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信阳市光山县龙山湖湿地公园航拍。叶继斌摄
本报记者张培奇施维刘振远范亚旭
河南信阳之多彩,着实令人赞叹!在这片位于鄂豫皖交界的热土上,大别山与淮河山水相融,南北文化交相辉映。革命老区的红色血脉、“信阳毛尖”的农趣茶韵、古洋相伴的城市建筑……一张张令人神往的名片,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五彩斑斓。
如今,在脱贫攻坚的砥砺征程中,信阳再度以多彩之神韵绘就出产业扶贫的华章。2017年,信阳以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为总抓手,立足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一系列综合产业扶贫措施在贫困群众家门口落地生根,建立起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双赢机制,为革命老区乃至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脱贫树立了典范。
草长莺飞的时节,记者奔走于信阳的山岭田间,与基层干部、扶贫企业家和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一幅“多彩田园”的美丽画卷缓缓展开。
连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纽带
——站在新起点上,立足全市老区、山区特点,科学擘画产业扶贫总抓手
信阳地处大别山区,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4,又是革命老区,如今被国家确定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均为贫困县的地级市……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必须直面剩余贫困人口大多数为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人群的棘手难题。
如何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以产业为媒,将剩余贫困群众一道领入全面小康?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以产业为基,让剩余贫困群众一同踏上振兴的康庄大道?信阳面对的这块硬骨头显得格外难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17年6月,在总结前期产业扶贫经验的基础上,信阳市委、市政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擘画出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的宏伟蓝图。
所谓“多彩田园”,就是集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扶贫措施。市委副书记、市长尚朝阳说,“多彩田园”工程作为信阳市产业扶贫的总抓手,是连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是立足本市老区、山区扶贫特点,对之前产业扶贫政策和经验的升华,对于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脱贫意义重大。
承载着人民的期盼,仅仅1年,“多彩田园”工程就在信阳的山野乡间遍地开花:
——让群众脱贫出了彩。全市发展“多彩田园”示范工程1150个,累计带动贫困户78861户,带动贫困人口27.07万人,累计增收13.8亿元,示范带动贫困村728个,覆盖率达94.1%;
——让产业发展出了彩。全市各类高端水果、特色种植采摘园面积扩大16万亩以上,先后有170多位务工人员和经商人士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培育了中坚力量。
盯住脚下土地和身边资源
——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效带贫的产业优势
清早,光山县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世法正忙着修剪油茶树的枝杈。这片位于槐店乡陈洼村的油茶基地,凝聚了陈世法2008年返乡创业以来的所有心血。曾经的荒山,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早已绿意盎然。用陈世法自己的话说,就是“荒山变银行,荒山变工厂”。
去年,“多彩田园”工程将陈世法的公司纳入产业扶贫重点支持项目,在有多年带贫经验的他看来,“这不只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山水相依的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同全国不少山区、老区一样,优美的自然生态既限制着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落地,同时又是极具潜力的致富资源。
如何精准选择产业扶贫的路子,是产业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对此,市委副书记刘国栋深有感触:“老区发展扶贫产业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盯住脚下的土地和身边资源,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寻找绿水青山的‘变金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让扶贫产业通俗化、生活化、本地化,既有山花的烂漫,又带着泥土的清香。”
如果将信阳的扶贫产业镌刻在地图上,光山油茶、淮滨弱筋小麦、商城中药材、平桥蔬菜……有934项工程直接建设在传统优势生产基地上,每县、每乡镇、每村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每个产业都根植于自己独特的土壤里。
“多彩田园”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饲则饲、宜游则游的原则,所选产业不仅符合各地实际,减少了“水土不服”的错配,还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多路进财”提高了产业脱贫的效率。
从微观窥探,“多彩田园”榫接了产业发展规律与贫困人口特点。我国个别地方,为求“跑步”脱贫,培育了一些深度贫困人口难以参与的产业,看似“高大上”,实则不接地气、浪费了资源。而这一困境,罗山县灵山镇檀墩村村支部书记黄玉寿却完全不用担心。在“多彩田园”100多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下,今年村里建的36个香菇大棚即将全部完工。他告诉记者:“贫困户搞产业不能等,不能难,更不能险。村里之所以搞香菇,看中的就是,‘短平快’的优点,当年能见收成,且价格稳定,管理简单。”
从宏观审视,“多彩田园”铆焊了扶贫产业开发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来到光山县泼陂河镇东岳寺村,200多位艺术家和高校师生正在这个僻静美丽的小山村的旮旯深处,聚精会神地搞创作和现场教学,这里抓住库区移民建设机遇,又利用“天然氧吧”生态资源,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写生小镇”。艺术家和师生吃住在农户家,为贫困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
把产业扎在家门口,实现人不出村、村头脱贫。让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这幅令人憧憬的画面已然不远。正如光山县委书记刘勇介绍,光山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人均“1亩茶、1亩油茶、1亩中草药、1亩果蔬”特色产业扶贫行动,“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的致富图景已经成为现实。
