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户持续增收成效初显 看看这个地方都做了啥

2019年03月09日09:52

来源:大河网

    李青青一家,饲养绿壳蛋鸡脱贫走上致富路。

    抹芽、剪枝后,柏瑞发的5亩梨园“精神焕发”。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首席记者李钊通讯员宋超喜文图

    对于已脱贫的农户,如何从根本上确保其稳定、持续增收?

    新蔡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及早传授技术,提供产业,确保了脱贫户手里有技能,增收有渠道,致富有门路。

    现如今,该县的广大脱贫户致富奔小康路上信心满满,稳定、持续增收各显“神通”——

    赶着羊群奔富路

    黄均田、王玉华夫妇,是新蔡县黄楼镇鲁庄村大黄庄村民组的脱贫户。

    “俺家,就俺和老伴两口人;脱贫以后,收入年年稳定递增,靠的是会养羊,养波尔山羊。”昨天中午,记者来到黄老汉家,见院门前青草堆旁,4只母羊和1只公羊慵懒地卧在那里晒太阳,5只小羊羔在一旁追逐嬉戏,哞哞的叫声舒展开了黄老汉额头上的皱纹。

    75岁的黄均田老汉是一脸的幸福,说:“会养羊,养群羊,家里有了‘小银行’。去年麦收后,趁农闲俺去北京逛了9天,北京故宫、天安门、鸟巢、动物园,看了个遍。”

    黄老汉家,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经精准识别于2016年底脱贫。早在2016年年初,他通过参加镇上的脱贫帮扶养羊技术培训,学会了波尔山羊养殖技术;紧接着,县财政给了他一万元扶贫资金,扶持他家养羊。

    “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帮俺家联系养殖场;当年的10月,俺去那里买了8只带羔(即怀孕)母羊,来年一开春,下了10只崽。”

    母羊一年两窝,一窝1至3只羔羊不等。就这样一路走来,公羊长大了卖掉换钱,产崽率不高的母羊及时淘汰出手……黄老汉家每年卖掉二三十只,家里始终保持10只羊左右。

    “仅卖羊一项,每年收入一两万块!”黄老汉说:羊粪,用来上地,不用买化肥了。俺家地里的庄稼,玉米结的棒子又大又粗,麦穗饱满,麦粒发亮。

    “之所以确保家里一直是10只羊,是因为俺两口上年纪了。”黄老汉的老伴王玉华在一旁插话:俺俩天天给羊割草,活动了筋骨,身体比以前棒实多了;天天与羊儿在一起,看它们打闹玩耍,听它们哞哞地叫,心里舒坦越活越年轻。

    “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黄均田、王玉华夫妇向记者感慨:因学会了养羊技术,家里有了养羊“产业”,脱贫后储蓄卡上的存款越来越多。

    孙召镇大马庄村闫庄村民组的李青青一家,也是2016年的脱贫户。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激动地说:俺家的“产业”是饲养绿壳蛋鸡。2017年,卖绿壳鸡蛋、公鸡和鸡粪,收入3万多元;去年,收入近5万元!

    “如果不是学会了养鸡技术,家里办起了养鸡场,俺家的穷日子永远没尽头,更不要说脱贫了。”现年30岁的李青青,因母亲偏瘫、妻子精神障碍,生活的不易过早地在他额头上留下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绿壳蛋鸡,是河南省牧业经济学院开发、培育的新品种鸡;该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建伟是大马庄村的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刘建伟请学院的教授来到大马庄村,举办绿壳蛋鸡饲养和防疫技术培训班,给大马庄村的贫困户家免费送绿壳蛋鸡鸡苗,大马庄村的贫困户家纷纷办起了养鸡场。

    “绿壳蛋鸡,是俺家的‘金靠山’。”李青青告诉记者:绿壳蛋鸡,肉嫩肉香,鸡苗长大了,公鸡及时出手,20多块钱一斤;母鸡留下来下蛋,由于绿壳蛋营养价值高,每隔三五天就有人上门收购,一块钱一枚,不还价;鸡粪,晒干后卖给村里的供港蔬菜基地,两毛多钱一斤。

    2018年,李青青家饲养了2000只。现如今,他家在村头一片开阔的荒地上选址,正在扩建养鸡场。“咋养绿壳蛋鸡,咋防疫,已由徒弟变师傅;以后逐年增加养殖规模,收入定会一个劲儿地往上蹿。”展望未来,李青青信心满满。

