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机制创新强化聚力增效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2018年10月22日07:32

来源:大河网

宁陵县积极发展酥梨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王伟摄

(图为固始县三河尖镇农民制作柳编工艺产品夏义摄)

(图为光山县八里畈镇的村民展示剪纸“中国梦”苏平摄)

(图为卢氏县杜关镇的香菇产业扶贫基地)

(图为民权县花园乡赵洪坡村发展乡村旅游,计划今年脱贫 薛郜摄)

信阳商城县山村新貌鲍云摄

  □河南日报记者樊霞本报通讯员陈铮董普阳

  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已经吹响——到2020年,河南实现总体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省财政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围绕资金使用精准要求,以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制度+技术”模式为重点,着力增强资金使用针对性、促进资金管理权责匹配,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据统计,5年来,我省以专项扶贫资金为引导,以重点项目为平台,深入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各级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9.4亿元,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支持全省打好脱贫攻坚战,夺取最后胜利。

  1

  五指握成拳头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

  民权县王桥镇黄辛庄的张志友老汉逢人就说现在日子过得可满意,去年政府免费给他家新建了院子,厨房、厕所都是新的。“俺从没想到能用上这么好的厨房和水冲式厕所,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政府给的。”张老汉说。

  老张家的改变得益于该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宽了,能办的事儿也多了,贫困户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7年,该县按照每户贫困户补贴1500元的标准,投入资金4200万元,大力开展贫困家庭改水、改电、改院、改厕、改厨、改俗“六改”工程,有效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条件,贫困户的脱贫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商丘市民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2018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5亿元,是同期各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2.8倍。凡是可统筹资金,一律拨付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划归同一个资金池。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根据脱贫攻坚需要,重新安排。该县使用统筹整合资金,立足本地优势产业,积极实施了光伏发电、林下食用菌种植、葡萄种植产业园、“以新带贫”扶贫产业园等一大批资产收益型的扶贫产业项目。

  自2016年以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省积极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根据河南省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办法,全省15个省定贫困县与38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起被纳入统筹试点范围。省财政将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20类专项资金和省财政安排的13类相关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截至今年9月底,三年来53个贫困县(含已脱贫摘帽贫困县)共统筹整合资金588.3亿元。

  按照政策规定,扶贫资金审批权限完全下放,相关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审核权也完全下放到县,由县级政府依据中央和省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用途自主确定扶持项目,让扶贫项目更接地气,更符合贫困群众需要,支持贫困地区集中财力办成了一大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切实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成效。通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贫困县建立起“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资金投入格局,做到了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发挥合力,有效解决了困扰贫困县的脱贫攻坚资金紧张、项目安排没有自主权等问题,确保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标。

  2

  凝聚攻坚合力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

  卢氏县杜关镇北王村贫困户荆占争想种香菇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省农信担保公司免收担保费用,仅用4天时间就为他办好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贷款资金,并主动为他对接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有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荆占争夫妻经营香菇大棚更有干劲了,去年年收入拿到了三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这是我省财政资金撬动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的缩影。

  产业兴旺才能彻底拔掉穷根,但贫困户往往缺少抵押物,无法贷款发展产业。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2017年省财政厅制订印发了《金融助推卢氏县脱贫攻坚试验区工作方案》,选择卢氏县作为省级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试验区试点先行先试,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补、风险补偿等政策,形成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肯定。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在53个贫困县全面推广实施,省政府又先后印发了《河南省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河南省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操作细则》,涵盖了贷款对象、资金来源、贷款利率、政府增信、风险分担、信用建设和考评机制等全链条的政策体系,成为我省金融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战略统领。

  推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实施。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目前,省农信担保公司已与51个贫困县、183个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48个贫困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项目4.8万笔、担保规模23亿元,带动近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引入央企扶贫基金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加强与中央扶贫基金对接,积极促成规模10亿元的中央企业贫困地区河南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在河南设立运营。截至2018年9月底,央企扶贫基金决策项目8个,金额3.625亿元,划款项目5个,金额2.375亿元。通过对省内贫困地区的投资,央企扶贫基金带动了相关地区3782户农户,约12000人的生产、就业。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支持保险机构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开办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为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分享发展红利提供支撑。对出台地方特色险保险方案且本级保费已到位的贫困县,省财政给予到位保费50%补贴。2018年—2020年,预计我省地方特色险保险品种大类将达20余种,奖补资金1亿元以上,累计可实现风险保障约100亿元;会同有关部门推出“干部推荐+融资支农+保险保障+财政贴息”为主要模式的“政融保”险资直投产业扶贫机制,省财政对落地实施的“政融保”项目予以贴息支持;支持保险机构参与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提供农业贷款保证保险、参与小额信用贷款助推脱贫攻坚、符合相关规定的保险机构,可享受农业贷款保证保险保费补贴和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政策。