谁带动贫困户就奖励谁
——以激励代替部分兜底,构建多元精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贫效率
扶贫不能养懒汉!增收不能靠送钱送物,必须靠生产劳动。如何将产业发展的动能转化为提高带贫效率的势能,是“多彩田园”工程必须解开的一把锁。尤其是面对劳动能力偏弱的深贫群众,“多彩田园”的带贫机制创新更是迫在眉睫。
在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54岁的村民蒋正霞几乎每日都会到繁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虾稻共作”基地务工。一面收取流转土地的租金,一面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她的穷日子变得越来越滋润。
同样是本村贫困户的张文富,自己流转了15亩土地,搞起大棚蔬菜种植,眼下也是丰收在望。从前不敢“自己干”,一没钱二怕风险,自从获得“多彩田园”工程扶持后,自己的底气越来越足。
蒋正霞的机会和张文富的底气,都是“多彩田园”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激励措施的结果。
这一措施的关键在于,重点扶持带贫能力强和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带动贫困户增收较多的主体和自主发展产业脱贫情况较好的贫困群众,给予资金激励。简单地说,就是“谁带动贫困户就奖励谁”。
像蒋正霞和张文富纳入项目后,他们如果年收入能比之前增加3500元,则蒋正霞所在公司和张文富本人,能够得到2000元的奖励。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一味补贴造成的养懒汉和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陷阱,又能激发企业和贫困户自身产业脱贫的积极性。”市委农办主任李雪洋说,坚持目标导向,谁支持贫困户增收脱贫,政府就支持谁,对达不到“多彩田园”工程要求的应及时退出,才能将贫困户融入产业链的加法做得更好。
这个加法的精要,除“激励”外,还在于“精准”。而其精准,则得益于因地制宜、因“贫情”制宜。
在罗山县青山镇孙岗村亚森生态园的林果种植基地里,65岁的贫困户何书兰工作很是上心。她掰着指头数着自己的收入来源:“务工每天能赚80元,家里散养几头猪也能赚个几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转收入,还有企业每年发给我的500元。”
何书兰所说的500元,是“多彩田园”到户增收项目给予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脱贫福利。政府将“多彩田园”给予每位贫困群众的5000元扶持资金投入企业,企业每年返还贫困户500元,并在第5年将本金全数还到贫困户手里。
像到户增收这样因贫制宜的方式,不是传统意义的兜底,而是将资金经过企业增值,再投入百姓的口袋,不仅减少了政府投入、增加了“兜底”的可持续性,还推动了产业和贫困户共同发展。
罗山县委书记许远福说:“‘多彩田园’建立起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精准的利益联结机制,每位贫困群众都有不少于两种的产业增收渠道,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
罗山的例子,只是信阳市“多彩田园”工程精准利益联结、拓宽产业渠道的缩影。2017年以来,全市建立了“粮油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美丽乡村+合作社+贫困户”“农村电商+技能培训+贫困户”“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本土资源+平台支持+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加强了财政、金融、农用水电、用地和智力多项支持,每位贫困户都因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路子,而大大提高了产业扶贫效率。
宁肯苦干,决不苦熬
——健全党对扶贫领导机制,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焕发老区精神的新风采
如果将近代以来的信阳历史比作一条溪谷,其中流淌的是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澎湃而生的红色血脉。即使在当代,这条血脉的鲜红依然没有褪色。
在尚朝阳看来,不把扶贫当“包袱”丢给国家,不给全面小康拖后腿,积极主动谋发展、自力更生谋脱贫,就是信阳老区党和人民在新时代对红色血脉的最好传承。
实行“四级联动”,确保帮扶精准,是“多彩田园”示范工程的一大亮点。其内涵在于,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从横向发挥各级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产业精准扶贫中践行精准要求;从纵向协同推进、步调一致,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精准管理、精准考核。
作为老区,光山县群众脱贫得到中央的格外牵挂。作为中央办公厅扶贫联系点,中办先后派出3批干部到此挂职,为实现县里群众的小康梦增添力量。光山县副县长毛娓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虽然挂职时间并不长,却切身感受到了“多彩田园”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宁肯苦干,决不苦熬”的老区精神。左右联动、上下联动,产业扶贫的“精准指数”,是靠领导机制的“科学指数”和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的。
在罗山县信阳现代园林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了一份份特殊的扶贫档案。每份档案共有10个项目,翻开细看,每位群众应采取哪些扶贫措施、从事哪些劳动、获得了多少报酬等等,都记录得十分详细。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详尽的扶贫档案,却并非完全出自基层干部之手。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玉龙介绍:“其中,1-4项是乡镇和村支部建档立卡的内容,5-10项是我们自己派遣调查员根据公司产业扶贫需要进行的补充。”
原来,这家非公有制企业自觉成立了党支部,每位党员都将产业扶贫作为自己的职责对待,没有抱怨、没有算计,只有真诚的付出。在“多彩田园”的实践中,像他们这样以党支部引领产业扶贫的非公有制企业不在少数,已然成为“多彩田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是“多彩田园”示范工程成功的秘诀之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说:“‘把党支部建在链上’,一来发挥了党建引领脱贫的作用,激发了企业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来通过和基层党组织横向联动、互为补充,让企业根据产业扶贫中的具体实际发挥作用,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产业扶贫“多彩田园”示范工程头顶科学设计、脚踩泥土芬芳,不仅让贫困群众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多彩梦想愈来愈近,也为乡村振兴的多彩卷轴点缀了丹青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