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河南故事|渑池漏泉村:小丹参强了集体富了百姓

2018年08月02日07:54

来源:大河网

  如今,村里的丹参产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基本形成了农户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合作社有效益的良好局面。

  ——杨三民漏泉村党支部书记

  □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河南日报通讯员 王雪红 赵闪

  8月1日,记者在渑池县张村镇漏泉村看到,民居布局整齐划一,村道宽敞、楸树成荫。田地里,紫色的丹参花儿正在盛开,放眼望去似一片紫色的花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前两年我们村特别穷,现在‘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连外地的考察团都来这里学习了。”该村老党员赵京五说起村子的变化,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从省级穷困村到明星村,漏泉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漏泉村距张村镇2公里,离渑池县城10公里,土地平整,交通便利,长期以来,群众以传统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苦于发展无“方”,守着好条件却一直过着穷日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渑池县公安局派驻工作队及第一书记进驻该村,发现该村存在党组织建设乏力、引领作用不强、缺少村集体经济和带动群众发展的主导产业等问题。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突破口。”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段素雷说。他们从抓作风“开刀”,向不作为“亮剑”,硬起手腕解决村干部“干”与“不干”的问题,吹响了“支部走在前,党员干在前,人人勇争先”的战斗号角。

  没有集体经济怎么办?漏泉村率先成立了渑池县首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绿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服务群众为主,兼顾盈利为辅,合作社所有收入归村集体所有。

  渑池县独特的地理纬度以及红黏土土质等自然条件,使得在此种植丹参的药用含量超出国家药典标准的2倍,优质的“豫西丹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国驰名。

  漏泉村依托绿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豫西丹参”,2017年高质量培育优质丹参种苗153亩,实现育苗收入60万元,收获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

  该村通过“百亩丹参种植示范片”,流转农户土地种植丹参249亩,带动农户种植849亩,其中贫困户种植218亩,仅仅一年的时间,丹参种植面积激增到1098亩,占耕地面积的34.7%,真正成了渑池县“丹参第一村”。

  为了让“沉睡”的集体资产“活”起来,该村还采取村集体养殖、大户进场养殖等多种形式,招商引进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盘活了占地40余亩、弃用的村养殖场,发展养殖优质湖羊种羊2000只。

  “如今,村里的丹参产业已经发展起来了,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基本形成了农户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合作社有效益的良好局面,村集体投资100余万元的中药材烘干储藏及深加工项目正在施工,可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谈起漏泉村的前景,村党支部书记杨三民信心满满。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