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赵春喜
“媒体发展环境巨变,县级广播电视台该如何走向未来?”5月24日,面对记者的问题,王艳坦言,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答案。
作为项城广播电视台的“当家人”,这些年王艳和团队一直在摸索,试图趟出一条县域广电的改革突围之路。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年项城广播电视台经过发展,这个目标似乎已经实现。
全台年经营收入2600多万元,荣获全国县级十佳电视台,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市县广电媒体20强,先后有500多家电视台前来参观学习。
这样的业绩让很多同行艳羡,但王艳却不满足,“在改革中突围,县级广播电视台应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项城广电曾经举步维艰。设备老化、三网融合冲击、医疗广告禁播,职工工资都发不下来,人心不稳。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就是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把改革进行到底。”2010年,只有28岁的王艳接任项城广电台长,员工大会上誓言铮铮。
打破事业体制,进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冲破人才管理的束缚,激发内生活力,成为改革的重点;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零工资制度,实现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建立“不看身份、用人唯才”的用人制度,公开招聘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优化人员结构,团队平均年龄仅26岁。
一系列的改革,让项城广电形成了宣传、活动、产业高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该台成立服务组,对接项城市委市政府秘书处,及时掌握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根据各个时期各部委、单位不同的宣传需求,及时进行策划,打造了《电视问政》《法治在线》《环保在线》《综合治税》等政务栏目,成为项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如今,《电视问政》已成为项城市街谈巷议的一个品牌栏目,观众收看率始终名列前茅。该栏目要求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主动走上屏幕,揭短亮丑,接受群众拷问,承诺整改,使栏目成为推动工作的一大利器。
从服务百姓的衣食住行着力,从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着手,项城广电成立“帮帮团”“维权哥”,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每年开展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敬老等20多场大型公益活动,成为温暖的城市名片。
目前,该台由当初的一档栏目,发展到现在的一个融媒体中心、4个电视频道和2个广播频率,自办广播电视栏目32个,日播出节目50多个小时,节目办得红红火火。
在改革的过程中,项城广电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广电+”模式。“广电+房产”“广电+活动”“广电+农业”“广电+生活用品”等模式,从单一广告收入向“广告栏目化、线下活动、产业服务”等多元化产业链模式转型,创收连年攀升。
改革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艰辛。第一次团购节活动,员工们四处招商,处处碰壁,最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才谈到了25家客户。为了节省开支,大伙儿自己搭舞台、拉设备、架音响、做安保。直播的那3天,团购节盛况空前,10万人次集聚现场,创收20多万元,当礼花绽放天空的那一刻,现场人员热泪相拥。
这些年,项城广电先后举办了乡里乡村春季行、秋季行等活动,联合商家举办了项城海参消费节、首届TV团购节等活动,每年活动达100多场次,年创收近千万元。
媒体融合是发展壮大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改革中,项城广电积极拥抱互联网,加快全面改革、深度融合,组建了融媒体中心,形成了“一中心、八平台”全媒体矩阵。
“借助全媒体矩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内容,在政务、便民服务上下功夫,创新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政府运行更加高效、群众生活更加便捷;创新文化服务超市,为群众免费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便民服务举措,构建‘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王艳说。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