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陈骏 摄影 赵龙翱 吴国强
如果我们将时间与空间相套合,历史与今日会在豫东兰考上演出一幕由对比而产生的画卷。最近两年,人们常说兰考在“变”,但这种“变”,却在每一个兰考人眼中,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闫春光,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民。5年前,还是贫困户的他不会想到,2019年的春天,他不仅成功脱了贫,还成为了一名淘宝店主,轻点鼠标就完成了他在淘宝网上的第一笔订单。
雷慧杰,一名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的“95后”。上学期间已储备了3年开网店经验的她,最终放弃留在城市,回到兰考。谈及原因,她说:城市电商已趋于饱和,我觉得农村是电商大有可为的地方。
张继征,2016年之前,他是陇海铁路上兰考站的值班员,2016年3月,他转岗成为高铁兰考南站的第一批职工。32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他不会想到,南距兰考站不足5公里,又出现了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日停靠高铁列车18对,“小县城”兰考到省城郑州,最快仅需31分钟。
汤二法,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30多年前的他也不会想到,哥哥汤大法一次北京之旅的“误打误撞”,会让由兰考泡桐所制造的乐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奏响中国民乐的华美乐章。
李凤祥,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1组村民。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他对记者说:我老汉不曾想,我们代庄的盐碱地上会长出“比糖还甜的葡萄”。
……
2019全国“两会”期间,大河报记者再访兰考,透过发生在六位兰考人身上的故事,为您诠释兰考几十年来的“变与未变”。
故事1|主人公:闫春光
闫春光给记者讲述自己“淘宝首单”的故事
3月10日上午8时许,当记者拨通闫春光的电话时,彩铃中响起的是一段广告:欢迎致电梦里张庄春光农副产品店,本店主营芝麻香油、芝麻酱、手工红薯粉条……
半小时后,坐在自己名为“春光油坊”的小店里,因雇了一名店员而稍显闲暇的闫春光美滋滋地跟记者讲述起了自己“触网经营,淘宝首单”的感受:“第一单卖给了杭州余杭区的何先生,手里这瓶小磨油是送他的。”
在陪春光前往村口快递店发货的路上,记者笑言:春光,这几年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养鸡专业户再到淘宝店主,你这名号是越来越多了。听罢记者的说法,琢磨了几秒钟,春光说出了这样的话:“哥,我给你说,别人咱管不着,我脱贫咋脱得心里清楚。所以我这小磨油我用纯石磨磨的,芝麻盐里真的只有芝麻还有盐,咱不掺假!”
用泡沫纸仔细包裹、填写订单后,闫春光颇有仪式感地将快递交给了在村口设点的快递小店。就在这单生意达成前,春节前的闫春光就靠着“朋友圈广告”和朋友们的口口相传卖出了货值近20万元的小磨香油。
故事2|主人公:雷慧杰
“9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雷慧杰正在帮助闫春光拍摄产品照片用来“装修”他的网店
帮助闫春光发出“淘宝首单”快递的人是一个年轻的“95后”女孩儿,她叫雷慧杰,去年刚刚从洛阳大学毕业。
2016年,正上大二的她发现了一个商机:因学校毗邻洛阳关林市场,这个服装、小饰品的集散地,她便在淘宝开了一家网店做些小买卖。“那时候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挣2000多,很满足的!够我3个月的生活费了呢。”
雷慧杰给记者讲述一名“95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故事
2018年6月,雷慧杰正式从学校毕业,毕业前曾赴几个大城市实习、实践的她最终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不少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回家乡、回兰考,搞电商。
谈及原因,雷慧杰说的异常坚定:开店几年后我发现,大城市的电商已经发展的太过充分了,根本没有我的机会,但农村电商还在起步阶段,大有可为。
如今的实事证明雷慧杰的选择并没有错,虽然她时常义务帮助乡亲们下单买东西、发快递,但目前经营的天猫优品服务站+快递代售点,以及正在经营的多种社群营销给她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虽然这个年轻的姑娘称自己平时并没有关注过账户流水,但当记者问她月收入过不过5000元时,她还是略显羞涩地笑着对记者点了点头。
故事3|主人公:张继征
兰考南站工作人员张继征给记者讲述普速兰考站到高铁兰考南站的变化
3月10日临近中午,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兰考南站1道呼啸而过。
一旁站台上的张继征对记者回忆说,30多年前自己刚上班时,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作为车站值班员的他,每有列车停靠,他都要重复一套由大约十个动作组成的“手工程序”:电话通知列车进站预告、用无线电进行车机联控、给下一个车站预告列车运行情况、手工书写行车日志等等,而如今,全自动的操作系统已让这位有着32年工龄的“老铁路”危机感十足:我现在值班更多的是应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我需要做的是保持注意力集中,时刻关注列车正晚点信息、行车设备的正常运转,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但是,对比此前,车速快了,但是责任重了,手倒是闲下来了。
谈及过去的时光,张继征还记得在刚上班时,他和同事时常戏称蒸汽机车为“大老黑”,“车一进站就是一个‘大老黑’拉着一列‘绿皮’或‘闷罐车’进站,到郑州得咣当将近3个小时。现在,最快31分钟!”如今,一城双站的兰考让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兰考人分为自豪。“恁记者见多识广,俺兰考这一个县城俩车站的地方也不多吧?”张继征说。
故事4|主人公:汤二法
汤二法给记者讲述兰考泡桐“误打误撞”奏响世界的故事
大约在1985年前后,为了完成“工分”,汤氏兄弟中的老大汤大法独身闯北京,只为将用泡桐树根做成的绝缘材料——“电闸拉手”推销给北京的商户。
一次推销中,他指着一个当时不知为何物的乐器问人家:老师儿,这东西是啥?我看着像用桐木做的啊!
