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史称三线建设。它历经我国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涵盖三线建设的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作为重要的战略大后方,河南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几年来,国家对豫西地区基本建设投资高达109亿元,200多个大中型骨干项目在河南落地生根。
当年,被定性为“国家重大机密”的三线建设,是在怎样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确立的?它在河南是如何规划实施的?期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在新时期下,这个浩大工程又经历怎样的调整和改造?从今天起,本报联合省档案馆推出的“解密档案”栏目,为读者揭开河南三线建设的神秘面纱……
核心提示:
“罗瑞卿同志‘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中央已经批准……由于国防工业布局是国家重大机密,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工作时,要切实注意保密……”1965年4月12日,中共河南省委收到一份文件,这份由中南局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遵照中央指示发出的机密件,寥寥数语,总计不足150个字。
字数虽少,但字字千钧!
接到此份机密件不到一个月,中共河南省委即召开会议,正式研究部署三线建设工程在河南上马的各项工作。很快,被确定为第一要务的军工厂建设得到落实,专抓战备的领导机构以非常规姿态面世,河南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付诸实施。所有这些前奏,都在秘密状态下紧张有序地展开。
在中共中央的密切关注中,三线建设,由此在河南悄悄拉开了战幕……
紧张国际形势催生“三线”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当中国人民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骤然紧张的周边国际形势,促使中央下了要调整战略思路的决心。
“这个紧张的国际形势,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今年71岁的毛文学说。1969年,毛文学从国家兵器工业部(对外称第五工业机械部,主要进行兵器工业技术研究)调到河南,负责河南三线建设兵器工程的技术工作。1983年,毛文学任河南省国防科工办(即现在的省国防科工委)副主任,1990年改任总工程师,1996年退休。
毛文学讲到的“许多因素”,是指1960年苏联突然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中印边界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等严峻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中苏关系破裂,使得苏联对我国北方的军事威胁陡然加大,万一发生战争,东北地区许多靠近苏联的军事工程都会暴露无遗,必须搬迁到安全地带。而在南边,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战火直接烧到了我国的南大门,更成为中国加快三线建设的直接原因。”他说。
1964年8月2日夜,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时隔一天,美方悍然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猛烈的战火迅速燃到中国的南大门。中越边境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中国军民倒在血泊之中。
战争爆发两天后,中国政府就发出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毛泽东在此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这个行动是指他的一个多年宿愿——骑马沿黄河考察,既有浪漫的诗情驱动,又有现实的经济目的。可惜,他这个愿望就此中断。
根据公开的档案记载,1964年8月中、下旬,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第一线能搬迁的项目要搬,两年内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于是,调整后的“吃穿用+三线”的“三五”计划的重心转入备战方面,三线建设的决策终于确立。
1964年,毛文学被兵器工业部派往东北,调查各大工厂运行情况,“主要考察机器的性能,运转正常的保护起来,以便日后搬迁,改成军工厂生产枪炮。”他透露,那时,毛主席的战略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一旦发生战事,各省都有弹药,都可以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发展以建设军工工程为核心的三线建设,自然成为当时国防工业布局调整的重中之重。
“三线建设是毛主席亲自抓的,他说‘搞不好三线,我睡不着觉’,可见他对三线的重视。”毛文学说,1969年9月他被中央军委调任河南时,河南的三线建设已进行了4年,毛主席“要准备打仗”的指示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落实……
军工厂建设被摆在第一位
美国发动的“战火已烧到我国国门”的侵略越南战争,引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而同三线建设一样,一场“援助越南,保护家园”的军事行动也列入了战备计划。
采访中,据河南省军区一些老同志回忆,1965年4月间,中央战备工作组专程来到河南,落实援越战备征用情况。“当时我省的战备计划正在紧张制定,三线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摊。援越战备主要由军区负责完成,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他们说。实际上,除了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也在调查之列,统称“中南地区援越战备征用计划”。关于此次调查结果,档案记载表明,“截至目前,征调任务已落实到人和物,河南、湖北、湖北对应征车辆进行了编组,广东、广西已基本确定了应征人员。初步设想是,河南各省各编一个汽车团,广西编一个独立营,总体来看,一旦有事,保证首批征调任务的完成问题不大”。
