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档案】河南三线建设之完结篇 三线建设是一笔国家宝贵财富

2018年04月24日14:45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

  推行“八不八要”、节约每一寸土地、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建设者们严格自律的工作和生活准则,赢得了三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也赢得了驻地群众的民心。

  历经20年的三线建设,给河南留下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支柱型产业,但它自身的“先天不足”,也留下了诸多“后遗症”,加之进入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从1984年开始,河南迎来了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又一个20年。如今,焕然一新的三线工程正为河南的经济发展续写着辉煌,“军转民”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大半的钢铁、煤炭、电力等经济力量仍由三线支撑着!

  “这是一笔国家的宝贵财富!”河南三线建设的现实意义,愈发明晰,不容忽视……

  凡征用耕地必须报省里批准

  “虽说我们技术人员不是部队出身,但由于参与研制的兵器项目属机密工程,日常工作和生活仍需遵守军事化管理模式。”毛文学说,来到河南后,所有军工厂都一律推行“八不八要”的作风,具体讲就是:不占用良田,不搬迁居民,不搞高标准民用建筑,不搞特殊,不在农村购买国家统购产品,不踏青苗,不拿农民一针一线,不调戏妇女;要尊重当地党委、政府领导,要支援农业用水,要支援农业用电,要无偿给农民肥料,要帮助农民干活,要帮农民担水扫地,要借物送还,要按价赔偿损坏的借用物品。

  建设军工厂,必然占用土地,在征地问题上,河南遵循的原则是能少征一分不多征一分,方便农民耕种能晚征不早征,尽量利用非耕地和劣质地,坚决不征高产田。“有些山区的军工厂就建在窑洞里,窑顶的土地留给农民,节约了不少土地。”毛文学说,军工设备进洞,也是战备需要,河南三线厂的建设原则是“能进山洞的坚决进洞,不能进洞也要把厂房建在靠山的死角下,全部生活建筑要群众化,不搞大烟囱和高水塔,不建围墙,不拉铁丝网”。

  军工厂利用山洞,的确节约了土地,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个最大的坏处是洞里不见阳光,阴暗潮湿,一些设备很快被腐蚀坏掉。”毛文学说,后来,进洞的生产设备不得不又从山洞里撤出来,浪费了很大人力和财力。

  在今天看来,三线军工厂建设的一些指导思想未必都正确,但为保护农民利益,其实施的土地征用原则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档案记载显示,“要采取一切措施,不拆迁村庄,因施工须租地时,租期不应超过一季作物的成长时期,补偿应按一季或一年作物的产值为计算标准;不征用集体林地和茶坡、果园等经济林地;如需迁坟,按一墓一棺25元标准给坟主补偿,每增一棺增发15元;需要征用耕地时,无论面积大小,均需报省批准;征非耕地超过10亩的,亦需报省批准……”

  据了解,河南三线建设跨越10个县的区域,涉及约300万人。实际操作中,一些军工厂为便于施工,曾发生过将群众赶出居住地的事件,“当时负责河南和湖北两省三线建设工作的是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中将,他听说这事后大发雷霆,教育我们一定要相信群众,争取群众的支持,说打仗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后来,当事方赶紧把迁移的群众请了回来,当然,由于保密工作到位,并没有发生泄密的事……”毛文学笑着说。

  三线丰硕成果与遗留问题并存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方便,豫西山区自然条件优越,作为战略后方,可支援东北、华北、西北,也可支援西南、中南、东南,这成为三线工程选址河南的最重要因素。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历经近20年的河南三线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截至1984年,河南三线工程共建成核、航空、电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业及地方军工企事业单位66个,职工97960人,拥有金属切削机、锻压、军工专用等大高精尖端设备近1.6万台,还拥有14个专业和厂办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三线建设为河南航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毛文学说,目前,适应现代化军工技术的空空导弹及火控技术专业研究基地设在河南,根据中央指示,1984年,在洛阳又上马了8号国家重点工程,“国内知名的郑州航院,就是在三线建设时期落户郑州的”。

  让我们看看三线建设为河南留下的财富:在电子工业方面,河南有两个研究电波传播规律和激光、雷达的研究所,民用产品曾生产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电话机等;河南造船工业首推七一三研究所,其产品为海军舰用专业材料;光学基地有6个专业和厂办研究所,生产的民用望远镜、显微镜质量上乘;1984年投入市场的嘉陵—本田摩托车,深受大众喜爱,其生产基地就是三线军工企业等等。