一句问话,从此点燃了兰考县堌阳镇制作民族乐器原材料的星星之火。按照热心人的指引,汤大法辗转前往了乐器厂,在得到厂家“你把你们那的桐木板拿来试试”的说法后,兰考泡桐木琴板从此“奏响全国”。
3月10日下午,站在自家工厂的仓库里,手捧古筝面板,汤二法自豪地说,中国95%以上民族乐器的木质材料均取自兰考泡桐,就连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也曾想起过有兰考桐木荡响的华美乐章。“这都是焦书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故事5|主人公:李凤祥
71岁的李凤祥告诉记者,自己村支书代玉建的电话“24小时一打就通”
沿兰考县兰仪路一路向东,仪封乡代庄村村口一块数百亩见方的土地被代庄人所珍视。
71岁的李凤祥告诉记者,数十年前,这儿是村民晒口粮“红薯片儿”的地方。“全村老少都指望着这东西填肚子,吃了烧心、反酸,那也得吃啊,不吃饿得浮肿!”
数十年后,这块土地仍是代庄老少眼中的宝,这里已架起了数十个葡萄大棚。每年“陆地葡萄”上市前,动辄能卖到十多元一斤的大棚葡萄在代庄人眼中“着实比蜜甜”。
说起兰考近年来的“变”,李凤祥说最大的“变”,变在兰考的干部身上。“我们乡书记闫登峰,过年前三天来了三趟,次次手不空。”听罢这句话,李凤祥的爱人芦三妮赶紧凑上前,一边把腰漏出来,一边告诉记者:我这护腰带就是闫书记给的,他听说我腰间盘突出,当场就把自己的护腰带解下来给了我,说他的毛病好的差不多了,这东西效果不错,要送给我。“书记还说啥时候用坏了,再给他要。听说这腰带一个都1000多块,书记当着我面儿说,这保准是自己掏钱买的,让我放心用。”
李凤祥的老伴儿芦三妮给记者讲述乡党委书记送她“护腰带”的故事
说起干部作风之变,李凤祥的话就止不住多了起来。他指着墙上的电话对记者说,“俺村支书代玉建,我都不管他喊支书,我喊他帮扶人,我是他的帮扶户,24小时,电话一打都通!”说罢,李凤祥便拨通了村支书代玉建的电话。几秒种后,听筒中传出了代玉建的话语,李凤祥老人对他说:我给记者说你电话一打都通,我得给人家做个实验,我没说瞎话。
故事6|主人公:魏善民
再访兰考,一个个故事让记者感触到的,是兰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的新变化,而此前的采访中,一位老人却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兰考的一种“不变”。
一个人,一棵树,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相守未曾改变。这个人叫魏善民,而这棵树叫“焦桐”。
1963年3月,焦裕禄来到兰考县朱庄村,在沙地里亲手栽下了这棵泡桐,当年只有21岁的魏善民见证了这一时刻。焦裕禄去世后,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开始义务看护这棵泡桐。8年后,魏善民接过父亲的班儿,一守就是48年。
“现在我身体好,要是哪天干不动了,俺就交给俺孩儿去看,还得保证看好。”和“焦桐”近半世纪的相守成为魏善民的一种信仰,谈及原因,魏善民说当年父亲曾叮嘱:焦书记是山东人,他把命都给了兰考,就撇下这条根儿。
记者与老人围着“焦桐”继续踱步,“老爷子,您在这儿守了40多年,这儿啥变了?啥没变啊?”
听罢,老人抬头看看远方,又将目光拉回“焦桐”身上。他说:“孩儿啊,40多年了,马路变宽了,房变高了,俺这一片儿啥都变了,但焦书记那时候说的一句话没变。他说啊,咱兰考想发展啥都不缺,缺的就是一个‘干’字儿!”
“要我说,这个字儿,这个理儿,一直没变。”魏善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