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遗址全貌
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户区效果图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员江波摄影
开栏的话
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文化,就有了生命和灵魂。
城市的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和历史记忆,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孕育于历史,也常常被悠悠岁月冲刷掩藏。打捞尘封的时光,让历史说话,让文化“活起来”。
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人民的呼唤,更是当下的责任。
今天起,大河报推出“文化三门峡”专栏,深度挖掘三门峡的文化魅力,激发文化正能量,让文化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大引擎,让文化自信成为每个三门峡人的“幸福密码”。
首篇文章,大河报联合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推出“早期中国”专版,敬请网友读者关注指正。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房琳任欢通讯员黄云启黄洋文图
核心提示丨大河汤汤,演绎华夏。黄河之畔,魅力三门峡,以深厚的文化,诠释着民族根魂。考古滥觞仰韶村、华夏之花庙底沟、十里长街北阳平、漫漫丝路石壕道……众多价值巨大、影响力深远的文化遗存,深刻印证着三门峡的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也彰显着三门峡这片土地在华夏历史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曾明确论断:“最早的中国是从三门峡走出的。”
开启“早期中国”大门
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位于韶山脚下,三面环水,平静安宁。
5月中旬,走在仰韶村,300余亩熏衣草开得正盛,道路两侧的土塬层层分布,随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灰坑。仔细辨认,你会发现其中夹杂着破碎的陶片和石器,触摸着这些残存遗物,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
1921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让这个普通村庄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古文明“圣地”。
经考古发掘,仰韶村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据考证,该遗址含有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按照用发现地来命名的考古惯例,“仰韶文化”一词因此诞生。它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学研究的第一页,奠定了“中华文明渊源”的基础。
“‘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考古学文化。在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进程和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渑池县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晓鹏告诉记者。
升起华夏文明曙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命名地,即庙底沟遗址。
它东有火烧羊沟,西濒庙底沟,北临青龙涧水,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期。
“庙底沟遗址分为两期。下部文化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上部文化层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承袭仰韶文化发展,又发展为龙山文化。”翻看着遗址发掘现场的照片,三门峡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来,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的“中华文化西来说”,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序和源远流长。庙底沟文化以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为旗帜,尤其是有精美花纹“华夏之花”的彩陶出土,奠定了庙底沟遗址中国艺术之源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曾说过:“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以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为耀眼的恒星……”
诞生早期中国“首都”
黄帝,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初夏时节,记者一行来到荆山黄帝铸鼎原景区,拾阶而上,三尊大铜鼎赫然而立,雄浑壮观,默默诉说着黄帝在此铸鼎的伟功。环顾四周,松柏挺拔,大殿巍峨,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据灵宝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位于黄帝铸鼎原及其周围的北阳平遗址群为黄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例证。
北阳平遗址群中面积最大的遗址——北阳平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00至500米,被称为五千年前的“十里长街”。
西坡遗址也是北阳平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2005年该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经八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随葬品。其中,占地516平方米带回廊的特大型宫殿遗址,在全国属首次发现。据《史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下”,灵宝境内的铸鼎原遗址即为所述“荆山”。鼎为国之重器,黄帝选择在灵宝铸鼎原铸鼎,具有相当巨大的国家象征意义。
结合当地黄帝陵、轩辕台、夸父山、铸鼎原、鼎湖、荆山等地名典故,三门峡当地文物部门专家初步断定:灵宝北阳平遗址群是黄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是早期中国人的“首都”。
见证丝路文化交流
走在三门峡神秘的土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历史的陈迹,嗅出远古文化的气息。崤函古道亦是如此……
崤函古道全长200多公里,是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穿越崤函地区的一条交通要道,也是丝绸之路重要干线路段之
一。
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青翠的林木间,一条灰白色的道路蜿蜒,这便是现存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据介绍,因周围山势较高,这里几乎是东西“二京”的唯一通道。千年来的车辙碾压、牲畜踢踏,走近古道,坑洼的路面令人触目惊心。
崤函古道石壕段是丝绸之路上至今保留的唯一“道路”,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代交通、商贸情状。2014年,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是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遗产点之
一。
著名考古学家安家瑶教授实地查看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时曾说:“这才是‘丝绸之路’原汁原味‘路’的痕迹,是一处绝无仅有的‘路’的实物标本!”
保护展示先祖馈赠
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遗址,2014年,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梅良川提出“一轴线三支点”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战略布局的设想,随后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其主要内容是:沿“丝绸之路”由东向西,从义马到灵宝,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渑池仰韶村遗址、市区庙底沟遗址、灵宝北阳平遗址群为重要支撑点,以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为轴线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
如何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梅良川表示,三门峡市文化部门将以大遗址保护利用为抓手,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承接中华文明探源基地和中原文明起源工程为具体工作措施,推进三门峡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同时,将积极推动史前仰韶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淬炼“华之根、夏之源”特色文化遗产品牌,打造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乃至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坐标,把三门峡建设成“华夏之源、艺术之都、浪漫小城、休闲胜地”。
链接
何为“早期中国”?
“早期中国”一词,是考古学在探究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个专用术语,泛指中国历史开始走向文明以至产生最初的国家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