  3

  紧盯脱贫标准完善财政支持扶贫政策体系

  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式公办学校,专门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问题,今年9月开学时,学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4200余人。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我省从教育、医保等多个方面构建财政资金保障体系。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我省积极完善教育资助保障政策体系,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问题。教育脱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省财政建立了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省财政累计筹措资金9.14亿元,对贫困家庭儿童学前教育给予保教费补助,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费和住宿费,大力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积极支持贫困县改善幼儿园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每年惠及学生39万余人,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不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对贫困人口实现有效兜底保障。为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安排专项引导资金,利用三年时间完成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每个贫困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全面实施孕产妇早中期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惠及所有贫困地区妇女儿童。贫困人口也有了医疗保障措施。对特困人员参加基本医保给予全额资助,确保所有贫困人口按规定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优先向贫困人口倾斜。支持扩大贫困人口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门诊重特大疾病病种,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至85%。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合规自付医疗费用分段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40万元,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大病应治尽治、不落一人。

  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2012年至2018年我省共筹措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76.27亿元,扎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工作。2017年年底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年人均不低于3210元,5年时间实现了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从1320元提高到3405元的跨越,平均每年提高15%;月人均补助水平由72元提高到不低于154元,平均每年提高12%,实现了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

  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4-2018年,省财政筹措安排资金575.5亿元,建成农村公路23万公里,实现了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覆盖所有建制村,对2812个贫困村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连续三年提高危房改造升级补助标准,完成改造任务85.55万户,累计融入地方政府债券、国开行专项建设基金和省农发行长期贷款等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13.61亿元,有效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需求,为全面实现26.03万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4

  聚焦资金绩效构建“制度+技术”资金监管模式

  扶贫资金怎么使用?效果如何?我省创新扶贫资金监管机制,受到财政部的点赞。

  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2016年,我省出台《河南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将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收益、国家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贷款、部分社会捐赠等资金,全部纳入扶贫资金管理。

  全程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和监督责任。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意见》,明确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扶贫部门、县级政府主体责任事项,构建从预算安排到绩效考评全链条、全覆盖、立体化的资金监管体系。

  为切实加快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扭转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资金等项目”的顽症,我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扶贫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瞄准关键环节,通过工作前移、审核前置,细化工作措施,为提升资金使用成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全力打造扶贫资金动态监控体系。省财政厅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全省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省市县乡四级扶贫资金的分配、下达及支付全流程监控和风险监控。构建制度+技术模式,加强业务系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运用,从指标接收、资金分配、拨付进度、资金使用、账户管理、收款企业及受益贫困户等6个方面设置44条预警规则。通过扶贫项目运用大数据综合比对甄别,对全省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有关的每个单位、每笔资金、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逐条逐项一体化在线监控分析,实时预警疑似问题,变“事后追查”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了扶贫项目与扶贫资金一一匹配、扶贫项目实施进度与扶贫资金支付进度一一匹配,确保取得项目建设预期效果。目前,财政数据中心已经融合了1000多万条全省预算执行数据、8000多万条“一卡通”补贴数据、670多万条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1亿多条个人纳税数据等全景信息。

  建立扶贫资金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2016年以来,省财政厅聚焦扶贫资金和项目规范管理,积极开展扶贫资金专项检查、扶贫资金问题整改督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出进度专题调研、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支出规范管理督导帮扶等专项工作,促进了扶贫资金规范管理使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在整个扶贫资金监管体系中,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是对整个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了《河南省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明确对扶贫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构建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绩效管理闭环系统。

  办法明确了实施绩效管理的各级各类用于脱贫攻坚财政资金范围,明确规定扶贫项目资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支持脱贫攻坚项目(含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项目)的各类财政资金;明确了实施绩效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明确要求市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对扶贫项目相关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

  市县财政部门、扶贫项目业务主管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目标要分别进行审核、备案。未按照要求设定绩效目标的项目,原则上不得纳入扶贫项目库,不得申请相关预算。预算执行终了,有关部门应当组织资金使用单位开展绩效自评。各级财政和扶贫部门根据需要,选择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