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
寿山炉
罗汉炉
五龙尊
益寿瓶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惟一文图
提起红色钧官窑,很多藏家都知道“三大厂”——禹县地方国营瓷厂、禹县钧瓷美术一厂、禹县钧瓷美术二厂。它们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消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这30年的特殊岁月里,为钧瓷的研制、复烧、创新、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一段不老的神话。
在国营钧瓷厂倒闭后,以郑召钧窑为代表的首批民营窑口仿佛落日的绚烂余晖、香炉的袅袅余烟,把它们的辉煌延续了十几年,在钧瓷史上留下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笔……
承上启下开民营窑口之先河
上世纪80年代,三大国营厂逐渐式微,厂里的一些技术骨干也陆续到了退休年龄。恰逢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天时地利人和,郑召钧窑、刘瓷辉钧窑等第一批民营钧窑出现了。
郑召是神垕人,小时候与共和国第一代钧瓷大师卢广东是门对门的邻居,这让他自小就有一个关于钧瓷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烧出好钧瓷来。早年从事煤炭行业积累了第一桶金后,郑召开始筹划建钧瓷厂。1984年的某一天,郑召和朋友闲聊时获悉三大钧瓷厂有一批钧瓷老艺人即将退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知道自己一直等待的某个时机出现了,当天晚上就开始逐家拜访老艺人,不久之后便建了郑召钧窑。
钧瓷资深藏家、鉴定专家陈涛的父亲那时在许昌工作,结交了很多钧瓷艺人,陈涛也通过父亲认识了郑召。“郑召是个很大方的人,那时候三大厂濒临倒闭,工资待遇不高,他出重金聘请三大厂的技术人员,吸引了很多高手。”陈涛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郑召钧窑就有带空调的休息室,夏天拉成车的西瓜供大家防暑降温,各方面都很人性化,大家也都很感动,更加用心地做钧瓷。”
郑召钧窑汇集了三大厂造型、配釉、烧制方面的技术骨干,钧瓷名家刘富安、晋佩章、一厂手拉坯高手王广振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来自不同国营厂的大师们在这里撇开门户之见,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新的造型、釉色开始出现。郑召的产品大都是手拉坯、传统工艺,得益于老艺人高超的技术,郑召的很多精品达到甚至超过了三大厂的艺术水准,大件产品尤其出色,备受人们追捧。
随着时代的发展,郑召钧窑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浮现——传统煤烧成本高,尤其大件钧瓷成品率极低,“十窑九不成”;上世纪90年代,气窑烧造钧瓷已悄然兴起,成品率高,成本低,逐渐占据了钧瓷市场;更有新工艺钧瓷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冲击着市场……在三大国营钧瓷厂相继倒闭后,郑召钧窑也在1996年下半年停止烧造。
在陈涛看来,郑召钧窑“不是官窑,胜似官窑”,“就像宋代钧官窑倒闭后,窑工南下制作钧瓷,把窑火延续了一段时间。郑召钧窑就是红色钧官窑的延续,让我们有幸看到了三大国营钧瓷厂技艺相互融合的精品,看到了红色钧官窑时代最后的背影”。
在钧瓷发展史上,以郑召钧窑为代表的首批民营钧窑虽然延续时间短暂,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郑召之后,孔家、苗家、荣昌钧窑等民营窑口开始涌现,曾在郑召钧窑工作的钧瓷高手们也纷纷自立门户创作自己的作品,逐渐成长为一代钧瓷大师。
市场洼地值得关注
郑召钧窑烧造历史仅有短短十几年,生产了十几万件产品,完好流传至今的大约几万件。对于刚入门藏家来说,它是一个很小众的窑口,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而在资深藏家眼中,它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许多专业藏家做钧瓷系列收藏时,郑召钧窑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了钧瓷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不仅有文化艺术价值,更有学术历史价值。
在资深藏家郭志强家中,记者见到了数十件郑召钧窑的精品,都是手拉坯煤烧,造型优美,釉面灵动,窑变绮丽,艺术水准相当高。“郑召钧窑东西精,数量少,不是大批量工业化生产那种,老藏家们都喜欢收藏一些。这些年来,郑召钧窑的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但因为圈子小,没有任何宣传炒作,知名度不高,涨幅远远不如钧瓷一厂、二厂的产品,还有很大的空间。”郭志强说。
近年来,红色钧官窑市场很火热,价格水涨船高,屡次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大河鉴宝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告诉记者:“钧瓷三大国营厂的传统钧瓷产品,10年前大概几百元就能买到,贵的也不过上千元,现在已经没有低于一万元的了,价格相当于10年前的十几倍,而且数量有限,市面上很难找到。”
如今,红色钧官窑产品已经上涨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郑召钧窑的价格不过是它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个价值洼地,现在很多人还没认识到,是个捡漏的机会,遇到了可以下手。”李卫国说,“相比三大厂的产品,郑召钧窑不仅性价比高,还有个好处就是基本没假货,因为价格不高、煤烧仿制难度大,没有人去仿它;而三大厂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不少仿货,需要认真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