  当然,由于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准备打仗”,时间紧,任务重,也造成了许多工厂“先天不足”,留下了一些后遗症。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电子工业部一个军工厂建在白龟山下游,这是个病患水库,汛期一旦决口,厂区内的水深竟达15—20米;在汝阳县山窝窝里,有个汽修厂,由于交通不便,经常是开着修好的汽车出山,还没出去又坏了,来往折腾,大大增加了成本,根本不利于战时急需。

  根据档案记载,河南三线建设的遗留问题,归纳起来包括,“布局过于分散,许多单位钻山太深,缺乏社会依托;战线拉得过长,建设规模过大,忽视地质勘探;‘村落式’、‘瓜蔓式’布局,割裂了合理的工艺流程;忽略工程质量,搞所谓的‘设计革命’,引发了许多问题;建设标准过低,后勤服务设施不配套,职工生活十分困难……”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历史背景对河南三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一场长达20年的调整改造拉开了序幕……

  三线“军转民”技术造福社会

  “河南从8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三线工程的调整,搬走了存在重大险情的5家地方军工企业,同时也接纳了从陕西安康搬迁到新乡的一家航空厂。”据毛文学介绍,除了省际间的调迁,省内的一些三线工程也从深山迁到了城市,如生产炮弹引信的5124工厂搬到了郑州须水镇,电子工业部的干校从叶县搬到郑州西郊,生产冷藏车的红宇机械厂由南召搬到中牟县,灵宝山区的124厂迁移到郑州改名郑飞公司等等。

  军工企业的内迁,势必带来军工技术对社会的应用。1984年2月,一份公开的《河南军工技术转民用报告》,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份报告详细列举了河南一些军工技术和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利好。记者结合档案记载,对当年的这些“高精尖”作一简要叙述——

  造船总公司725研究所研制的可从洗羊毛废水中提取羊毛脂、羊毛醇,制成羊脂涂料技术,变一废为三宝,年可获利430万元;航空工业部613研究所将研制的体外反博器转让给洛阳医用电子仪器厂,增收11万元,引来黑龙江、湖南等地客商;航空工业部134厂为郑州搪瓷厂设计制造的整体浴盆模具,创造150万元外汇利润;造船总公司725所为开封玻璃厂研制的模具新工艺新材料,年增收40万元;兵器工业部红阳机械厂与南阳地区合作完成了开采独山玉的新技术研究,使玉石利用率最高提高到了97%;1983年,电子工业部405厂开发的无线电雨量遥测设备用于江西上饶水库,使7个县免遭水灾。

  此报告发布后不到一个月,1984年3月20日,河南正式成立了三线调整改革规划领导小组。经过4个五年计划,先后对39个项目进行了调整,迁出三线职工4万多人,一大批三线企事业单位脱颖而出,成为“军转民”和国防科技工业中的佼佼者。据统计,截至2006年,河南三线企业兴办合资企业20余家,开发民用品300多种,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光学电子、民爆器材、超硬材料、感光材料等一批重点优势民品,其中,5123厂的大颗粒金刚石、第二胶片厂的感光印刷材料、158厂的接插件等,其技术水平和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

  河南省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三线调整初期,我省军工产值一直徘徊在10亿元左右,2003年已达到172亿元,“三线调整历经2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线建设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防工业布局,三线建设的决策和落实在当时有其必然性。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有人认为世界大战最终并没有爆发,认为三线建设是没有必要的,它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国防经费超支和效益浪费,延误了中国的发展时机。

  三线建设到底有无必要?在学术界有一个观点值得深思,就是三线建设虽然是以战备为中心,但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给西部以后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如果没有当年的大规模建设改善了西部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状况,今天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别将更加悬殊,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困难。

  “总体来看,三线建设给河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应该肯定的。”河南省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说,河南三线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使得省内铁路里程新增了129+1公里,极大地改善了豫西山区的交通面貌;新建了舞阳钢铁厂、改造了安阳钢铁厂,形成了一定的特殊钢生产能力;河南的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构成了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的豫西铝生产基地。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河南的三线工业仍继续支撑着全省的经济发展脊梁,全省钢产量的80%、有色金属的100%、煤炭产量的90%、电力和建材工业的80%、机械工业的70%、纺织工业的60%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生产科技能力,都出自三线企业。

  “我认为,三线是国家的财富,对巩固国防,改变山区农村贫穷面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毛文学动情地说,即使在今天,千万三线建设者们不畏艰难险阻,用青春和热血献身国家事业的奋斗精神,仍然值得弘扬和传承,“他们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历史会永远铭记……”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