个普通工人,还为我说公道话,真不容易啊……”
看见不平事,就忍不住要讲出来
爱说爱笑,不怕得罪人,是盛婉的性格。“天生的,没办法。”盛婉老人说,当了多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她始终不忘记自己的“纺织工人”身份,始终用这个身份体谅身边的工友,利用参加人大会、政协会的机会,为工人们争取合理合法的权益。甚至在党代会上,她也毫不忌讳地痛批不良作风。
1979年6月,盛婉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本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共有175人,盛婉是其中之一。“我的座位安排在会议主席台第六排,邻座是朱德的夫人康克清。”说着,老人拿出保存的主席台席次排列示意图,显示盛婉坐在常香玉和康克清中间,康克清坐在盛婉右边。“跟康大姐交流得很愉快,大部分谈的是工作上的事情,她还问我成家没有,几个孩子,家常得很。”老人说。
在这次大会上,盛婉没有发言。但在会议期间的分组讨论中,她的发言得到小组主持人、时任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的赞许。
分组会在人民大会堂南段一楼安徽厅举行,共有41名代表参加。盛婉记得,她刚走进会场,就看见邓颖超向她招手,“之前我就见过邓大姐,算是老熟人了。”老人回忆,邓颖超向大家介绍“盛婉是郑州纺织女工,干得很不错,了不起”。
当时,盛婉刚升任河南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虽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工友,当了官,但她对河南工人的劳保、福利、生活等仍记挂于心。在分组讨论会上,她率先发言,提了几条改进河南总工会工作的建议,然后话锋一转,放起炮来。她说自己长期在基层,深知工人的辛苦,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住房困难,分配不均。工人们居住条件差,休息不好,肯定影响工作,解决工人的后顾之忧,不是个小事。但有些部队领导,仗着位高权重,在工人住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居然一个人占了半栋楼,这种行为跟贪污有什么区别?请中央派人到河南调研,刹一刹这股歪风,把多贪占的房子还给工人。
这番连珠炮似的发言,令会场气氛十分凝重。“我看见邓大姐皱着眉头,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写着。”老人说,等她一口气说完,邓颖超点点头,沉默了一会,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我记下了”。
不久,盛婉的反映得到落实,部队干部退了贪占的房屋。“看见不平事,就忍不住要讲出来。问题解决了,我比谁都高兴。”老人平静地说。
走进西花厅,
我成了邓大姐的座上客
前几天,盛婉老人看电视时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和身影,正深情讲述她眼中的周恩来总理。“那个人叫赵炜,先是周总理的秘书,总理去世后,她又担任邓颖超的秘书。”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她与赵炜有过一面之缘。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了14天,会议结束前有一天,邓颖超在大会堂门口碰见盛婉,邀请她晚上去家里做客。盛婉觉得很意外,邓颖超说她自己是河南人,盛婉来自郑州,两人是老乡,去家里唠唠家常是很自然的事。“邓大姐还说想多了解家乡工人的生活状况。”老人说,“邓大姐是个非常真诚的人,每一句话都入情入理,我也就不再推辞了。”
按照邓颖超的安排,晚饭后,盛婉待在北京京西宾馆住宿的房间,等着邓颖超的专车司机杨师傅来接。约定时间到了,盛婉一出宾馆大厅,就看见一辆小轿车停在门口。“那是我第一次坐小汽车,我记得好像是红旗牌轿车,里面挺宽敞,座椅又厚又软和。”老人回忆,汽车出了京西宾馆,驶往全国政协办公地。杨师傅告诉盛婉,先去接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赵炜,然后一起去中南海西花厅。“听杨师傅说,赵炜在周总理和邓大姐身边工作多年,她和邓大姐非常亲密,等同家人。”老人说,从此以后,她记住了“赵炜”这个名字。
在盛婉老人记忆中,赵炜40多岁年纪,衣着朴素,端庄大方。那天傍晚,几个人驱车驶进中南海,在西花厅附近下车,步行进入邓颖超家。盛婉注意到,邓大姐家门口并没有她想象中的警卫站岗,一切都显得平静祥和。
位于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住过的西花园,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的风格。周恩来在此生活了26年,他去世后,邓颖超又继续居住了16年。
“走进西花厅,邓大姐已经在客厅等候了。我成了她的座上客,觉得像做梦。”盛婉老人说,当晚,她喝着邓颖超特意准备的茶,几个人聊了一个多小时,笑声不断,十分热闹。“出了西花厅,我才想起来空手而来,居然忘了给邓大姐带点礼品。”老人挺遗憾。
电视上的赵炜已是满头银发,现任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顾问的她,讲起西花厅的过往岁月,几度落泪。看着电视,盛婉老人也是思绪万千,不觉之间,泪洒衣襟。
常香玉
盛婉
康克清
盛婉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座位示意图
今天的两会
离老百姓真近,真好
休养病体,是眼下盛婉和老伴的头等大事。
老人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省煤炭厅劳动服务公司,二儿子在郑州一家银行,女儿的单位是省财政厅。“他们事业有成,我们挺满意的。”对目前的生活,盛婉老人表示“知足常乐”。退休后,她喜欢到处走走看看,闲下来就写点文章,最爱集邮。采访中,老人翻阅不同时期的会议资料、发言记录和几大本相册、荣誉证书、新闻剪报,脸上写满笑意。
“当年我在北京开会时,跟山西大寨书记郭凤莲住的房间很近,她比我小14岁,但我们成了忘年交,现在还有联系,逢年过节都会通电话。”盛婉老人说,她很佩服郭凤莲,16岁当上铁姑娘队队长,把一个穷地方改造成了全国学习的样本。“改革开放后,郭凤莲第二次创业,做成了‘大寨品牌’,这得多大勇气啊……”
得脑梗塞后,盛婉老人虽然恢复得不错,但她写不成文章了,一提笔手就抖,脑子也没以前灵光了,“不然,我真要写出一本呢。”老人说,而今她和老伴在家养病,不大外出,平常儿女轮流过来做饭。
儿女绕膝,让老两口心情舒畅。不过,他们也有牵挂,“大孙子离家太远了,他和孙媳妇住在台湾。”盛婉老人透露,大孙子找了个家住台北的姑娘,去年在郑州结婚后俩人去了台湾,“好在大陆和台湾通航了,今年春节他们回家过年,还说请我们逛宝岛呢,可惜我们身体不行,怕折腾……”
采访结束时,盛婉老人谈起正在举行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有发言人,有新闻发布会,有恁多中外记者,还电视直播,今天的两会真透明,离老百姓真近,真好!”
原载于《大河报》2013年03月15日 A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