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看郑州教育⑤】郑州交出教育公平“成绩单” 教育资源惠及每位学子

2018年12月21日10:43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岁月如弹指,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路程,教育是地方发展的先声,也是地方历史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读书难到城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从教师短缺到师资队伍更加优化,从简陋办学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40年时间,郑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大变样。每一种改变与学生都息息相关,大河网记者带你走进郑州教育的故事里,感受与城市发展并进的教育温度。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风潮上,“公平”二字站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央。如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12月18日,大河网记者通过走访,找到了这张40年历练出的郑州教育公平“成绩单”,它也正是无数孩子圆梦学堂的见证。

  五年惠及学生226.1万人次

  郑州这项“温暖工程”五年间为百余万名学生搭起“象牙塔之桥”,从2013年至2017年,郑州市发放学生资助资金累计达124.46亿元,惠及学生124.26万人次。

  “目前,郑州市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郑州市教育局结算资助中心主任张建新说。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套完整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全覆盖”。惠及幼儿51994名,资助中职学生967833人次,实行低保家庭子女高中考取大学的一次性救助政策……

  张建新介绍,近几年郑州市持续推进资助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至2016年底,全市15个县(市、区)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使县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助中心覆盖面达到100%。

  对于占据数量较大的中职生,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中职资助监管“郑州模式”。“近几年,我市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均在10万人左右,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流动性比较大,给检查受助学生在位情况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张建新介绍,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这难题,从2015开始,郑州市与省资助中心合作开发的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监管系统正式上线。

  一系列的举措有力推动了各项资助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郑州市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做到了“应助尽助”。

3

  流动的“云”破除城乡教育壁垒

  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打破城乡教育壁垒的关键。

  2006年,郑州市教育局启动了城乡交流结对帮扶工作,如今已经坚持开展12年。市直属学校和各县(市区)农村学校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一个帮扶周期为三年,帮扶周期结束适当调整结对学校。截至目前,郑州市教育局59所直属学校全部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

  8月27日,在郑州市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郑州七中的高三课堂上迎来了卢氏一高的高三学子。这场相距300多公里的神奇会面,没有长途跋涉的风尘仆仆,仅仅是一朵"云",搭载了这个别样的开学第一课。

  同上名师课程,通过视频直播系统,两个班级的学生实现实时互动,课堂反馈直接有效。这个别开生面的"智慧课堂",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创新使用AiClass云课堂,从而实现两地同上一堂课。这样的云课堂让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打破了空间的壁垒。

  如何打破教师层面的壁垒?

  “郑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县(市、区)城市学校选派3名左右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思想觉悟高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承担一定量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指导相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农村对应学校选派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城市学校任教、跟班辅导及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集中培训等。

微信图片_20181218160343

  此外,开展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结对指导等方式让城乡教师有了更多交流机会,有力缓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的薄弱状况,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3年起,郑州市每年选派200名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中小学教师,分17个支教工作队,奔赴周口市淮阳县,西华县,扶沟县,太康县,沈丘县,商水县,郸城县等七个县区、近百所乡村中小学校从事对口支教工作。六年来,来自郑州市十六个县区和37所局属学校的1200名支教教师,积极投身于“两区”支教工作。

  “小候鸟”找到了归属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更多建设者的涌入,“小候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他们的教育成为了教育公平链条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2000年,郑州市出台《郑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此后,在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多项条例纷至沓来,2007年将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列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每年招生前期,郑州市在制定招生政策时,都会对随迁子女做出安排,维护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益。”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秋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在校学生105.3万人,其中随迁子女29.6万(小学23.7万、初中5.9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8.1%;郑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在校学生57.6万人,其中随迁子女20.8万(小学16.6万、初中4.2万),占在校生总数的36.1%。

2

  针对进城随迁子女增多的现实,2014年至2017年郑州市区共投资92.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43所,项目完成后,预计共增加小学3284个班,14.8万个学位;中学1191个班,约6万个学位。共投入使用中小学111所,共增加小学2489个班,11.2万个学位;中学888个班,4.4万个学位。

  学位的充足,入学的便利,让更多“小候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教育公平的“重要拼图” 打造特殊教育新格局

  从随班就读普特融合到送教上门“一对一”教课,多元融合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日益呈现。近年来,郑州市作为国家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坚持“特教特办”,把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

  “慢一点,别着急!”“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在郑州市二七区辅读学校的资源教室内,老师正在耐心引导身有残疾的孩子进行肢体训练。

1

  二七区辅读学校正是郑州市13所特殊教育学校之一,目前,全市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共有4045人,其中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有1956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有1572人,266名学生因自身条件限制由教师送教上门,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251人,入学率达到93.8%。

  为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郑州市教育局指导开展普通学校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工作。随班就读指让部分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学习,其目的是让特殊孩子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共同学习,一同成长。

  目前,全市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有1956人,每年投入随班就读工作经费45万元。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推行个性化教育方案,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对口支援随班就读机制。

  “全市有266名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我们采取送教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县区、学校需制定详细科学的送教计划,记录详实的送教辅导记录,为每个残疾人学生建立档案,并根据残疾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信心。

  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拼图,郑州市特殊教育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取得新进展。近三年,郑州市盲生参加高职高专院校的高考,升学率平均达95%,聋生参加对口升学,升学率平均达90%,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被天津理工大学、西安美院等高校录取,为全国高校输送了许多有用人才。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