    种植艾草增收入

    艾草,是原本生长在荒坡、田间沟渠的一种很常见的药草;现如今,“野草”变成了“家养”,已成为砖店镇大宋庄村耿楼村民组王百旺家致富的“金枝玉叶”。

    现年65岁的王百旺,家里14亩责任田。“今年种艾草的地,明年种庄稼;每年这样倒腾,7亩地种庄稼,7亩地种艾草,庄稼长得旺,艾草长势好。”

    谈起种艾草,已是行家里手的王百旺打开了话匣子:艾草,每年收获4茬;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采收后地里需要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

    “俺家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参加镇上的艾草种植技术培训,开始在地里种艾草,2017年脱了贫。”王百旺说:艾草收获晒干后,艾叶每公斤6块,艾秆每公斤一块七,镇上有收购门市,每年仅种艾草一项,家里增收两万元左右。

    “贫困户想脱贫,学会一项技术是基础;脱贫后要想持续增收,关键更要有‘抓手’,种艾草是俺家的‘抓手’。”王百旺向记者感慨:刚开始时,帮扶工作队做俺的思想工作,三番五次请俺去参加培训学技术,俺很不情愿;学会了技术,种起了艾草,大把大把地挣钱后,才真正体味到了帮扶工作队当年的良苦用心。

    “咋科学种蔬菜,俺是在合作社的大棚里学会了。”砖店镇大宋庄村王庄村民组的王汉中老汉,因家庭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合作社在大棚里给他家免费辟出二分地,让他跟着学种菜,合作社对他家的那二分菜地实行“四统一”:一是统一提供优质种苗和施肥。在大棚里种啥菜,啥时种,施啥肥,咋施肥,合作社的专家说了算。二是统一技术指导和培训。大棚里每天有技术人员巡回指导,王老汉有啥不明白的随时可当场咨询;十天半月由技术人员对其培训一次。三是统一种植规程。大棚里蔬菜种植和管理,王老汉跟着合作社走,尊重科学。四是统一回收销售。王老汉在自己的二分大棚里种出的蔬菜,鼓励其到当地市场上自己销售;卖不掉的,合作社以市场价格全部回收。

    “在棚里上‘大学’,学了两年,学到了‘真经’,成了会科学种菜的‘菜把式’。”王老汉向记者“透密”:俺家已脱了贫,镇上现正在建集中连片的大棚蔬菜基地;建成后,俺将租一两个大棚大干一番,早日成为全镇持续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记者观察

    脱贫户,新蔡县持续增收的新群体

    连日来,记者在新蔡县走访发现,一大批脱贫户已渐次成长为该县稳定、持续增收的新群体。

    记者驱车从河坞乡柏围孜村柏庄村头经过时,见一老一少正在给梨园里的梨树抹芽、剪枝。

    “春天,及早将无用的嫩芽抹除,可减少其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将一年生枝或多年生的密枝从基部剪除,有利于增强树冠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69岁的柏瑞发说起梨树管理技术,是一套一套的内行话,可他大字不识一个。其儿子柏小刚在一旁“补白”:俺爹的这套技术,是在扶贫技术培训班上学到的。学会了科学管理,梨的品质和产量大增,卖梨收入大幅度增长,家里2016年就脱了贫。

    “一亩园,十亩田。”在河坞乡石营村李营村民组,李望长遥指村头的一片梨园说:因在乡里的扶贫果树种植培训班上学到了“真经”,他种的5亩晚秋黄梨,科学管理技术到位,梨结得又大又甜,靠卖梨家里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李望长陪同记者走向他的梨园,园埂上的一棵大杨树上,两只喜鹊正在衔枝筑巢,李望长爽朗的笑声惊动了筑巢喜鹊,振翅飞向高远……

    据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新蔡县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及早加大对贫困户的种植、养殖、加工业技能培训,实施“一对一”技术服务,做到了技能培训全覆盖;与此同时,该县对自身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每户给予1万元以内的财政扶贫资金扶持,鼓励、引导他们发展投资小、风险小、见效快的种养加项目,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业脱贫。脱贫攻坚一路走来,该县的广大脱贫户凭借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操持适宜自家干的种植、养殖、加工“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久久为功。

    稳定增收、持续增收,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新蔡县的广大脱贫户,在致富奔小康路上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编辑: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