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潮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砥砺奋进四十载 助力中原更出彩——河南财政改革发展40年硕果累累

2018年12月29日07:4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40年披荆斩棘,砥砺奋进。

  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财政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锐意进取、革故鼎新,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发挥了保障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作用,以及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在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谱写了新篇章。

  1

  辉煌历程40年财政改革发展成就卓著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和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河南财政实力大幅增强的40年,是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的40年,是财税体制不断完善的40年,也是财政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40年。

  1

  综合财力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40年,我省综合财力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高。

  2

  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我省围绕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灵活运用税收、预算、国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使用绩效。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0年来,着力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持续助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区域协调。我省GDP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接近4.5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2017年的5.4%。

  ●推动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统筹财政资金,支持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郑州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河南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支持实施“宽带中原”战略,信息网络基础逐渐完善;支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等,全省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3.63%提高到2017年的50.16%。

  ●推动国家战略规划平台实施。及时出台财政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融入建设“一带一路”,支持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

  ●推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由1978年的4.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16.8亿元,大力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进了由“不足温饱”到“中原粮仓”,再创“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转变。

  3

  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合理,财政政策出台实施更加精准有效。

  4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

  河南财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集中力量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民生实事,努力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5

  财政制度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财政厅牵头承担国家改革试点35项,占全省承担试点项目总数的22.6%,财政的基础性、制度性、支撑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省与市县政府间财政关系更加协调均衡。一方面财政收入下放,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2017年市县财力占全省的比重达84%以上,在全国省级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3—2017年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累计1.48万亿元,年均增长8.2%。

  ●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省预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预算编制方法日趋规范,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正性逐步提高,预算监督约束机制日益完善,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预算更加公开透明。全部省直部门(除涉密部门外)的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部公开,17个省辖市、济源和157个县(市、区)政府预决算全部公开。

  标准更加科学。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方式更加科学,逐步形成以因素法分配为主、竞争性分配为辅、项目法分配为补充的分配格局。初步建立了预算标准体系建设的规章制度,探索制定了部分项目的支出预算标准,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和透明化水平。

  约束更加有力。财政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财政预算对政府和部门的约束力进一步提升。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税收制度不断完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不断推进税制改革,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监督管理等作用有效发挥。稳定了宏观税负,税制更加合理,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制,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税制趋于规范、简化、公平。

  6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40年来,河南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科学水平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财政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逐步规范,实现了应收尽收。随着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执行信息的透明度不断提高,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成效显著,仅2017年,我省阻止并纠正不合规支出8188笔,涉及资金28.9亿元,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全省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完成。

  ●财政管理效率明显提高。省财政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减少审批审核环节37个;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面精简审批事项,共取消18项、下放4项、整合2项行政职权,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取消全部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切实提高了财政服务效率,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持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迈上新台阶,国有资本布局逐步优化、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7年年底,省属功能类、公益类企业资产总规模达82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9%;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15069.3亿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达9336.2亿元。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省政府采购规模由改革之初1999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87亿元,总规模居全国第五位,资金节约率达10%左右,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2

  蹄疾步稳40年改革发展举措落地生根

  40年来,河南财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包干制、分税制等重大改革举措在河南顺利实施。同时,不断探索创新财政管理,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强财源建设、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财政预算执行、预算公开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财政在保障和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能力大幅提升。

  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大力推进财政体制、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财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军”使命和突破口的作用更加突出。

  ●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1978年以来,河南省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的改革历程。

  措施:

  1980年起实行以包干制为主要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2004年以来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并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前,正在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措施:

  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完整的部门预算制度。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稳步推进预决算公开。健全政府预算体系。2014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省本级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我省组织设定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部署政府债务在线监控平台,为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稳步推进和落实各项税制改革

  措施:

  实施农村税费、营改增、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

  2

  加强财源培植建设,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水平

  经济发展高质量是高质量财源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大力推动经济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夯实财政增收基础,挖掘财政增收潜力,促进财税增长、企业增效、居民增收,逐步健全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财源体系。

  ●“抓两头,带中间”。1985年,河南提出“抓两头,带中间”,一方面帮助补贴县和贫困县改变面貌,另一方面培育亿元县。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即当年财政收入占正常支出的比率),由1985年的65%提高到1989年的72%。

  ●开展“两扭两创”。按照1990年10月中共河南省第五次党代会的要求,各级财政紧紧围绕“两扭两创”(即财政补贴县扭转补贴面貌,创建亿元县;亏损企业扭转亏损局面,创建利税大户)这一突破口,狠抓县级财源建设。

  ●加快效益型财源建设。1994年,全省以效益型财源的开拓、农业综合开发和第三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培育新的财源生长点,保持县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县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加快高质量税源建设。近年来,省财政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筹措财政资金,创新投入方式,出台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加快促进12个省定重点产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白酒、烟草、石油加工业等重点税源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高税利、高技术、高成长产业,不断提高税源质量。同时,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引进长效财源。