几乎与援越战备征用工作同步,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也传达到了河南。1965年4月12日,中南局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就给河南省委发来了机密文件,称“罗瑞卿同志‘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中央已经批准……请即按照报告中的规划方案,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安排。由于国防工业布局是国家重大机密,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工作时,要切实注意保密……”
有一个细节能够体现三线建设的秘密程度,那就是周恩来的批示,他要求国防工业布局报告仅发至与二、三线建设相关的部门和地区,“与该部门和地区无关的,应该从略”。这意味着,跟三线建设没有关系的地方,是无法获得中央的这个部署精神的。
1965年5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认为目前美帝国主义在越南步步扩大侵略战争,在此形势下,必须动员起来,全面做好备战工作。要以战斗的姿态加速小三线建设,必须把军工厂的建设摆在第一位,这是最紧迫的。打破常规,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省财委、经委、物资厅、成套局、建工局、劳动厅、中原电管局、邮电局、交通厅、商业厅、粮食厅、水利厅、地质局、铁路局等,联合成立第二办公室,专抓战备。同时,要保证对电厂设备配套的物资供应,以便生产枪支;在洛阳、三门峡设立小三线建设区域的生活供应基地。
“最初,我国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一带,后来才扩展到“三西”,就是豫西、湘西和鄂西。”毛文学说,三线分大三线和小三线,前者归中央直管,项目由中央统一安排,后者归地方管辖,“河南既有大三线,又有小三线,重点是发展兵器工业。我是搞兵器出身的,可以说,河南三线给了我用武之地。”他乐呵呵地说。
事实上,河南三线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一个兵器中心没建好就夭折了……
“九一三事件”造成火炮中心下马
据毛文学透露,根据中央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的部署,河南大三线由两块兵器构成,一个是以南召为中心,建立大口径炮弹基地,主要生产火箭弹、反坦克弹、火炮弹头、引信和瞄准镜、方向盘等光学仪器;另一个是以济源为中心,进行火炮加工、总装、靶场和各种军事光学仪器,形成强大的火炮基地。
“大三线的军工厂主产重型兵器,如坦克、装甲车、重机枪、高射炮、燃烧弹、照明弹等,而半自动步枪、轻机枪、常规子弹、手榴弹、火药厂等都交给小三线生产。”毛文学说,从1965年开始,河南两大三线军工基地开始选址规划,不久开工建设,其中豫北火炮基地被命名为531工程,计划建造包括军用轧钢、医院、学校等在内的14个大型项目,但是后来只建好了代号为5127和5147的两个军工厂,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林彪叛逃事件。“林彪对三线建设抓的很紧,他把重要的军工厂交给跟三线建设有关的各省军区,目的是篡权。‘九一三’事件后,林彪的这一阴谋败露,中央对大三线进行了调整,豫北火炮中心被列入调整,实际是停工。”他介绍,河南531工程原定的14个中央级项目建设了两个,其中的5127厂下马,仅保留了主产特种钢铁和石油钻杆的5147厂,其他建了一半的项目如医院、学校等,都从济源撤走了。“现在,那个5147厂也转为民用了,变成河南特种钢铁厂……”
豫北火炮中心的夭折,并没有影响到豫南地区大口径炮弹基地的建设。“这个项目,是我国当时最大的炮弹基地,尤其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生产了无以计数的军用产品,圆满完成了中央交办的任务,对我们取得对越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毛文学很自豪。
河南大三线的发展可谓悲喜交加,相比之下,小三线建设一路畅通……
小三线遵守“分散,靠山,隐蔽”方针
“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这是1965年10月由国家计委提出,并经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下发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中的一段话。这个计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由此可见,三线建设实际体现的,就是毛泽东提出的“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思路。
三线建设在国家计划中有着怎样空前的重要位置?仅从1965年的国家计划投资中就可以看出,当年全国的基本建设总投资为133.99亿元,三线建设占42亿元,约三分之一;初步安排的690个大中型项目中,三线占了187个。
河南三线建设自1965年春夏开始,本着一切从打仗出发的原则,考虑到进行后方建设必须是既能有力支援前线,又能独立坚持战斗,地方军工和其他相应建设,必须遵守中央确定的“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就河南区域来说,豫西和豫西南属第三线,还要划出自己的一、二、三线。档案记载显示,“京广铁路以东、信叶公路(信阳到皖北边境)以北的地区是第一线;孟县、偃师、鲁山、方城、唐河以西是第三线;包括大别山区的一、三线之间的地区属第二线。”
按照河南小三线总体规划,自1965年至1967年的三年间,要建成8个轻型武器厂和军工配套厂;3至5年内,新建国防公路、三线公路41条,总长8775公路,新建大、中型桥梁40座,扩建6处黄河渡口,新建10座码头;在小三线地区扩建3个汽车修理厂,组建13个汽车队和11个油库。战争期间,通讯保障至关重要,为此,要以豫西为中心建设迂回线路和无线网络,还要在登封—临汝、嵩县—卢氏之间建两个小型广播电台;在新安、渑池、偃师建三处火药库;在灵宝、洛宁、宜阳、伊川、登封及南召、方城、唐河、南阳等一带,还要分布164000平方米的粮库,保证战时的粮食供给。
“由于三线工厂全部分散在山区,选址和建设非常困难。”毛文学讲了一件事:1965年,中央特派专员来到河南查勘厂址,他们和省国防科工办的同志深入鲁山的石人山腹地,“面前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大家实在走不动了,说军工厂就建在山脚下吧。结果等开工时发现厂房面积太小,前后间距只有6米,连个炮管都摆不下,太困难了。”他说,一到冬天大雪封山,运输蔬菜的车辆进不了山,工人只好就着盐水吃米饭,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河南三线建设带来了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而在建设期间,发生的两起重大意外事件,更给这项机密工程增添了几多神秘。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又是怎样处理的?参与三线建设的人员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特殊经历?敬请关注“河南三线建设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