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王大庆丁新伟夏远望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从昔日的传统农区、国家贫困县,到今天的“河南塞罕坝”“中国制冷新地标”,制冷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坚实支撑……民权坚定践行“三个起来”要求,努力走好传统农区转型发展路子,为我们提供了县域治理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迪。
从无到有的民权制冷,是发展路径选择和发展成果共享的准确把握,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中国制冷看民权。在民权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万宝、冰熊、华美、香雪海等20多个中国制冷知名品牌,冰箱冰柜年产能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冷藏保温车市场份额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以制冷为底色的高新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动机”。
产业是强县富民的核心。明确发展路径,做强主导产业,县域经济“蛋糕”就能越做越大,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有条件和能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县和富民才能统一起来。
从无到有的制冷产业,看似与民权偶然结缘,实乃民权人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伊始,冰熊公司落户民权,引进国外生产线,以冰柜为“拳头产品”,行业地位全国第三,成为河南最早的上市公司、全省工业战线十面红旗之一。2002年前后,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体制弊端让“冰熊”雄风不再,民权经济因此一度跌到谷底,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一。
“冰熊”跌倒,民权痛定思痛:缺资金、缺资源、缺区位优势的内陆传统农业县,重新站起来,必须主打工业。当务之急,是认清优势、找准定位,确定产业主攻方向,走特色化、差异性、集群化发展之路。民权人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冰熊”跌倒了,但它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发展制冷产业民权有品牌、有技术、有市场优势,重振雄风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2008年前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处在承接转移“桥头堡”的河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风口”。民权走出去、引进来,大力承接沿海知名制冷民营企业的产业转移,一条独具特色的强县富民发展之路由此不断拓展:集中资源办大事,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以招商引资打造民营经济方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走进国内500强企业万宝集团的生产车间,一条条流水装配线不停地运转,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工作着,“我们是附近的农民,在这儿干活每月能挣3000元,比种地和外出打工强得多。”民权主打“制冷牌”的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今年上半年仅制冷产业就实现产值88亿元,为全县提供了近6万个就业岗位,制冷产业链的强劲辐射带动,激励城乡居民创新创业,成为就业增收主渠道。民权摘掉了全省倒数第一的财政穷县帽子,经济增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商丘市第一,近10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与民权一样,我省其他县市均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新作为、新突破。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选准做强主导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提升。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民权制冷,是开动脑筋、打开大门,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的生动实践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把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根本靠改革。精心运筹、大胆实践,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持续提供强劲动能,发展和改革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权扭住改革发展不放松,制冷产业从“一棵树”成长为“一片林”,高新区获省“十强”“十快”殊荣,县域经济风生水起。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改革、不断创新。早在2010年,民权大幅精简行政审批环节,短短百天就完成了总投资12亿元的浙江香雪海电器集团在民权建厂投产,比预计时间提前近半年,创造了国内制冷业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民权速度”,香雪海的“龙头”示范效应充分释放——投产和产品推介会吸引了2000多名全国各地制冷客商,飞龙电器、华美冷柜、万宝冰箱、松川专用车等制冷大项目相继进驻,实现了从一个“冰熊”跌倒到“几十个雄兵站起来”的逆袭。
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民权发力“放管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遇到问题时,企业可随时给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打电话,他们的手机被称为“24小时热线”。民权不断探索融资模式,从最初的人才引进、电价、财税、土地、资金、扩权等优惠政策,到“一个项目、一套人马”的保姆式服务,再到设立“银行+企业+保险+政策”的招商基金……客商纷纷点赞:“民权服务企业360度。”
消费全面升级,创新日趋活跃。2020年,我国冷链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冷链物流是“蓝海”。民权集聚政府、企业和社会创新合力,打造“中国冷谷”,抢占行业先机。成立中科院制冷专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国家级冷冻冷藏设备质量检验中心,投资15.5亿元建设“中国冷谷双创生态园”;自主研制的新零售冰箱、智能冰箱等“非标”产品,利润是普通冰箱的几十倍;国内首辆太阳能冷藏车成功下线,获得6项国家专利;推出物联网智能冰箱,率先实现家用电器信息化操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大批制冷企业进驻高新区,“蓝领”工人和高端人才需求旺盛。民权与高校联办制冷技术学院,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1500名,其中高级职称523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0家、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5个。涵养“第一资源”,激活“第一动力”,制冷产业加快“四个转变”:由标准柜向特种、异型柜转变;由家用商用制冷向工业科研制冷转变;由单一制冷家电向全方位智能家电制造转变;由“民权制造”向“民权创造”转变。
民权制冷产业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发展的潜力通过改革来释放,现实的难题依靠改革来破解。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必须加快县域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主导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才能解决我省县域经济存在的产业体系不完整、优势不突出、层次不高等问题和短板,实现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局面。
从一个产业到一座新城的民权制冷,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形成了城乡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下了连霍高速进入民权高新区,跃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柏油路笔直宽广,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气势恢宏,小游园、小广场点缀街头,绿化树郁郁葱葱。伴随着“冷谷”的崛起,在十年前这片蓬蒿丛生的土地上,民权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城镇为依托,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高新区成长为一座活力四射的新城,让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产业是“实”,城镇是“形”。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区,是产业的链接、产城的融合、城乡的统筹。没有城镇化,产业集群就是“孤岛”;缺乏产业支撑,城市建得再好,终将沦为一座空城。“实”“形”结合,产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有序集聚、农村人口有序流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快速发展的高新区,让数万名农民家门口就业,带动人口集中、拉动服务业增长、促进城乡发展,成为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和强大“助推器”。从2011年至今,民权城区框架从不足30平方公里拉大到60多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抓住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良机,以“一城一区一廊”为总抓手,以道路建设、垃圾清理、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治等为重点,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分享城镇化成果。依托黄河故道的生态资源、庄周故里的文化资源,持续开展“美丽民权·整洁村镇”活动,建设美丽乡村达标村和示范村,打造生态宜居、旅游休闲、产城融合的特色乡镇,让广大乡村更好分享现代城市文明成果。很多民权人说:“民权现在有了高铁站,城市更美了,农村变富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民权的不懈探索印证了一个规律: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要素获得和市场开拓,城镇化是必由之路。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必须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产业为支撑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从“冰熊”跌倒到“冷谷”崛起,从传统农区到现代新城,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民权的发展历程,见证着中原大地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激励我们始终以“三个起来”为根本遵循,开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