  3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是促进财政弱省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财政在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上做文章,以财政资金的更大绩效大力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河南经济发展质量。

  ●实行“拨改贷”。省财政厅1980年11月将省财政厅预算安排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由无偿拨款改为有偿使用,以低息贷款形式发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完善投资体制。经省政府批准,1992年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相继成立,着力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催生了一批地方经济增长点,涌现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了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建立财政周转金制度。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帮助重点企业筹集资金,大力支持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积极用好政府外债。自1982年实施的第一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以来,截至2018年6月底,省财政共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德国等16个国家的协议贷(赠)款76.89亿美元,实际用款56.09亿美元。

  ●深化财政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省财政共投资设立或支持省属功能类企业和市县设立基金104只,募集资金3822亿元,确定投资规模1835亿元,支持企业和项目790个,形成了覆盖多行业、多区域,具有多重政策导向、不同投资偏好的基金体系,为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

  ●创新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方式。2014年以来,河南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我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截至2018年10月,全省PPP入库项目1042个,总投资12843亿元,已有326个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4428亿元。

  ●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2014—2017年,共安排风险补偿金20.07亿元,带动市县设立风险补偿资金达70.95亿元,实现银行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314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省属功能类、公益类企业职能作用。

  4

  建立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民生保障改善能力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财政着力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解难题,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措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2017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1493.1亿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建立完善教育全链条生均拨款制度体系,健全全链条国民经济资助体系。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2015—2017年,累计安排10亿元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工程,助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十三五”时期统筹安排财政资金40亿元,持续加大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持。

  ●建设医疗卫生体系

  措施:

  支持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截至2017年年底,参保职工达到1165.57万人。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助的缴费模式,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全省参保人数达到9209.23万人。

  支持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017年我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制定出台城乡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初步建立了缓解农民因病返贫的制度机制。

  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提高到55元,服务项目达到15类57项;全省病床总数55.9万张,比1978年增长448.03%;年接诊量110余万人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措施:

  推进养老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由2007年的920元提高到2018年的2625元。我省自2009年全面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1年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省参保率达到98.7%,参保和领取待遇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参保人数大幅度增加到2017年的798.64万人,基金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健全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2017年的不低于43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017年的不低于3210元/年。

  着力解决就业问题。2017年,出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财政政策20条,设立投资规模为100亿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基金,有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极大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

  措施:

  实施惠农补贴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为支持农业生产,财政对农药、化肥、农机等生产企业实行价格补贴,2004年实施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2015年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累计筹措资金19.28亿元,扶持1396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6万人。2017年至2018年,筹措3.18亿元支持2个国家级试点和8个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成功争取成为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首批试点省份,支持产后服务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建设。通过支持“四优四化”实施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对优良品种给予奖励、建设15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实现“四优四化”农产品保险保费补贴、超赔补贴的全面保障。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18.4亿元,指导全省53个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69.4亿元,推广“政融保”产业扶贫项目,推出小额信贷扶贫“卢氏模式”,建立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现扶贫资金全流程在线监控,累计实现了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河南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由2007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43.33亿元,年均增长17.17%。

  措施:

  累计安排财政补助资金232.11亿元,支持61998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成功争取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开封、信阳两个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范围。支持工业绿色化改造,对重大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基础工艺绿色化改造的示范项目,支持市县加强生态保护。

  ●加大住房保障支持力度

  措施:

  安居才能乐业。自2007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筹措住房保障资金1383亿元,以支持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改造棚户区为重点,支持构建起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覆盖城乡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了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同时,研究制定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财政政策,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计划,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449.41万套。筹集资金126.28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08万户,有效保障了农村地区危房户基本住房安全。

  5

  推进实施绩效管理,提升财政资金政策效益

  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财政加强与金融、产业等政策的协调,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着力促进资源科学配置,提高财政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开展预算绩效管理。2005年,河南省绩效评价试点全面启动,省市两级都选择了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10年以来,我省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研究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第三方参与绩效管理机制和预算安排与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聚焦农村发展、社会公平、公共文化建设等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开展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实现绩效评价工作新突破。近期,按照国务院安排部署,省财政积极构建“1+N”政策制度体系,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支撑。

  ●盘活用好财政存量资金。建立结转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着力解决财政资金沉淀浪费现象,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4—2017年省财政共收回资金190.1亿元,统筹用于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须支出。

  ●加强财政投资评审。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2001—2017年全省财政评审机构共评审项目累计311533个,送审投资17869.68亿元,审减2855亿元,审减率15.98%。

  ●深入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和财政支出需要的前提下,2013—2017年共实施1043.4亿元国库现金管理运作,累计实现利息收入10.08亿元,提高了省级国库现金收益,也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投放力度。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