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历尽千年沧桑,穿越百年尘烟,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上昂首前行。
本报开设“爱国情奋斗者”专栏,并在新媒体平台首页同步开设专栏,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多视角、多形式讲述70年来天山儿女挥洒汗水建设祖国的新疆的追梦故事,弘扬他们为过上美好生活矢志奋斗、为建设强大祖国不畏艰辛的壮志豪情,凝聚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为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疆篇章不懈奋斗。
新疆哈密瓜享誉海内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甘甜如蜜的瓜儿凝结着一位女科学家一生的心血和痴情。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著名的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直到今天,新疆所有大面积种植的瓜,其种子都是吴院士带领我们培育出来的。”3月22日,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吴明珠放弃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工作,从北京来到新疆的戈壁滩上扎根;她官至行署副专员,却辞官种瓜;谢绝“院士楼”,一直身居陋室。在众人眼里,89岁的吴明珠是一个传奇。她总是这样说:“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武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看了苏联电影《米丘林》,便迷上了园艺。1949年,她高中毕业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能到北京的大机关,让同龄人艳羡不已,吴明珠却非常苦恼:“这不是基层,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放飞梦想。”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向中央要干部,吴明珠主动请缨,终于如愿以偿。临行前,年轻的同事们开着大车,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为她送行。汽车专门绕着天安门转了一圈,壮怀激烈的吴明珠默默许下心愿:“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最初,吴明珠被安排在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这还不是她心目中的基层。她又软磨硬缠,终于被派到了条件艰苦的鄯善县农技站。住在老乡家低矮的土房里,出门便是瓜地。她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终于站在了梦开始的地方。
当年的吴明珠,还是一位娇弱的南方姑娘,身高只有1.55米,体重才30多公斤。一到鄯善,她就住进了老乡家,不仅很快习惯了吃馕吃羊肉,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老乡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当时吐鲁番的日最高气温都在四五十摄氏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明珠和同事为了调查收集品种资源,冒着酷暑,用3年时间,走遍了吐鲁番盆地的300多个生产队,一块瓜地一块瓜地调查。
吴明珠从收集的100多份资源中,整理出44个品种。
不仅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更从其中的优良品种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近30个新品种。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种种植面积曾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
“吴明珠优化了哈密瓜的品种,让哈密瓜进入科学化、规模化的种植阶段,并走向世界。国内的同行有个共识:没有吴明珠,就没有新疆哈密瓜的今天。”2月18日,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冯炯鑫对记者说。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1999年,由于贡献突出,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迄今,她仍是新疆唯一的女院士。面对记者,吴明珠饱含深情地说:“我的成绩离不开爱人杨其祐的默默付出。”
两人是大学同学,是同学心目中的完美恋人。毕业后,两人又一起在北京相聚。当时,吴明珠在中央农村部工作,杨其祐则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
1955年,吴明珠去新疆的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对,个性独立的她却不为所动。直到临行前两天,她才把这件大事告诉男朋友,杨其祐果然最懂她,不仅没有反对,反而笑着给她打气:“你先去,等我毕业了就去找你。”
1956年,研究生毕业的杨其祐谢绝了导师让他留校的安排,毅然放弃了北京的一切,追随心爱的姑娘来到新疆。最初,他在新疆大学任教。1958年春节,两人在鄯善县政府借了间房子,买了些糖果,在老乡和同事们的祝福声中,举办了简朴热闹的婚礼。新婚第三天,两人就在吐峪沟的公路边依依惜别,各自回到工作岗位。
婚后,两人都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事业上,总是聚少离多。随着吴明珠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一两个月一次的小聚也成了奢侈。为了照顾妻子,杨其祐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大学校园,调到鄯善县一个农技站工作,终于和妻子团聚了。
当时,杨其祐是全疆所有农技站学历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语和俄语,看的国外学术刊物很多,只要对妻子事业有帮助,他都翻译出来。当妻子的研究遇到难题时,博学多才的他总是为妻子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候,吴明珠太忙,就打电话让丈夫帮着去瓜地授粉。尽管为此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杨其祐也总是欣然前往。
在丈夫的默默支持下,吴明珠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艰苦日子却一点点侵蚀着杨其祐的身体。1981年,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不得不离开妻子,调到了江苏省农科院,但是病情却并未好转。丈夫去世前3个月,吴明珠请了此生中唯一的长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临终前,吴明珠终于说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杨其祐平静地笑笑:“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只有57岁的杨其祐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丈夫去世5天后,吴明珠就离开南京,重返新疆农科院设在海南的育种基地。连哥哥都觉得她不近人情。吴明珠说:“只有工作能让我减少悲伤。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有追求就会活得开心”
“瓜是我的生命。”吴明珠不止一次这样说。为了心无旁骛地种瓜,1984年初,她毅然辞去吐鲁番行署副专员职务。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新疆农科院准备为吴明珠修建“院士楼”,她坚决谢绝:“我一年大半住在育种基地,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2002年,吴明珠受到自治区隆重嘉奖,获得50万元奖金。她当场宣布,把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有追求就会活得很开心。”吴明珠这样说。
2009年,吴明珠担任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国家重大平台建设的首席科学家。后因健康原因,只担任特色甜瓜育种的岗位科学家。“现在,吴院士主要给我们的工作作指导。她虽然年纪大了,但科学理念一直很前沿。”伊鸿平说,“我1984年大学毕业就跟着她育种,跟了30多年,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诚报国的奉献精神。每年,我们都会请她回来讲课,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7年,87岁的吴明珠退休了。如今,她在重庆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但是她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瓜。“我们每年都去看她,一说到吐鲁番,说到瓜,她的眼睛立刻就亮了。”冯炯鑫说着眼眶红了。
2018年4月,《吴明珠传》出版。在西南大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面对年轻的学子,吴明珠动情地说:“在新疆,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希望广大学子,能发扬这种精神,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创造奇迹。”